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6-15 03:58:07五年級留級生

「家」劇的政治社會學

「家」劇的政治社會學

『公共電視』年度大戲「家」在6月13日終於完結篇,不談戲劇本身,談的是家劇中的時代背景與意義。

相信您我都有經歷過本省人與外省人共同生活的日子,劇中有太多我們五、六年級的共同記憶,1945年二次大戰終戰,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日本政府撤退,蔣介石政權接著再1949年撤退到台灣來,不斷的鼓吹來台的百姓,軍人,以蔣委員長隨時帶領這些中國軍隊回大陸去,他讓太多外省族群,不斷期待,不肯承認台灣是他的家,有了這個教條,讓這齣劇得以延續下去。

導演李岳峰,對這齣戲的時代背景下了相當多的功夫,從國民黨威權統治,禁止人民收聽廣播的白色恐怖時期,隨時會以通匪叛亂來陷民入罪。因為筆者就居住在澎湖鄉下,場景就如同我的家鄉,是小小的三合院,家中曾經是大家庭。

劇中的外省家庭,曾經在您我的經驗中經歷過,語言的隔閡,造成多少誤解,斷送多少姻緣,由於國民黨政府在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中,屠殺太多的本省籍精英,讓在台的本省人,恨死外省人,劇中也輕描淡寫帶過,但是這些回憶,在本省人記憶中,是避免談論的,卻也是歷史事實。

由於台灣教育,在黨國體制下,教育我們在學校必須講北京話,限制台灣母語自然發長,五年級及六年及前半段的您我,是經歷過掛「請說國語」狗牌的日子,雖然就讀國小時,這些政策已經不太實施,但是卻是我們的記憶,父母親是公教人員,多少會在國民黨教條下,限制語言發展。慶幸的是,家中的阿公,是受日本教育,阿嬤,是傳統的台灣婦女,在語言發展上,得以雙向並進。

而我的外公,卻是1945年來台的閩南外省人,外婆則是本省人,當初遭遇過外婆家禁止嫁給外省人的時代悲劇,經歷過家庭革命,才得促成外公、外婆這段姻緣,而外公家,造就了外省第二代,對中國多少懷著憧憬。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政治頃向是反對台灣獨立的。而我,有著八分之一福建人血統。

劇中阿嬷,是「家」劇的靈魂人物,許多糾紛,爭議,都在她那理性善良的傳統美德中,化解了。她教育劇中外省家庭老奶奶,四百年前,我們都是從唐山過來的,經歷過吳沙開墾的過程,但是我們都把台灣當成落地生根的家,為什麼你們不能把台灣當成家呢?這符合1945年隨蔣介石來台的這群外省人士,一直把中國當成他們唯一的祖國,只有統一,才是最終的目的,認同的是大中國思想。

劇中有太多太多我們的記憶回憶,及經歷過成長的歷史,從礦工災變,飛行員失事,大家庭共同供奉祖先牌位,早晚三柱香,因時空交錯,出外打拼後,長大相聚,再在呈現出台灣五0年代台灣社會縮影。與外省人通婚,雖然與嚴隔閡,卻因為愛,終能打破省籍界限,完成通婚,有文化交流,有民間習俗共通記憶。

相信,您如果是1950年後至1970年代年間出生的,對此劇必定有深刻的體認,阿公、阿嬤給我們傳統俗諺的教育,民間的祖訓,都在我們的記憶中。

當然,劇中梁修身林老先生喪子之痛,更加上省籍因素,遲遲無法忘記省籍加上親情分離的悲情,對外省家庭無法原諒,也因為時間的沖淡,族群融合,文化交流下,還是放棄了堅持,贊同其孫子與外省女子的婚姻;外省家庭的老奶奶,也在本省阿嬤的感化下,同意孫女與老鄰居的孫子結婚,促成一段良緣。

「讓死去的人得到安息」、「讓活著的人得到幸福」,一直是劇中,不斷發人醒思的一段話,深深感動了我。的確,台灣人,有太多的悲情,幾百年來,從沒有過台灣人自己的歷史文化,永遠是在外來民族的統治中,永遠不知道,我們的國家是什麼?歷史是什麼?語言是什麼?教育我們的是大中國思想,學校教我們的歷史是中國歷史,是中國地理,永遠不知道台灣的山川河流,河流有多長、山有多高,這齣「家」劇,帶給我們太多的省思,直得一看再看,更值得宋楚瑜打大中國人細細品嘗,台灣仍有太多的省籍隔閡,無論第一代外省人,第二代,都必須檢討,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