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6 21:39:31果凍讀書會

部落格大獎奇想


黃哲斌 中國時報2008.09.16 摘要

「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昨天截止報名了,每年此時,我總在那些陌生網址裡鑽進鑽出,忙著訂閱RSS,好奇並驚奇著網頁背後的人生。一萬個參賽部落格裡,既有老醫生的攝影筆記,也有檳榔西施的櫥窗生涯,有復育梅花鹿的環境書寫,還有父母為特殊兒童架設的繪畫紀錄;然而,更多是無數凡人的小生活,課業的壓力、愛情的苦惱、無聊的午後、倉皇的青春。

關於部落格的前世,還有另種想像。例如傳播學者管中祥的說法,『「黨外雜誌、地下電台、綠色小組錄影帶」就是現在的部落格,它們都提供一種對抗主流媒體的訊息載具』,讓個人理念得以發聲,少數意見得以發聲,邊緣觀點得以發聲。

部落格建構一個『中性平台』,讓我們更容易面向世界,探索群眾。當溝通與對話出現,自然浮現一種媒體樣態。美國年初有份調查報告,『28%的媒體記者設有部落格,他們「寫部落格視為工作一部分」的比例(22%)』,又遠高於「私人部落格」(五.七%);除此,『高達56%的受訪記者「經常閱讀別人的部落格」,但大多只閱讀、不回應(47.5%)』,僅有少數會在其他部落格裡回應(8.5%)。

相對而言,台灣媒體與部落格更加「相敬如冰」,記者經營部落格仍屬極少數;主流媒體呈現的部落格地景,多侷限於奇觀社會的炒作,或是甜美的小幻想,真正的想像與行動還很有限。舉個例,年底美國大選,路透早就與《Global Voices Online》合作,開闢一「Voices without Votes」網站,讓『亞非歐洲與中東』的部落客,提出他們對美國大選的看法、對美國外交政策的批評,作為路透記者觀察總統大選的參考。

或許有一天,例如明年縣市長選舉,台灣會出現媒體與地方部落客合作的「部落格特派員」?

參考資料:

http://blog.yam.com/earthk

http://tw.myblog.yahoo.com/jw!GVovYu6XEQUAIKTNVMwgnORt/

http://blog.sina.com.tw/ear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