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07 20:45:54徐小意

黃昏時出發


這是一本從外觀就顯得賞心悅目的書,到店前沒收過相關的書訊、更棒的是沒有一堆名人或企劃背書,天知道我早厭倦連書都沒翻開就先聽到書有多好看多感人之類的評語,評語影響了我對書的觀感,以至於多次掩卷之餘心中大肆幹譙,別以為在書店裡,早被資訊淹沒的員工們對這些行銷無動於衷,事實上我們大概是最被出版社的行銷企劃跟宣傳牽著鼻子走的讀者,或者說是幫凶... ...。

黃昏時出發 ,Starting out in the Evening,書名相當詩意,譯筆流暢不生澀,讀來行雲流水但是不痛快...,話說這樣的故事怎麼痛快?

故事分好幾個敘述支線,中心人物是位一輩子只寫了四本書而且都已絕版的老作家,開端則是以一位想要拿作家的作品當論文主題的年輕女研究生與作家的會面開始,作者描繪了一個全心全意奉獻給文學藝術但是籍籍無名的角色,在時代的洪流裡堅守自己的論點與行事風格,封底簡短的介紹裡說:『李納德‧席勒住在紐約市上西區,是小有名聲的作家...。』但是看完整本書,處處只見老作家的名字為人遺忘的描繪,倒不見他哪裡小有名聲。

女研究生開始時一心一意想成為重新發掘老作家、並讓世界了解其著作價值所在的引渡人,但是年輕的生命總是擺蕩不定,開始的滿心崇拜隨著論文跟人際網路的進展漸漸變質,對李納德的尊崇之意不再,倒是老作家雖然因為女學生的闖入而心動,但是自始至終他對文學和藝術的堅持與想法不曾變動,即便女研究生的論文對他後期的兩本著作多所抨擊,他並不以為意,反倒像批改作業般幫這篇論文理出一個更加清晰的脈絡,讓文字更加精簡練達... ...。

好吧,結果被我這麼一介紹了以後,這本書好像變得很無趣(笑)。

但是我很喜歡書中兩段文字:

『青春美好是有時限的。正因為青春撐不過四十歲,所以生命的意義要到了中年才顯現得出來。』(p.122)

『透過藝術,把多一點美感、多一點容忍和多一點的和諧帶到這個世界。』

青春正盛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已經很成熟了、以為自己懂很多了、以為世界是以自己的小悲小歡為中心轉動,不經意三十歲就來到眼下了,漸漸了解也接受了,自己平凡與渺小甚至不如海灘上的一顆砂礫,年輕的謙虛總帶著幾分凌人的態勢,現在覺得別人怎麼看怎麼想已與自己無關,腦海中轉動的是該做的事跟想要完成的夢想,有一幅藍圖在眼前展開,但我不曉得能構築多少?人們所架構的一切終會消失,薛西佛斯就是人類的原型,我感受著生命逐漸流失的焦慮,想在有限的時間裡盡可能讀更多的書寫下更多的文字(雖然這文字不值一晒),書中的李納德或是如此吧,所以我讀著讀著,作家的焦慮終於透過鉛印的文字經過指尖傳達給我。

若是有一天,不再有任何焦慮\焦灼\熱切\急迫\孜孜追求理想或夢想的渴望,要如何去感覺自己還是活著的呢?


徐江屏 2007-11-03 01:20:13

這書我也買了, 還靜靜站在書架上, 沒想到讀.
書架上太多這類寂寞的書.

版主回應
徐大哥~我真的太懶惰了~竟然到現在才注意到留言...= =

人寂寞,書寂寞,相互取暖,正好。
2007-12-13 22:5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