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新聞 2013-10-15 11:34:27 記者 楊舒晴 報導
過去市場對於工業電腦相關產品的印象多為應用於工業生產領域,較少跟終端消費者有直接關聯,並認為其成長性難以跟消費性電子產品相比擬,而過去工業電腦廠股價在評價上多以本益比10~15倍估算。但其實該產業產品應用領域多元,包含交通、醫療、零售、居家等,近期則更隨物聯網發展,出現與各領域智能設備連結的商機,進而也讓該產業因此被市場重新定位,例如工業電腦龍頭廠研華(2395)今年本益比最高曾達28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工業電腦產品除在使用操作與消費性個人電腦無異外,為因應各種不同生產環境還會多加各種附加功能,如寬溫、強固等,並且因生產產線經不起出錯,客戶十分要求產品品質及售後維修服務,故工業電腦廠耕耘新客戶通常都需要耗費1~2年,其中包含技術認證、規格認證等,不過一旦與客戶達成合作關係後,至少可維持合作3~5年。
由此來看,工業電腦廠應是身處營運及獲利穩定的利基型產業,但因台灣多數業者以嵌入式電腦或強固型電腦起家,因此市場多將其應用面與工業生產作連結,並產生其成長性難以跟消費性電子廠比擬的印象,過去在本益比上則多給予10~15倍左右的評價。
事實上,工業電腦業產品不僅應用於工業生產,於博弈、醫療、安全監控、國防、電信網通、交通、零售等各個領域都可見到蹤影,且深入民眾生活。龍頭廠研華(2395)董事長劉克振就曾疾呼,工業電腦應該改名為產業電腦,企圖掃除市場既定印象。
隨著物聯網發展,整個產業早已走出「工業電腦」範疇,目前產業的潮流已經移轉到智能領域,除研華外,凌華(6166)也與研華發展方向相近,飛捷(6206)及振樺電(8114)則透過POS切入智能領域,瑞傳(6105)跟立端(6245)則是承接智能相關領域的ODM代工訂單。另外在國際龍頭廠Intel跟Microsoft都已陸續將公司定位在intelligent systems後,劉克振也認為,台灣工業電腦產業也是有資格改稱為智能系統產業。
今年以來,市場對於工業電腦產業的重新定位給予支持,再加上全球經濟兩大引擎(美國及中國)基礎建設正當復甦,各業者實際的營收及獲利表現更是支撐股價基本盤,根據嘉實XQ全球贏家報價系統顯示,目前該產業平均本益比已經來到20倍以上水準。
若單以研華表現來說,該公司今年單月營收頻創新高,今年集團營收目標10億美元可望達陣,每股盈餘也有機會較去年的6.22元成長,在業績支撐下,今年來股價漲幅已逾4成,本益比最高曾達2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