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01 18:04:06塵瑀
(五)守住本心 當下即佛
圖片~取自森情寫意
http://forestlife.info/about.html
守住本心 當下即佛~心性泉源~古月編著
壇經有云:「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意指:修行若能認識自己本性,一個開悟,悟到本無動搖的菩提自性,即能恢
復佛性的本來面貌。
修行者的心地能常保「清澈、無私」,雖身在地獄,心一樣清涼;雖身在
凡塵,心仍如琉璃一般的明亮。想想:
一、帶著私心計較、煩惱罣礙,雖身在佛堂聽法或辦天事,這顆心離西方淨
土有十萬八千里之遙。
二、佛菩薩因內心「平等無私」,雖身在凡塵,心一樣超越,一樣自在。
◎要知道:心安心靜,世間便是安靜;心急心躁,世界就是紛亂。一切都是心
的差別所產生。
一、迷於外物爭吵不休,無論輸或贏都是迷惑。唯有遠離這些爭吵心歸自然
,才能體會返璞歸真的喜悅。
二、心性修持的重點:「外在忙,心要靜」。以德性培養悟性,想想帶著人
心私慾,以及身口意的包袱,怎會開悟?怎有智慧?
◎點然自性明燈才能看清世人的是非與紛爭,唯有展現慈悲喜捨、無為付出,
雖身在紅塵,心地一樣放光明。
※故修行要懂得至理名言:
一、自己不能敬人,而欲人敬己是謂悖理。
二、眼睛要長在心裡─觀察自己。
三、嘴巴要放在心上─評論自己。
四、事事肯放過別人─則德日宏。
http://forestlife.info/about.html
守住本心 當下即佛~心性泉源~古月編著
壇經有云:「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意指:修行若能認識自己本性,一個開悟,悟到本無動搖的菩提自性,即能恢
復佛性的本來面貌。
修行者的心地能常保「清澈、無私」,雖身在地獄,心一樣清涼;雖身在
凡塵,心仍如琉璃一般的明亮。想想:
一、帶著私心計較、煩惱罣礙,雖身在佛堂聽法或辦天事,這顆心離西方淨
土有十萬八千里之遙。
二、佛菩薩因內心「平等無私」,雖身在凡塵,心一樣超越,一樣自在。
◎要知道:心安心靜,世間便是安靜;心急心躁,世界就是紛亂。一切都是心
的差別所產生。
一、迷於外物爭吵不休,無論輸或贏都是迷惑。唯有遠離這些爭吵心歸自然
,才能體會返璞歸真的喜悅。
二、心性修持的重點:「外在忙,心要靜」。以德性培養悟性,想想帶著人
心私慾,以及身口意的包袱,怎會開悟?怎有智慧?
◎點然自性明燈才能看清世人的是非與紛爭,唯有展現慈悲喜捨、無為付出,
雖身在紅塵,心地一樣放光明。
※故修行要懂得至理名言:
一、自己不能敬人,而欲人敬己是謂悖理。
二、眼睛要長在心裡─觀察自己。
三、嘴巴要放在心上─評論自己。
四、事事肯放過別人─則德日宏。
圖片~取自森情寫意
http://forestlife.info/about.html
禪宗云:「見山山始現,望溪溪始流」。
意指:一念慈祥可以創造和平之氣,心地潔白可以美名千古流傳。
修行要展現智慧,首先要返照自心,掃除心中的無明、放下你的執著,如
此自性才能放光明。修行當知「兩個教不可信、不可有」,就是比較、計較,
它會影響你的修行、阻斷你的慧命。
會比較─表示心量小,量小如蟻穴如何修心性?
會計較─表示慈悲心不夠。慈悲無敵人,處處接納眾生那來計較?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同理:人心的起伏,你可以慈悲為懷,也可以嗔恨計
較,一念之間比風掃落葉還急,比翻書還快,不可不慎。
↗心若清淨─再複雜的環境以及人事物仍會是清淨。
〈
↘心若急躁─再清淨的環境以及人事物仍會是煩惱。
◎修行要時時返照己心,思想行為才不會歪邪、偏激,導致誤人誤己。
一、身要食糧,性要靈糧。
↗食糧不消化─則病↘ 修行你可以選擇1、私心或公心。2、慈悲或嗔
〈 〉恨。3、計較或包容。4、執著或放下。認清了
↘靈糧不善用─則空↗ ,本心始能清淨,才能化煩惱為菩提。
↗心無罣礙與人相處融洽─其心最寬。
二、要知道:〈
↘起嗔恨不平找時機報復時─其心最狹。
◎修行常言:「明理破相」,唯有破了相悟性才會開展。現今修行者不是文字
相,就是語言相。今天人家講真理,我們心就生出一個真理,講佛法心也生
出佛法。事實上大家全忘了「真理佛法就在我們的心」。
一、要智道:真理就在假理中,佛性就在貪嗔痴裡面,一個有智慧的人,不
是捨棄貪嗔痴去追求佛性,也不是把貪嗔痴殺掉,就能找到佛性。事實
上是:「認清貪嗔痴的本質,引以為戒就不能迷,不迷就是悟」。
二、修行大病即是:「盲目修行四處找道」。那個地方能開悟,就去追求開
悟,那個地方能斷生死,就去追求斷生死之法,那就是著相修行,永遠
不能見道。
惠能大師云:前念不生即心,
後念不滅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
離一切相即佛。
http://forestlife.info/about.html
禪宗云:「見山山始現,望溪溪始流」。
意指:一念慈祥可以創造和平之氣,心地潔白可以美名千古流傳。
修行要展現智慧,首先要返照自心,掃除心中的無明、放下你的執著,如
此自性才能放光明。修行當知「兩個教不可信、不可有」,就是比較、計較,
它會影響你的修行、阻斷你的慧命。
會比較─表示心量小,量小如蟻穴如何修心性?
會計較─表示慈悲心不夠。慈悲無敵人,處處接納眾生那來計較?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同理:人心的起伏,你可以慈悲為懷,也可以嗔恨計
較,一念之間比風掃落葉還急,比翻書還快,不可不慎。
↗心若清淨─再複雜的環境以及人事物仍會是清淨。
〈
↘心若急躁─再清淨的環境以及人事物仍會是煩惱。
◎修行要時時返照己心,思想行為才不會歪邪、偏激,導致誤人誤己。
一、身要食糧,性要靈糧。
↗食糧不消化─則病↘ 修行你可以選擇1、私心或公心。2、慈悲或嗔
〈 〉恨。3、計較或包容。4、執著或放下。認清了
↘靈糧不善用─則空↗ ,本心始能清淨,才能化煩惱為菩提。
↗心無罣礙與人相處融洽─其心最寬。
二、要知道:〈
↘起嗔恨不平找時機報復時─其心最狹。
◎修行常言:「明理破相」,唯有破了相悟性才會開展。現今修行者不是文字
相,就是語言相。今天人家講真理,我們心就生出一個真理,講佛法心也生
出佛法。事實上大家全忘了「真理佛法就在我們的心」。
一、要智道:真理就在假理中,佛性就在貪嗔痴裡面,一個有智慧的人,不
是捨棄貪嗔痴去追求佛性,也不是把貪嗔痴殺掉,就能找到佛性。事實
上是:「認清貪嗔痴的本質,引以為戒就不能迷,不迷就是悟」。
二、修行大病即是:「盲目修行四處找道」。那個地方能開悟,就去追求開
悟,那個地方能斷生死,就去追求斷生死之法,那就是著相修行,永遠
不能見道。
惠能大師云:前念不生即心,
後念不滅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
離一切相即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