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衰落的迷思
哈佛名師 10
約瑟夫:有些人認為,美國在經濟戰爭中輸給了日本,在教育競爭上輸給了整個環太平洋的亞洲地區;他們認為,美國就像羅馬帝國一樣,只顧不斷擴張,卻忽略了內部的問題。美國真的正在衰落之中嗎?美國確實面對不少頭疼的問題:教育水準下降,儲蓄率低落。但「衰落」這個比喻所暗示的,卻是正有某種超出控制之外的巨大力量,把美國拉向深淵,這顯然不是事實。
把美國看成是繼英國之後,另一個因擴張過度而趨於沒落的國家,是很流行的觀點。不過實際上,美英兩國的處境是很不一樣的。一九一四年的英國,並不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也不是全球最強的軍事力量,但今天的美國,無論是經濟力量還是軍事力量,都屬全球第一。
國力的來源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經濟實力比較重要。但可以造就經濟力量的因素卻因時而異。十七世紀西班牙的經濟實力來自金塊,十八世紀法國的經濟實力來自人口,十九世紀英國的經濟實力來自工業。
而在二十世紀晚期,決定國力的關鍵則是科技。就此而言,美國仍然是箇中翹楚。無論是被引用到的科學論文篇數、工程師的人數,還是投資在科技研發上的經費,美國都是領先的。美國的優勢正面臨著來自日本的壓力,但這並不代表美國大勢已去。
企業精神和彈性的社會,毫無疑問是美國國民的重要泉源之一。美國今天有五分之一的工程師是外國移民,這反映出我們社會有多大的包容性;這種包容性賦予了國家額外的力量。如果我們想獲得更大的安全,就應該建立更深廣的相互依賴。一國的安全與否,關鍵已不全是國界的防禦能力,繼之而起的是,你能不能透過國際組織或政治合作架構與他國的合作關係。我想我們必須把更多的錢投資在其他的力量來源上。
硬式的力量來源是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它們的重要性仍將持續下去。軟式力量來源,可包括社會的開放性、文化的吸引力和對國際組織的善用程度等等。我期望我們能夠做一些資源上的重新配置,把一些原屬國防方面的經費,轉用於資訊科技的開發、經援外國、幫助第三世界國家和建立國際組織這些事情上。
不要忘記歷史,但也不要成為歷史的囚徒。
(約瑟夫‧奈Joseph Nye哈佛國際事務中心主任。他也是迪龍國際事務講座教授、文學暨科學院副院長、卡特時代的代理副國務卿)
李鈞震:現代科技的進步與網路世界的發達,全世界的距離正在拉近,個人的獨立自主與小團隊的合作的意識高漲,國家至上主義式微,這使美國、中國、印度等土地超大、人口超多的國家面臨地球從為有的巨大不穩定因素,包括政治逐漸地方自治化、獨立化,生態浩劫、汙染嚴重,不明流行病傳播。
「知識經濟」的重要性,遠遠勝過「M型社會」理論,權力、經濟力的分配,逐漸按「知識存量」來決定,而非傳統的資金與權力派系;除非一個國家的教育呈現博碩士與中學生─二極化,否則中產階級不會消失。只要大學生越來越多,教育品質不斷提升,靠專業知識吃飯的人就會越多,中產階級就會越多,社會成現「蛋型社會」。
美國的學者,忽略了文化衝突的影響力,更忽略了錯誤的社會價值觀,造成美國太多的中下階層,使得社會福利成本過分巨大,加上人口暴增,帶來生物法則性的災難,例如:不孕、人類基因多變化、不知名傳染病流行、社會生存壓力、環境生態破壞、犯罪率高等。美洲大陸,承受萬年來最大的生態浩劫。
美國、中國的人口過多,社會底層無生產力的人口過多,成為國家不安定的因素,又無力做職業訓練與終身教育,逼使新的帝國主義出現,以資金熱錢投資他國,搶奪食物、能源資源,炒作金融股市,等該國的資源被榨乾、金融泡沫危機,再換其他國家投資炒作,這是人類文明巨大的犯罪行為。(李鈞震 12.28.2007)
康德:假如正義遭到毀滅,人類就無須住在這個世界。
上一篇:神秘的 物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