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台灣」是否非要MIT不可?
聯合報這篇社論值得探討在產品(要素市場)幾乎全球化的今天
就如底下諾貝爾經濟學家 ~~~
佛里曼說,縱然是簡單商品如一支鉛筆,也不可能以一人一國之力完成。
光是筆身的木材,從伐木場開始,連鋸樹的電鋸都要溯及不鏽鋼和某處的鐵礦原料;
而筆心的鉛,可能來自南美某石墨礦場;筆頭橡皮擦,
可能源自馬來西亞樹膠;還有內裡黏合的膠,外殼塗上的漆……。
另外台灣的廠商 資本家喊甚麼 台灣下單 委外代工
還不是搞那套資本帝國的經濟模式 將工廠線拉到大陸 東南亞 非洲等勞工便宜的地方
剝削及惡劣的工作環境 卻還在歐美先進各國砸大錢請知名人物大打行銷廣告
卻不願意花點小錢提升勞工的薪資與工作環境
「愛台灣」是否非要MIT不可?
【聯合報╱社論】 2009.04.14 05:57 am
故宮翠玉白菜禮品「中國製」風波,本來小事一樁,但立委咬住不放,
故宮隨即要求廠商改標籤為「台灣設計」。但仍有青年學生接棒抗議,
先是責問台北故宮是否「北京故宮分院」,還以「刀斬翠玉白菜」
以示不屑「中國貨」,又盯住大陸旅遊團發放「拒買中國貨」傳單。
而這一切,都以「我愛MIT」的名目行之。
青年學生「愛用國貨」,原是好事,尤其此刻應振興內需經濟,誰不愛MIT呢!
不過,大學生,有知識更要有常識,「愛台灣」跟「愛台灣製」不全是同一回事。
關於MIT,有幾個問題要澄清一下,也有好幾個老師可以去請教一下。
第一個老師是諾貝爾獎得主的經濟學家佛里曼。
他著名的「鉛筆」故事已成經典教材。
佛里曼說,縱然是簡單商品如一支鉛筆,也不可能以一人一國之力完成。
光是筆身的木材,從伐木場開始,連鋸樹的電鋸都要溯及不鏽鋼和
某處的鐵礦原料;而筆心的鉛,可能來自南美某石墨礦場;筆頭橡皮擦,
可能源自馬來西亞樹膠;還有內裡黏合的膠,外殼塗上的漆……。
這整個過程,牽涉全球成千上萬的人力投入,透過「看不見的手」組合而成。
此乃佛里曼所稱自由市場之美。這個「鉛筆理論」已經過無數的詮釋和演繹,
約三年前台灣翻譯出版的「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講的是同樣道理。
第二個老師,可以去找施振榮或陳立恆,或任何一位台灣自創品牌的企業家。
高科技如宏碁,有那一部電腦敢說是從頭到腳MIT?從晶片到外殼,
組裝成品送到消費者手中,一定是「聯合國」的產品。
又如近年爆紅的法藍瓷,設計與營運總部在台北,工廠則在中國廈門和景德鎮,
法藍瓷景德鎮園區」去年產品達一百萬件,熱銷全球。
這樣的「台灣之光」也免不了「中國製」,有什麼好異議的嗎?
第三個例子,是最近一則挺好笑的新聞。有崇尚名牌者,
氣沖沖拿了兩件亞曼尼T恤前去店裡質問。
一件是「中國製」,另件標籤「義大利製」的反而較便宜。
原來「義大利製」才是仿冒品,因為亞曼尼已經不再在義大利本地生產T恤了。
英國以風衣著名的老牌Burberry,移廠到中國,也曾在英國民眾間引起議論;
但英國人就算感傷,也不致遷怒於中國。
愛用國貨,本意是不錯的。但全球化到如此地步,
其實很難有什麼產品是百分百的「本國製」。
MIT曾行遍全球,為台灣賺進不少外匯,但台灣人心知肚明,
絕大多數的MIT乃接單製作的代工產品,難謂真正的台灣驕傲。
國外一打噴嚏,台灣就感冒,原因正在於此。
多少年來,台灣喊產業升級,希望往代工製造的「上游」走,
現在總算建立了一點成績。也因此,諸如禮品、紀念品那些小玩意,
從MIT變成了Made in China,未必值得我們捶胸頓足。
果真做到以台灣為上游,把低階的代工交給大陸廠,
不正是台灣產業升級的實踐嗎?有什麼好表現「民族義憤」呢?
中國製產品,的確還未能全面確立信譽,如果是黑心商品,也應該抗議。
只不過,這次翠玉白菜禮品的例子裡,單挑故宮找碴,
恐怕抗議者另有醉翁之意。台灣有人有反中情結,不是不能理解,
但今天全球化之下的經濟分工,不但必要,且能兩蒙其利。
按照佛里曼的想法,自由市場的力量足以促成世界和平呢。
另一位佛里曼,寫「地球是平的」的湯瑪士.佛里曼,
也曾大力推銷「黃金拱門理論」,
說有麥當勞的國家(表示融入全球市場)不會相互打仗。
這樣說起來,由台灣下單走到Made in China,對兩岸都不是壞事。
大學生愛台灣,要有正確的知識基礎才是。
上一篇:美國末日?(商業周刊1098期)
下一篇:非經濟學系的都看懂經濟數字的迷思
”有崇尚名牌者......”,這則笑話還真挺有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