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詩經2:采葛
「《詩經》很難耶!孩子怎麼聽得懂?」站在第一線櫃檯時很常會聽到這個問題,剛開始或許會被影響,思索著「孩子怎麼聽得懂」,隨著一次一次出現在耳邊,漸漸地開始會想,除了擔心孩子受挫折外,會不會更多時候家長是擔心:「《詩經》很難耶,我都不清楚了,孩子要是問我,我怎麼辦?」擔心自己無法成為孩子的依靠,給孩子明確的指示和答案。
身為老師,我也曾經煩惱過,要如何讓學生理解詩經,但隨著時間的累積我更好奇了,當年小小年紀的我們讀《三字經》、背《唐詩三百首》時,真的理解它們在講什麼嗎?有在乎過它們在講什麼嗎?如果小小年紀都不緊張了,為什麼長大了才要開始緊張?會不會我們陌生的不是《詩經》,而是隨著時間流逝的童年純真,只能嘆著「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呢?
或許我在創作坊不是完美的中文系,但是學生也還不是呀,所以如果有一個方法可以讓我不怕《詩經》,那個方法應該也可以讓學生、讓家長安心。
一拿到課本就朗讀,是我從小的習慣(不過已經忘記怎麼養成習慣了,哈哈),國語、社會……連數學我都會拿出來「讀」,有次還「讀音樂課本」,被媽媽貼上「沒音感」的標籤。重新準備《詩經》時,也回到小學領到新課本時,一有空閒就「讀詩」。不去研究歷史背景,不去煩惱每一個字是什麼意思,就是單純地「讀」。隨著一次次朗讀,開始我的「胡思亂想」。
跳離大家習慣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聚焦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以及無止境的「參差荇菜」腦中一直冒出「菇菇雞湯」,接著「小雞泡著菇菇浴」的圖就這麼跳上白紙了。
當「菇菇雞湯」出現,我開始有個「大夢」,不然就為每首詩畫一道料理好了。只是雞湯才畫完,就遇到瓶頸,無論讀幾次〈桃夭〉腦中都只冒出蘋果,先不論「第一個想到的先刪掉」,蘋果是「水果」,不是「料理」啊!想著反正一個學期十六堂課,想十四道料理應該是綽綽有餘,更別說現在還沒開學呢!
沒有死抱著《詩經》不放,沒有糾結在每一個字的字意、字義,只是一如往常生活著,做想做的事、做該做的事,卻意外地在下台南參加表妹歸寧喜宴中遇到「平平安安與(予)你」(蘋蘋安安芋泥),阿霞飯店的「精緻傳統甜點」,這下不但「桃夭料理」出現,之後還可以用來上課,讓孩子設計料理外還從對詩的感受裡自行設計主題,讓飲食也多了文學味。光想,就覺得應該會很有趣。
忽然覺得就算是「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陌生又如何呢?鬆脫了以往的「約束」,多了生活的自由,不也正是《詩經》中「平平凡凡就是幸福」的模樣呢?
把讀《詩經》當成平常事,至少以前讀書時還有聽過風、雅、頌,不像當年讀司空圖《詩品選》,連「司空圖」是一個人不是一張圖都搞不清楚,一如年紀小小時讀《三字經》、《唐詩》,甚至更輕鬆不用背原文、不用死記解釋,有時間就大聲朗讀,還可以訓練專注力,隨著每一次朗讀,音調不同、心情不同,慢慢的可以培養字感、語感,進而對生活有一點聯想。沒有壓力、沒有責任,還有「功效」,完全是為了想和孩子一起輕鬆學習的家長;以及壓力很大、對生活缺乏感覺的學生,所選定的「文學料理」嘛!
我,開始這樣深深相信……
上一篇:戲說詩經1:關雎
下一篇:2017年尾牙:春花鐵木1
戲說,果然需要追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