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0 08:58:27未來
人從小就在學習逃避
■ 楊蓓 (作者為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人的逃避是不自覺地,也是被形塑的。當我們還是孩子時,大人們總會教孩子見到長輩要打招呼,縱使是一大堆不認識的人,還是非要打招呼不可。孩子連這個人是誰根本搞不清楚,就被大人逼著要打招呼,孩子被強迫按照成人的規則來和這個世界產生連結,可是這個連結的方式卻是他不明所以的。於是,他學著從「順從」裡換取好孩子的評價。
為什麼要做好孩子?因為「好孩子」與「會被人愛」畫上了等號,所以在好孩子和被愛這兩個大帽子之下,他會去做一些在那個年齡不一定會去做的事情,從教育學來講,這就是規矩、規範。由家庭的角色來看,這就是家教,有家教的孩子,是今被稱許的、被肯定的。為了這些酬賞,孩子逃掉了自己真實的感受,那可能是心中的慌亂、害羞和不知所措。
我們為什麼從小訓練我們的孩子?其實是為了他的生存,因為我們從經驗當中學會,這樣的生存之道是有利的。
討好,對自己有利
有一年我擔任導師,那一班學生非常的桀傲不馴,跟其他老師之間幾乎都有一點小小的摩擦,那些老師們便來向我抱怨。後來我在開班會時,試著與他們講道理,拜託他們不要這樣,因為學生跟老師關係不好,吃虧的一定是學生這一方,我要他們認清這個事實,其實討好老師並不會有什麼損失啊!
當時學生們瞪大眼睛看著我,似乎覺得導師怎麼講這種話!所以我便向他們解釋:「這是事實,因為在學校的體制下,老師跟學生的權力結構就是這樣。學生到學校來的目的是為了學到東西,而不是把力氣花在跟老師對抗,不如權變一下,只要禮貌好一點,討好老師一點,例如上課時給老師端杯水、下課時跟老師說聲謝謝,這樣一來,老師心裡高興,就會把他箱底功夫都傳授大家,那是誰賺到了呢?」我這是在教學生如何「向上管理」,也是一種操控。果然,到他們畢業時,有幾個學生說:「某某老師其實並沒有那麼討厭!」
其實,人之所以會逃避,是因為我們常在不自覺的過程中,被迫接受社會化,沒有自己的思考與意願,我們只是依樣畫葫蘆地照著做,偶爾有真實的感受冒出來,因為不明究裡,於是就在社會化過程中,逃避自己的沒有意願,逃避自己的沒有聲音,所以連自己在逃避都不知道。
為了生存,而產生這樣的虛假,其實並不為過。只是,這過程中,誤以虛假為真,誤以操控為真,於是更內在的真實感受反而迷失了。
特殊的行為,其實在逃避
可是,要到何時我們才會接觸自己的真實感受呢?比較明顯的是進入少年階段。有時候我們看身邊的青少年,覺得他們簡直就像是「群魔亂舞」!如果有機會在週末晚上到東區去逛一逛,將會發現自己好像走到另外一個世界,自己跟身邊的這些年輕人像是活在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裡。為什麼年輕人的世界裡,要有這麼多的不一致呢?而如同我一般的中年人世界,是對現實妥協了之後出現了無奈的一致。
大約在七、八年前,當時還沒有太多人染頭髮,只有頭髮白了的人,才會去把頭髮染黑,不像現在的孩子染頭髮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當時我的學生之中有一位染了頭髮,而且是挑染,男生的頭髮挑染成不一樣的顏色,便顯得很特殊。他的頭上大概至少有三種以上的顏色,他不但花了不少錢,最重要的是他的髮型很奇怪,有一整片頭髮從前面披下來,讓人想起漫畫裡的怪醫黑傑克,他的頭髮一頭披下來,一條一條不同顏色,走在校園裡真是跩得不得了!
我也常會多看他兩眼,尤其是在教室裡,一眼便很能清楚地看見他的頭髮。有一次,他在課堂上問我:「老師對於現在年輕人染頭髮有什麼看法?」他雖是很閒聊似地問,但是我直接了當地反問:「你是不是希望我對你的頭髮有一點回應?」他顯得有點不太好意思。其實,這是我們常常在逃避的狀態下,想出來拐彎抹角的策略。
我接著問他:「要聽真話,還是聽假話?」他回答:「當然要聽真話。」於是我便誠實地告訴他我的解讀,我認為他不但是在逃避與別人接觸,也在逃避與自己接觸。這樣的回答讓人聽起來很刺耳,可是一講完他們全班同學都笑了,然後我向他們解釋,其實這位同學只是一個代表性而已,他把頭髮染這麼多的顏色,不外乎是很希望別人看到他,這是要引人注意的方法之一。但是他前面的那一撮頭髮,又透露出一個更重要的訊息──把自己的臉遮了一半,不是羞於見人就是怕別人看見,其實那是一種很矛盾的狀態,既希望引起人家注意,可是又怕別人看見,所以就決定躲在頭髮後面,以為自己是安全的,認為可以窺視別人,別人卻沒辦法窺視他。
他的髮型透露了他的矛盾與掙扎,更透露了他的逃避,不過,他逃避的方式還挺有創意的。
承認逃避,反而輕鬆
那位學生從頭到尾沒有再回答任何一句話,然後我們就把這個話題岔開了。結果那個學生缺席了兩三個禮拜的課,等他再出現時,頭髮剪掉了,理了個平頭,我發現那個學生長得還不錯。便跟他開玩笑:「染那一頭頭髮很貴的,怎麼捨得剪掉!」後來他告訴我,其實那天上課之後,他過得很痛苦,原因是他一直問自己:「我真的是這樣嗎?」然後在那兩三個禮拜中,他把一本日記都寫完了,寫完了以後,他做了一個決定,就是把頭髮剪掉。我追問他剪完頭髮的感覺如何,他說覺得好輕鬆喔!輕鬆從哪兒來?不是因為頭髮沒有重量了,而是心裡感到輕鬆。藉由寫日記他把所有曾經想逃避的事全部都寫出來了,寫完後頓時發現,雖然,矛盾的事仍然矛盾,掙扎的事仍然掙扎,面對好像比較輕鬆,逃避反而很累。
小時候,我們學會追求「好」,來切入這生存世界;接著,我們學會追求「美」,來展現自己,殊不知,追求美好,如果失「真」了,所有的不美不好,反而欲蓋彌彰,因為「真」從來就是如如不動地存在著,只看我門是否願意真誠面對。所以當我們逃避「真」的時候,美好也成了虛假。
為什麼我們要避真就假呢?因為真實當中,有我們深沈的徬徨,有我們無依的恐懼,也有我們無盡的貪婪,在在都告訴我們生存的不完美,這和我們大部分人認定一生中應追求的正好背道而馳,所以,逃避就成為必然的宿命。
人的逃避是不自覺地,也是被形塑的。當我們還是孩子時,大人們總會教孩子見到長輩要打招呼,縱使是一大堆不認識的人,還是非要打招呼不可。孩子連這個人是誰根本搞不清楚,就被大人逼著要打招呼,孩子被強迫按照成人的規則來和這個世界產生連結,可是這個連結的方式卻是他不明所以的。於是,他學著從「順從」裡換取好孩子的評價。
為什麼要做好孩子?因為「好孩子」與「會被人愛」畫上了等號,所以在好孩子和被愛這兩個大帽子之下,他會去做一些在那個年齡不一定會去做的事情,從教育學來講,這就是規矩、規範。由家庭的角色來看,這就是家教,有家教的孩子,是今被稱許的、被肯定的。為了這些酬賞,孩子逃掉了自己真實的感受,那可能是心中的慌亂、害羞和不知所措。
我們為什麼從小訓練我們的孩子?其實是為了他的生存,因為我們從經驗當中學會,這樣的生存之道是有利的。
討好,對自己有利
有一年我擔任導師,那一班學生非常的桀傲不馴,跟其他老師之間幾乎都有一點小小的摩擦,那些老師們便來向我抱怨。後來我在開班會時,試著與他們講道理,拜託他們不要這樣,因為學生跟老師關係不好,吃虧的一定是學生這一方,我要他們認清這個事實,其實討好老師並不會有什麼損失啊!
當時學生們瞪大眼睛看著我,似乎覺得導師怎麼講這種話!所以我便向他們解釋:「這是事實,因為在學校的體制下,老師跟學生的權力結構就是這樣。學生到學校來的目的是為了學到東西,而不是把力氣花在跟老師對抗,不如權變一下,只要禮貌好一點,討好老師一點,例如上課時給老師端杯水、下課時跟老師說聲謝謝,這樣一來,老師心裡高興,就會把他箱底功夫都傳授大家,那是誰賺到了呢?」我這是在教學生如何「向上管理」,也是一種操控。果然,到他們畢業時,有幾個學生說:「某某老師其實並沒有那麼討厭!」
其實,人之所以會逃避,是因為我們常在不自覺的過程中,被迫接受社會化,沒有自己的思考與意願,我們只是依樣畫葫蘆地照著做,偶爾有真實的感受冒出來,因為不明究裡,於是就在社會化過程中,逃避自己的沒有意願,逃避自己的沒有聲音,所以連自己在逃避都不知道。
為了生存,而產生這樣的虛假,其實並不為過。只是,這過程中,誤以虛假為真,誤以操控為真,於是更內在的真實感受反而迷失了。
特殊的行為,其實在逃避
可是,要到何時我們才會接觸自己的真實感受呢?比較明顯的是進入少年階段。有時候我們看身邊的青少年,覺得他們簡直就像是「群魔亂舞」!如果有機會在週末晚上到東區去逛一逛,將會發現自己好像走到另外一個世界,自己跟身邊的這些年輕人像是活在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裡。為什麼年輕人的世界裡,要有這麼多的不一致呢?而如同我一般的中年人世界,是對現實妥協了之後出現了無奈的一致。
大約在七、八年前,當時還沒有太多人染頭髮,只有頭髮白了的人,才會去把頭髮染黑,不像現在的孩子染頭髮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當時我的學生之中有一位染了頭髮,而且是挑染,男生的頭髮挑染成不一樣的顏色,便顯得很特殊。他的頭上大概至少有三種以上的顏色,他不但花了不少錢,最重要的是他的髮型很奇怪,有一整片頭髮從前面披下來,讓人想起漫畫裡的怪醫黑傑克,他的頭髮一頭披下來,一條一條不同顏色,走在校園裡真是跩得不得了!
我也常會多看他兩眼,尤其是在教室裡,一眼便很能清楚地看見他的頭髮。有一次,他在課堂上問我:「老師對於現在年輕人染頭髮有什麼看法?」他雖是很閒聊似地問,但是我直接了當地反問:「你是不是希望我對你的頭髮有一點回應?」他顯得有點不太好意思。其實,這是我們常常在逃避的狀態下,想出來拐彎抹角的策略。
我接著問他:「要聽真話,還是聽假話?」他回答:「當然要聽真話。」於是我便誠實地告訴他我的解讀,我認為他不但是在逃避與別人接觸,也在逃避與自己接觸。這樣的回答讓人聽起來很刺耳,可是一講完他們全班同學都笑了,然後我向他們解釋,其實這位同學只是一個代表性而已,他把頭髮染這麼多的顏色,不外乎是很希望別人看到他,這是要引人注意的方法之一。但是他前面的那一撮頭髮,又透露出一個更重要的訊息──把自己的臉遮了一半,不是羞於見人就是怕別人看見,其實那是一種很矛盾的狀態,既希望引起人家注意,可是又怕別人看見,所以就決定躲在頭髮後面,以為自己是安全的,認為可以窺視別人,別人卻沒辦法窺視他。
他的髮型透露了他的矛盾與掙扎,更透露了他的逃避,不過,他逃避的方式還挺有創意的。
承認逃避,反而輕鬆
那位學生從頭到尾沒有再回答任何一句話,然後我們就把這個話題岔開了。結果那個學生缺席了兩三個禮拜的課,等他再出現時,頭髮剪掉了,理了個平頭,我發現那個學生長得還不錯。便跟他開玩笑:「染那一頭頭髮很貴的,怎麼捨得剪掉!」後來他告訴我,其實那天上課之後,他過得很痛苦,原因是他一直問自己:「我真的是這樣嗎?」然後在那兩三個禮拜中,他把一本日記都寫完了,寫完了以後,他做了一個決定,就是把頭髮剪掉。我追問他剪完頭髮的感覺如何,他說覺得好輕鬆喔!輕鬆從哪兒來?不是因為頭髮沒有重量了,而是心裡感到輕鬆。藉由寫日記他把所有曾經想逃避的事全部都寫出來了,寫完後頓時發現,雖然,矛盾的事仍然矛盾,掙扎的事仍然掙扎,面對好像比較輕鬆,逃避反而很累。
小時候,我們學會追求「好」,來切入這生存世界;接著,我們學會追求「美」,來展現自己,殊不知,追求美好,如果失「真」了,所有的不美不好,反而欲蓋彌彰,因為「真」從來就是如如不動地存在著,只看我門是否願意真誠面對。所以當我們逃避「真」的時候,美好也成了虛假。
為什麼我們要避真就假呢?因為真實當中,有我們深沈的徬徨,有我們無依的恐懼,也有我們無盡的貪婪,在在都告訴我們生存的不完美,這和我們大部分人認定一生中應追求的正好背道而馳,所以,逃避就成為必然的宿命。
上一篇:張曉風/ 不朽的失眠
下一篇:我們到底在逃避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