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03 01:31:47堂月

本屋色色 其之三


先說好,我的標題不是要吸引人來看的,只是無聊的癖好而已(愛亂取名字)。

服務業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每天都會遇見各式各樣的客人(日文叫色色na客樣),也因此每天都有新鮮事發生,很不想發生它也會自己出現,曾經我還想用筆記本把每天發生的趣事記下來,不過很容易就懶了,只寫了幾篇而已。

簡單舉個例:

有一次有個客人進來就到服務台問「請問你們有沒有賣ㄔㄨㄢ/票?」

我跟同事眉頭一皺臉一歪,「船票?」
(「不好意思,我們這邊沒有代訂船票,您可能要到基隆港去訂喔。」)
(想當然爾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

客人繼續說「就是公司在用的那種傳票。」

「喔....嗯....好像沒有耶。」

「耶?你們不是書店嗎?」

(「是啊,我們是書店,不是"書局",也不是文具店。」)

「是啊,但是我們好像沒有在賣那種,您要不要去巷子裡的書局找找看?」



其實同樣的事層出不窮,有客人要買「護貝膠膜」,問沒有也是回一句「不是書局都有賣嗎?」,我當時沒回客人「您要不要到燦坤找找看?」。不然客人定要恍然大悟他在說什麼啊?

事實上這種事與這種人都會發生在我們四周,日復一日永遠不會停止與消失,不是說人容易白目,而是有些錯誤印象就是這樣深深印在大家的習慣裡。

比方說書局與書店的不同。小時候沒有書店,都叫書局,"局"應該是日據時代流傳下來的用法,而且那時的書局是「什麼都有,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等於奇摩拍賣一樣。小朋友要上學的東西,在一間書局裡就全部都湊得到,包括制服跟書包,神一點的連繡學號都幫你處理掉了,我小時候專門在書局裡玩連連看,走迷宮,不然就是看老夫子,那是老闆體貼我這每天去逛書局的小鄰居,才有這樣的看書優惠,不然看小叮噹就知道,大雄哪次去書店看書不是被老闆用撢子趕走。

也因為這樣的觀念,大家都以為我走進「以書為名」的店,就要連文具都包了。最好是連模型膠這種東西都給我生出來。殊不知這年代講究專賣,所以書店已經只專賣書了,頂多闢個文具區賣一些精品禮品卡片來做行銷吸引人,而不再是通通都包的雜貨書局了。

以後,請大家記得,不要給「書店」太大的壓力。要買什麼就到什麼店買。搞不清楚問一問沒有賣也就算了,要現場生出來沒辦法,走之前也不要順便碎碎念出來,大家聽了難堪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