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02 09:52:27han1103

一種身體政治學的操弄(中時)

這裡推薦值得一看的時事評論論述
這教授寫的很好^^

----------
2005.12.02  中國時報
陳明莉


立委林進興與十二位醫師公布胡志強的病歷資料,引發軒然大波,咸認為有損醫德。事實上,開始選舉以來,台中市長胡志強的身體狀況一直是對手攻擊的焦點,疾病的隱喻變成政治人物操弄的偏見,讓我們見識到新的身體政治學的實踐,它以專家的、學術的、醫學的論述,重新定義並經營身體的規範、道德的重整,並且對身體進行規訓與懲罰。


依據這些醫生的研判,胡志強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加上二度中風,造成腦幹栓塞、動脈狹窄,連走路、爬樓梯都困難;再中風的機率是正常人的三十倍,兩年內中風機率超過百分之七十。萬一胡志強「掣」起來,將對不起台中市民。醫界聯盟和中社呼籲所有的台中市長候選人,身體要健康才是負責。


在生活世界中,疾病原屬於私領域的範疇,如今,在醫學權威的背書之下,疾病作為一個意義深遠的隱喻,赫然躍入公共論述的政治學視閾,讓疾病成為人格的指控,也成為政治的懲罰。


過世不久的美國文評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指出,人常常為疾病所苦,卻也往往被隱喻所蒙蔽。選戰中,候選人一直以健康為題,認為市長需面臨改善治安與掃蕩八大行業等,需要有強魄的健康狀態,暗示選民應該有明智的抉擇。在此隱喻之下,疾病意象被用來對社會秩序的關心,身體健康變成政治人物的德行。


從這個事例得知,疾病誠然可怕,隨時有侵襲生命的危險,然而隱喻與語言的符號暴力,所造成個體的迫害與政治的偏執,卻爆開了社會無情的裂痕。公布病情雖然是對個人隱私的不當侵犯,但是,疾病的隱喻卻更劇毒、乖戾、煽動。


隱喻的力量在於給事物另一種別名,並且承載了文化中不可言喻的意義,使相關的想像無限的延伸。在這次台中選戰的疾病隱喻中,中風成為教誨的啟示、敗壞的標記,因此,沒有比將疾病賦與道德的意義,更具懲罰性了。


由於社會對疾病的態度通常是歸結於道德的難題,附加各種的價值判斷,患者因此承載了相當程度的責難與排斥。翻開醫療社會史,任何疾病,只要起因不明、治療無效,就容易被意義所覆蓋,種種可怕的隱喻:腐敗、墮落、汙染、反常、脆弱接踵而至。疾病在本次的政治話語中更充滿了宿命論,加強「中風必然致命」的意象。於是,疾病成為隱喻,並且以病之名,將恐怖置於其他所有事物之上。


從語言政治學的觀點,隱喻本身就充滿了暴力,這往往是偏執狂使用的語言,呈現對多元社會的不信任。現代疾病隱喻都是粗糙的廉價品,經常造成化約與自我的正當性。


其實由浪漫主義的觀點來看,疾病不是痛苦的史詩,而是自我超越的契機。由於人們在面對死亡時,變得較自覺,因此,疾病也可以有浪漫化的隱喻。十八世紀德國詩人諾瓦利斯在一篇未完成的遺稿裡寫道:「完全的健康只具有科學上的有趣性,真正有趣是疾病,疾病屬於個體化。」


從《魔山》中漢斯.卡斯托普被發現罹患肺結核病的故事情節分析,疾病正是催促的力量,它使病人變得更獨特、更清明;就像黑澤明《生之欲》中的渡邊,在獲悉得末期胃癌後,卻毅然投入貧民區的服務工作,讓自己平凡的生命獲得救贖。


因此,疾病往往提供一個人看透終生自欺自瞞與性格缺憾的機會,而不是墮落的象徵,況且,疾病應該喚起的是寬大與容忍,而非被等同於虛弱、無能、不健康,甚至不誠實的指控。蘇珊.桑塔格指出:「隱喻不能僅用戒絕來疏遠,它必須被暴露、批評、鞭打、用罄。」


在一個民主多元的社會,身體政治不應被過度的醫學化,更不應該遇到選舉而找醫生背書,呈現一種荒謬、危險的觀點,反將疾病的責任歸諸於病人,將疾病視為道德人格的懲罰,卻漠視醫療人員的責任與缺德事實。 


(作者為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