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29 21:30:44果凍讀書會

米葉 不是米勒


暑假期間,台灣藝文的第一大盛事,就屬國立歷史博物館的『米勒特展』了。上英文課時同學們談起最近很值得一看的「米勒特展」,來自美國的英文老師卻聽得一頭霧水。直到我提到,米勒(Millet)的『法文發音』是「米葉」(法文的L是不發音的),他這才豁然明白。

譯名的混淆不止這一項。幾年前到紐約的「藝術學生聯盟」學畫,有天到「大都會博物館」參觀,我到服務台詢問法國雕塑家羅丹(Rodin)的紀錄片在哪裡放映,雖然我一直重複關鍵字「羅丹」、「羅丹」,服務台小姐卻一臉茫然,後來終於弄明白我的意思,她恍然大悟的說:「是Hodin啦!」原來『法文的R是發H(荷)的音』。之後我還陸續在語音導覽中聽到『摩洛(Moreau)的正確發音是「莫荷」,柯洛(Corot)的發音是「柯賀」。』

與羅丹同時代號稱「南麥北羅」的雕塑家『麥約爾(Maillol)』,大概是比較晚被引介到台灣的關係,他的譯名倒是正確的。這是另一個法文L不發音的例子。台灣有關藝術家傳記、畫冊、美術史等出版品,不論是質與量,首屈一指的就是藝術圖書公司了。不過,以上所述法國藝術家的譯名,該公司多數使用已經行之有年大家所熟悉的錯誤的發音。

台灣麥克出版的《1000幅西洋名畫》,由留學法國的師範大學王哲雄教授所翻譯,法國藝術家的譯名是正確的,前文提到的正確譯名就是引用自這本書。該書將『夏丹(Chardin)譯為「夏荷丹」、雷諾瓦(Renoir)譯為「賀諾瓦」』。不過,也不要矯枉過正,「Miro」還是念米羅,因為他是『西班牙』人。

在台灣,米勒、羅丹、雷諾瓦等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藝術大師,我們要繼續使用錯誤了幾十年,但僅能在華人間達到溝通目的的譯名呢?還是長痛不如短痛,來個『正名活動,才能與國際友人溝通,不至於貽笑大方!』

【復健科醫師、中山醫學院教授 畢柳鶯 蘋果7.29.2008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