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4 00:18:50eddiefj3

鄭國威專欄:這次選舉最糟糕的選擇

鄭國威/泛科知識共同創辦人暨知識長

對我來說,選舉結果不是太重要,我在乎的是擁有投票權利的公民,是否明白自己的抉擇是基於什麼樣的方式形成的。

過去知識份子往往以「獨立思考」為訴求,認為人只要能學會獨立思考,就可以做出更好的判斷。但這其實是個迷思,真相是人類並無法獨立思考,因為人類是把大部分的知識存在周遭的人身上跟環境裡頭,並與社群一同思考,我們其實分不清自己具備哪些知識。

有兩位美國的認知科學家斯洛曼跟芬恩巴赫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把兩則虛構的新聞,給受試者看,兩則虛構新聞的內容類似,一則是說地質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的岩石,能自體發光,而科學家已經了解為什麼會這樣,另一則新聞大致相同,差別在於這則說科學家還不明白到底為什麼這個岩石會發光。接著再問看新聞的人對這個發光岩石的理解,結果以為科學家已經搞懂為什麼岩石會發光的人,也會認為自己比較了解,而認為科學家還沒搞懂的人,則認為自己也不懂。

明明新聞是虛構的,科學家跟岩石都是不存在的,但人們對這個發光岩石的理解,竟然會因為虛構科學家理解程度的不同而不同。這代表我們對於一件事情理解的「感受」,取決於他人對這件事情是否理解。

舉個例子:如果你周遭的人都一副很理解同志議題或核能發電是怎麼回事的樣子,而且有清楚的立場,那你可能也會覺得自己很懂,儘管你根本就不懂。而問題是,你身邊那些看起來很懂某些議題的人,其實知道的也不多,因為他們也是受到身邊的人所影響。這就是知識的假象,而這種假象還會互相強化,我們越固執,就覺得自己的看法有憑有據,誤以為自己見多識廣。

還有的時候,你跟你周遭的人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沒有共識,那你可能會為了維持和諧,選擇從眾。你會覺得只有自己對這事情不太肯定,其他人都很肯定,那應該是自己錯了,而且要是你在群體裡提出疑問,甚至唱反調,會讓群體跟自己都不舒服。

要改變這現象,就得讓人知道自己其實知道的並不足。當人們知道自己對議題其實知道的很少,態度就會比較軟化,願意接受新知跟改變態度。另一個關鍵,就是要讓人們能夠獲得與其他知識共同體互動的機會。一個人通常所知有限,因此對於多樣的議題,很難提出有見地跟深度的觀點,只能選擇跟信任的人抱團取暖,假如不改變所屬共同體的共識,或只待在相同的共同體裡,再怎樣培養思辨力也只是枉然。

有些人擔心自己知道的不夠多,要嘛就因此對參與討論退卻,要嘛就焦慮地逼自己囫圇吞棗,什麼都想靠自己學。這其實是被錯誤的「獨立思考觀」給框架住了。我們應該跨出原本的共同體,到其他的共同體去汲取與分享知識,這才是更好的做法。

在選舉之前,不妨花個1小時的時間,留給自己擔負的這個公民角色,想一想自己投票的意向是怎麼形成的,放下自己的預設,去看看各種意見。這次選舉,對全體台灣人來說,最糟糕的選擇不是哪一個特定的候選人當選或落選,或是那一個公投的正方或反方通過或沒通過,而是當我們都受困於知識的假象,卻不知不覺又自以為是地去投下票。



本文來自: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forum/realtime/20181123/147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