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02 21:05:48果凍讀書會

五四運動

三言兩語1347

【聯合報╱陳宛茜5.2.2009摘要】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十三所大學五千餘學生先在天安門集合,隨之遊行示威,抗議巴黎和會中,列強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要求軟弱的北洋政府,不可於「凡爾賽和約」簽字,史稱「五四運動」。

廣義的五四包含萌芽於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當年「新青年」創刊,主編陳獨秀在創刊號發表「敬告青年」一文,以源自西方的民主和科學,概括新文化精神

胡適、魯迅等思想家紛紛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他們提倡白話文,高喊「打倒孔家店」批判傳統儒家禮教思想。陳獨秀、胡適等多在蔡元培任校長的北京大學中任教,北大也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基地。

【聯合報╱記者 陳智華、陳宛茜】五四的政治思潮分兩派,一派是陳獨秀為主的社會主義,為共產黨所引用;一派是胡適代表的自由主義,被胡適帶到台灣,經雷震、殷海光、傅斯年等人發揚。1949年創刊的「自由中國」,發起人胡適、毛子水,皆是五四運動健將。

為「自由中國」撰稿的殷海光,雖未參與五四運動,其以筆對抗思想箝制,強調理性主義、個人主義等特質,皆是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延續。生於1919年、與五四同年的他,自稱是「五四之子」。

然而無論是社會主義或自由主義,在兩岸不是變質、便是受到打壓。陳獨秀一生追求的社會主義,在共產黨手下變質為列寧派的社會主義,陳獨秀的地位也遭毛澤東取代。1960「自由中國」被查禁,雷震入獄、殷海光的書禁止出版,本人則形同軟禁,他心痛撰文「我們已不再紀念五四」。此後一直到1980年代解嚴,「德先生」才重新萌芽。

台大校長李嗣涔說,五四運動推展新思潮,批判舊的價值跟文化。五四精神中的挑戰傳統,是發展科學需要的文化氛圍。歐美向傳統挑戰的意識形態比我們強烈,科學家總是想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這種氛圍比較容易有新的東西出來。」

李鈞震:

1、 五四運動的特色:1重視科學與民主。2講白話文。3鼓吹自由主義或社會主義。4挑戰傳統。

2、 余光中、馬英九、豬哥亮,不懂科學,也不懂量子力學,沒有參加過台灣的民主運動厭惡白話文,鼓吹恢復文言文,心中沒有任何主義。所以,絕對跟五四動無關。

3、 陳芳明,不懂科學,也不懂量子力學,沒有鼓吹白話文運動,不敢討黨產,不敢挑戰政治大學的崇蔣傳統,所以,絕對跟五四動無關。

4、 蔣經國、蔣中正、郝柏村、國民黨權貴,不懂科學,也不懂量子力學,沒有參加過台灣的民主運動,厭惡白話文,心中沒有任何主義,迫害台灣民主運動人士、迫害自由中國的雷震、殷海光、胡適。所以,絕對跟五四動無關。

參考資料:

雷聲若響 以身殉道()雷聲若響 民主震醒()

台灣自由思想者

台灣的自由先生()台灣的自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