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10 09:08:13沛霖
危險心靈-part II
《危險心靈》書中討論的主題是台灣現今十分熱門,卻也讓教育界、家長及學生們頭痛不已的「教改」問題。小說主角,小傑同學是現正就讀國中三年級的學生,雙親都是早出晚歸的上班族。因為即將到來的學力測驗,小傑被視為怪物一般,不管有什麼大小舉動,大家都會用「國三生」和「學力測驗」對他耳提面命。這讓學業表現曾經十分突出,而且非常喜愛閱讀的小傑開始思考,我們的教育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非得讓讀書變得這麼不快樂?難道不能讓讀書成為單純的求知?為什麼連抽空到郊外走一走或到圖書館去看看課外書都成了遙不可及的願望呢?
一連串的事件就從小傑在導師的數學課上偷看漫畫書開始的,因為違反上課規定,小傑被罰在走廊上課一整個禮拜。中午在走廊吃飯十分丟臉,為了不讓同學笑話,小傑只好躲到洗手間用餐,沒想到媽媽的好朋友看到之後,就將小傑被處罰的事情鬧成軒然大波。加上小傑數學小考七十幾分,讓導師藉題發揮,因為小傑是班上唯一沒有到導師家裡參加補習的學生。導師要求小傑請媽媽前來學校,媽媽向老師道歉之際,沒想到導師竟語帶揶揄,還有辱罵小傑媽媽的意味,讓小傑氣的將導師推倒在地;導師與校方決定對小傑記過處份。之後就展開了小傑媽媽和新聞媒體,校方及家長會雙方之間的角力爭奪戰。在事件發生的過程當中,作者透過小傑的身份,討論了許多諸如課後補習、教改新制、體罰、家長與老師互動機制、為什麼有中輟生?中輟生再學機會、如何引導孩子的好奇心……等議題,並提出多方看法。如果說這是足以引發家長及同學一同來思考教改議題的非官方教材也不為過。
作品其中一段寫道,小傑向導師借銅板打公用電話給母親,沒想到老師誤以為小傑在跟他開玩笑,便動手打了小傑,並將其身體多處打至紅腫。這在現在的教育體制當中已較少見了。但仍有以學生成績為主要訴求的私立學校,仍會在學生學業成績表現不理想,或者成績退步時,實施體罰。如果完全限制老師的管教方式,當然對於為人師表者而言,的確很難進行管理和教育;但若單純就求取學業成績進步這個議題來看,體罰自然不會是解決孩童疑問的最佳辦法。畢竟不會回答試卷的問題,正代表孩子對考題和該領域一定程度的不了解,站在授業解惑的立場,試著了解孩子不明白的內容,並加以說明與解釋,才可能解開學童的疑問。徒然使用體罰的手段,不但無法解答孩子的疑問,反而可能讓他從此對這個科目興趣缺缺,或失去學習信心。
再者,補習這樣的風氣在台灣盛行早有一段時日,猶記筆者過去的求學過程中,同樣也幾乎沒有不參與補習的同學。記得國一時也曾和同學一起到數學老師家裡試聽,正如這部作品中所描述的一模一樣,所謂的家庭補習,就是數學老師先把學校考試的內容讓同學練習一遍,訂正後在黑板上再演算一篇,如此一來,這些學生要在學校考出再差的成績也有點困難了。但這並不是教育的原意。這些舉動背後的意義,除了讓自己班上的學生成績出眾之外,不就是師長課餘的生財之道嗎?所以之後我沒再參加數學老師的補習,但平常作業的起跳成績總是比其他同學要低的多。如此惡性循環之下,在心智還不夠成熟的那個年紀裡,最不喜歡的科目當然就是數學了。
教育體制中有問題的還不只是一些老師的個別行為而已,許多家長對孩子在成績上的高度要求和過份期待,在台灣也是常見的現象。記得過去在專科時代,有些外籍師長對於這樣的現象相當不能理解。他們說,許多父母把孩子交給學校和補習班,但是自己卻很少對孩子噓寒問暖,根本也不常過問孩子的求學狀況,但每到收取成績單的時刻,單單憑藉著一張紙上的幾個數字,就決定了他要寵愛或是責罰自己的孩子。他們表示,事前不參與孩子學習過程,事後不過問原因;平常只知道忙著賺錢的父母,雖然也是愛孩子,但他們的關心程度顯然不夠,而且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然而許多家長面對孩子班級導師,不只是尊重,幾乎是過份謙虛到卑躬曲膝的地步,甚至經常送禮,也是不可取的態度。畢竟互敬互重才是人與人相處的根本之道,並不需要過度表現,且要求老師特別關愛自己孩子。事實上,愈是在正常的環境中成長的孩童,才愈有可能成為一個正常的大人。自己的孩子若在大人特別的呵護中避免面對一般孩子所要面對的困境,,那麼少了這些經歷,孩子將可能成為溫室裡的花朵,脆弱而易碎。如此一來,將來倘若遇到難題,他將更加不知所措;父母畢竟不可能保護孩子一輩子,他總要面對自己的人生。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除了看他的學業表現之外,他的言行態度、如何待人處事、是否對人恭謙有禮、落落大方、誠信熱情……等,都可以是觀察指標。對於孩子對課業以外任何事物的好奇心,不妨多加培養,或許這正是他的天賦所在。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是讀書的料,如何從各方面,從不同的角度教育自己的愛子,都是父母的必修課程,期待大家都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掘每個孩子的興趣,讓他盡可能的快樂學習,歡喜成長。
一連串的事件就從小傑在導師的數學課上偷看漫畫書開始的,因為違反上課規定,小傑被罰在走廊上課一整個禮拜。中午在走廊吃飯十分丟臉,為了不讓同學笑話,小傑只好躲到洗手間用餐,沒想到媽媽的好朋友看到之後,就將小傑被處罰的事情鬧成軒然大波。加上小傑數學小考七十幾分,讓導師藉題發揮,因為小傑是班上唯一沒有到導師家裡參加補習的學生。導師要求小傑請媽媽前來學校,媽媽向老師道歉之際,沒想到導師竟語帶揶揄,還有辱罵小傑媽媽的意味,讓小傑氣的將導師推倒在地;導師與校方決定對小傑記過處份。之後就展開了小傑媽媽和新聞媒體,校方及家長會雙方之間的角力爭奪戰。在事件發生的過程當中,作者透過小傑的身份,討論了許多諸如課後補習、教改新制、體罰、家長與老師互動機制、為什麼有中輟生?中輟生再學機會、如何引導孩子的好奇心……等議題,並提出多方看法。如果說這是足以引發家長及同學一同來思考教改議題的非官方教材也不為過。
作品其中一段寫道,小傑向導師借銅板打公用電話給母親,沒想到老師誤以為小傑在跟他開玩笑,便動手打了小傑,並將其身體多處打至紅腫。這在現在的教育體制當中已較少見了。但仍有以學生成績為主要訴求的私立學校,仍會在學生學業成績表現不理想,或者成績退步時,實施體罰。如果完全限制老師的管教方式,當然對於為人師表者而言,的確很難進行管理和教育;但若單純就求取學業成績進步這個議題來看,體罰自然不會是解決孩童疑問的最佳辦法。畢竟不會回答試卷的問題,正代表孩子對考題和該領域一定程度的不了解,站在授業解惑的立場,試著了解孩子不明白的內容,並加以說明與解釋,才可能解開學童的疑問。徒然使用體罰的手段,不但無法解答孩子的疑問,反而可能讓他從此對這個科目興趣缺缺,或失去學習信心。
再者,補習這樣的風氣在台灣盛行早有一段時日,猶記筆者過去的求學過程中,同樣也幾乎沒有不參與補習的同學。記得國一時也曾和同學一起到數學老師家裡試聽,正如這部作品中所描述的一模一樣,所謂的家庭補習,就是數學老師先把學校考試的內容讓同學練習一遍,訂正後在黑板上再演算一篇,如此一來,這些學生要在學校考出再差的成績也有點困難了。但這並不是教育的原意。這些舉動背後的意義,除了讓自己班上的學生成績出眾之外,不就是師長課餘的生財之道嗎?所以之後我沒再參加數學老師的補習,但平常作業的起跳成績總是比其他同學要低的多。如此惡性循環之下,在心智還不夠成熟的那個年紀裡,最不喜歡的科目當然就是數學了。
教育體制中有問題的還不只是一些老師的個別行為而已,許多家長對孩子在成績上的高度要求和過份期待,在台灣也是常見的現象。記得過去在專科時代,有些外籍師長對於這樣的現象相當不能理解。他們說,許多父母把孩子交給學校和補習班,但是自己卻很少對孩子噓寒問暖,根本也不常過問孩子的求學狀況,但每到收取成績單的時刻,單單憑藉著一張紙上的幾個數字,就決定了他要寵愛或是責罰自己的孩子。他們表示,事前不參與孩子學習過程,事後不過問原因;平常只知道忙著賺錢的父母,雖然也是愛孩子,但他們的關心程度顯然不夠,而且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然而許多家長面對孩子班級導師,不只是尊重,幾乎是過份謙虛到卑躬曲膝的地步,甚至經常送禮,也是不可取的態度。畢竟互敬互重才是人與人相處的根本之道,並不需要過度表現,且要求老師特別關愛自己孩子。事實上,愈是在正常的環境中成長的孩童,才愈有可能成為一個正常的大人。自己的孩子若在大人特別的呵護中避免面對一般孩子所要面對的困境,,那麼少了這些經歷,孩子將可能成為溫室裡的花朵,脆弱而易碎。如此一來,將來倘若遇到難題,他將更加不知所措;父母畢竟不可能保護孩子一輩子,他總要面對自己的人生。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除了看他的學業表現之外,他的言行態度、如何待人處事、是否對人恭謙有禮、落落大方、誠信熱情……等,都可以是觀察指標。對於孩子對課業以外任何事物的好奇心,不妨多加培養,或許這正是他的天賦所在。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是讀書的料,如何從各方面,從不同的角度教育自己的愛子,都是父母的必修課程,期待大家都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掘每個孩子的興趣,讓他盡可能的快樂學習,歡喜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