風土誌的書寫 2011年台灣紅茶產地調查報告
圖片:風土誌將台灣紅茶這項農作物作為紀錄土地演變的文本。
就紀錄書寫的形式而言,應該沒有比文字或影像更能快速完成溝通的了,然而在土地演變的紀錄上,我們正尋求一種可能,是不是有可能用土生土長的農產品作為紀錄的素材,這種紀錄形式可以降低書寫者主觀認知的偏頗,能更忠實地反映出土地的原本面貌。
除了土地本身,再也沒有一樣事物如同農作物有資格為大地代言。
農作物是地方風土條件的產物,可惜大都沒法長久保存,較能突顯年份特徵的僅止於葡萄酒、咖啡及紅茶等少數的農產品,以亞熱帶島嶼氣候的台灣來說,最適合者恐怕非紅茶莫屬,紅茶因全發酵工序而格外安定,加之乾燥過程中茶葉的水份含量低於3%比重,若能配合妥善的容器收納確實耐藏不易變質。
這就是製作野樂茶風土誌的出發點。
把紅茶做為紀錄性質的文本,其所能呈現的是關於食物的具體風味,這種風味會因每年風土條件的差異而跟著改變,於是,未來人們透過「風土誌」的飲食經驗便可以得知這個年份的土地發生了什麼事,變得更好或每況越下,全部會因紅茶滋味的忠實傳達,沒法用任何的文字或影像掩飾。
野樂茶風土誌作為土地紀錄的文本,構築在四項要素的設定之上:
在決定了大葉種紅玉紅茶與小葉種金萱紅茶這兩款在地特有物種為題材後,緊接著建立代表性產地的連結,魚池鄉日月潭與名間鄉松柏嶺成了風土誌必需長期追踪的產區,而就紅茶特質觀察,夏令,尤其介於小暑與大暑之間,整個年份的這段時期是紅茶風味最理想的階段,另外芯芽含有最豐富的滋味物質,是茶葉最出類拔萃的部位,至此整份「土地文本」便由在地特有紅茶物種、代表性產區、夏令採摘、芯芽部位等四個重點去構成。
這是一份2011年的「調查報告」。
它的閱讀方式是飲食體驗。
我們在調查報告中,甚至可以感覺到淅淅瀝瀝的雨聲,然後烈日曝曬,冷縮熱漲的岩石風化變為塵土,覆蓋著紅色土壤的大地長出樹木……,後來農人們在日夜變幻的山坡開墾出一片綠色茶園,如此寫實。
目前野樂茶風土誌所能記錄的範圍不過是日月潭及松柏嶺兩處紅茶的代表性產地而已,但這卻是以農作物作為文本進行土地紀錄的開始,無論如何,某些事情一旦開始了就必需繼續。
這不是故事,而是一項持續的紀錄運動。
要逐年逐年地做下去,這部編年史將會證明我們的島嶼其實是片膏腴之地。
上一篇:紀念物 野樂茶風土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