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鬱症?醫師教你7症狀判斷
「躁動又憂鬱」就是躁鬱症?醫師教你7症狀判斷 <-- 原文
曾獲2017金曲獎最佳編曲人獎的香港歌手盧凱彤,日前跳樓自殺過世,從她生前自我揭露的病史可知,她原先被診斷罹患憂鬱症(香港叫抑鬱症),治療幾年以後卻又被改成躁鬱症,不禁讓人困惑,憂鬱症與躁鬱症可以這樣變來換去嗎?台灣媒體處理這類新聞時,也經常把憂鬱症與躁鬱症混用,望文生義以為既憂鬱又躁動不安就是躁鬱症,其實兩者是不同的精神疾病。
簡單講,憂鬱症在病史裡僅有鬱期,而躁鬱症則是有鬱期也有躁期。鬱期可以看成情緒的谷底,而躁期則是峰頂,因此憂鬱症就是每次發病都陷入谷底,而躁鬱症則是有時陷入谷底,有時又攀上峰頂。
憂鬱症的典型病程是這樣。通常在年輕到中年首次發病,幾個月後改善,可能完全康復,宛如正常,也可能殘留部分症狀,然後進入緩解期,此後可能維持穩定很多年,甚至永遠不再發病,也可能每隔幾年或更短時間就復發。
躁鬱症的典型病程則是這樣。通常在青少年到壯年首次發病,有些人一開始是鬱期,這時通常會被診斷為憂鬱症,幾個月後進入緩解期,此後如果都是鬱期復發,那麼也還會維持憂鬱症的診斷,直到第一次躁期出現,才會被改成躁鬱症。也有些人首次發病就是躁期,那麼直接會被診斷為躁鬱症,不必再等鬱期的出現,因為只要有躁期,幾乎可以預期將來會出現鬱期。
所以說盧凱彤並非原本是憂鬱症,後來又變成躁鬱症,而是一開始就是躁鬱症,只是躁期還沒表現出來,直到吃了抗憂鬱劑引發躁期,才明確診斷出來。必須提醒的是,抗憂鬱劑引發躁期並不多見,而且是在有躁鬱症體質的人身上才會出現這類作用。
鬱期的症狀包括情緒低落、興致減低、吃不好、睡不好、容易疲累、動作遲緩或激躁、難以專注或決斷、悲觀想法比如罪惡感與無助無望感,以及自殺傾向。上述九項症狀如有五項或更多,而且持續兩周以上,並已影響學業、工作或社交,那麼就可能罹患憂鬱症裡頭的重鬱症。輕鬱症則是症狀未達五項,但持續時間比較久,可能長達數月到數年。
躁期的症狀包括情緒高亢膨脹或易怒、想法計畫多、話量多、活動量大、不用睡覺、自尊過度提升、從事不顧後果或風險的行為。上述七項症狀如有三項或更多,且持續一周以上,並已影響學業、工作或社交,那麼就可能罹患躁鬱症。躁鬱症其實是舊名,現已改為雙極疾患,也就是情緒有高低兩極之意。
憂鬱症的藥物治療以抗憂鬱劑為主,而躁鬱症的藥助治療包括鋰鹽、抗癲癇藥物(原本治療癲癇,後來發現也能治療躁期)與抗精神病藥物,兩者的用藥完全不一樣,因此鑑別診斷非常重要。除了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也有幫助,此外,保持作息、營養與運動的良好狀態也很重要。抗憂鬱劑通常得吃六周,藥效才完全發揮,而憂鬱症如果反覆發作,就必須考慮長期服藥。躁鬱症則是只要有一次躁期發作,就必須謹慎面對停藥問題,以免復發。嚴重的憂鬱症與躁鬱症,也可能併發精神病症狀,比如幻聽或妄想;此外,憂鬱症與躁鬱症患者的自殺風險都比一般人高十倍以上,必須特別防範;如果病情嚴重,甚至有自殺自傷傾向,必要時可住院治療,以減少憾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