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19 16:05:20藍月

荀子的客觀精神與人文思想(1)


先秦諸子在中國思想史上一直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迄今不衰。最明顯的莫過於奉為圭臬的儒家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宗師,即為「內聖外王」的孔子,一位具有絕對精神的至聖。之後,繼承其道統的傳人,在戰國時期首推孟軻和荀況:孟子思想取法孔子的主觀精神,主要成就於「內聖」方面;而「外王」的概念就由荀子接收,衍生出其客觀精神的中心思想。

「禮者,法之大分而群類之綱紀也。」勸學篇中,荀子用十四個字真切地披露出客觀的政治心靈,他以為學必至於禮乃可謂之大成,義則將聖人當作最高目標,方法就是「真積力久」、用心專一。而禮不僅指經書,更進一步契合周公、孔子的心意,融入「秩序」於生命之中,並使大清明由衷與純粹的「理」連結,才能體悟「法」的精髓所在。

法,即法度,為人際間不可紊亂的規律。劃清眾人的「分」,就是一定而不可游移的當然,使得群體生活可協調地運轉,在統和倫的範圍內,依類而行,不致分歧。

「以類行雜,以一行萬」是荀子以禮義客觀化人的目的和理想的準則。在統類世界上,存在嚴格而不可逾越的差等,此差等由理之系統構成,而屏除一切私利且主觀的態度,達到一種「操之在己」「盡其在我」絕對真實的客觀性,就是荀卿相當先進的中心思想。

而荀子的人文觀念,架構在他的客觀精神上。事實上,真正對中國傳統人文中心的文化加以自覺了解,而抒發其意義及價值者,乃孔子所開啟的先秦儒家思想。以往敬天畏天的概念,面對逐漸崩壞的禮樂和政治社會,已失去權威,因此孔孟等儒家之輩遂將思緒導向自我覺醒,試圖從互動中尋找一條更合乎人性需求的新途。然而荀子重視的是禮制於群體行為產生的約束與調適作用,以「人為」作和序萬物的重心,積極建立一個更適合人居的人文世界。除禮制之外,荀子思想的人文精神還出現於主要兩方面:「性惡」及自然之「天」。

性惡的說法一直都讓荀子成為眾矢之的,平心而論,荀後的學者並未能深刻體會其原始用意。僅從字面上來否定一個學說,是極不明智的行為。【荀子.正名】說:「生之所以然謂之性;生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在他眼中,人性具有普通心理學式的層級結構,當中天生官能是最基本的,只感受外來的刺激;生理欲求為第二層,對刺激做本能反應;情識好惡是第三層,主鑑別及選擇有利自我的決定。性惡論的焦點就集中於當中第三項,這也是道德教育著眼之處。簡言之,荀子乃以倫理主義的立場而偏就自然情欲來看待人性的。

人性既為天生,即是原始而樸素,具有精合感應的能力,故其表現必將樸素而無人為的禮義,所以荀子認定其為惡。確切來說,這只是一種對「善的缺乏」的消極概念,用意在從負面的反照,逼顯出人為道德修養和後天倫理教化之重要性。其次,由思想史角度觀之,荀子之言正是對老莊主張的反動批判,抗拒他們尊重天賦否定人為,同時回應其客觀精神,強調制度並捍衛儒學「人文化成」的理念。雖然塗之人可以為禹,但是荀子勇敢地提供一條道路,讓一般人也能循序漸進,目標明確地跟隨聖賢的腳步-這才是後生們對前輩苦心的積極態度和建全理解。

(待續)

----
後記:

大一時寫的文章,距今也近十年了。從十九歲到二十九歲,這樣黃金的十年,走過的每一條路,做過的每一件事,都在自我最底層建構了人生的雛型,也為往後生命指引出可能的方向。用心過生活,在當下的每一刻觀看自己,找到不斷自我革新的動力與勇氣,才能保持盎然的生機。
若斯諾.孟 2008-03-16 12:27:33

我沒寫過荀子
但我有寫過晏子,看來要好好保存它

版主回應
找機會跟大家分享吧 2008-03-21 22:04:57
旅人 2008-01-19 22:18:44

第一名賞座

回訪:
平常心就是道

版主回應
最深層的寧靜存在於動態的旅程中 2008-01-23 11: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