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曾經,我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有媒體做過民調,台灣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大多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這是由於教育環境的緣故。翻開歷史課本,你會發現,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十分模糊,且在政治版圖上是分開的,地理課本則把台灣稱作“海島型國家”。物理老師也是左一句“中國”,右一句“台灣”。僅僅這稱呼,便在中國的版圖上,划出一道冷硬的傷痕,甚至有句話我至今仍印象深刻,當時老師說:“中國的導彈一直對準著台灣,我們旁邊就是台南科學園區(經濟命脈),說不定導彈打偏了就打到善化中學了(我的學校名稱)。”當時我很害怕,不理解為什麼大陸要打台灣,台灣是大陸的敵人嗎?老師的話在我心裡沉澱了好幾年,直到去年初島內各種“和統”“武統”輿論嘩然的時候,我才重新想起。
▲一個師長一席言論
由此可見,台灣的教育環境摻雜了意識形態,將大陸塑造成了洪水猛獸。一個師長、一席言論,究竟影響了多少學生?
因為教育,學生年代的我,也就認為台灣人不等於中國人。師長們一開口就是語英數,殷切的目光永遠只盯著成績單,學生們削尖了腦袋也要拚上一流學校,與你一起寫交換日記的同窗好友全是競爭對手。在這種壓抑的氛圍下,哪個師長會勤勤懇懇地挪出一分閒暇與你面對面,含著淚花細細地講述起甲午戰爭割讓台灣的屈辱史?順著歷史老人顫巍巍的腳步,又講起國民黨戰敗,無數中國人跟著蔣介石渡海來台。講完了眼淚一抹,目光熠熠地喊出中國人吞吐萬象的自豪:“我們是龍的傳人,是炎黃子孫!”擲地有聲的肯定句,總會在那麼一兩個學子心中激起一絲漣漪,從而喚醒文化上血脈裡對於民族的認同。只可惜,大人們總是那一句:“你只管唸書,其他事都不用理會。”
念的是教科書,教科書指引了各條通往名校的道路,然而血脈相連的那一條,卻在檯燈下一點一點地模糊。
●浮水之萍無根之木
再說語言,語言是溝通的橋樑,在南部,長輩們幾乎都講“台語”,人人都說是“台語”,其實是閩南話,“閩”是福建的簡稱,也就是我的祖籍。祖籍福建,我是長大後才知道的。
如今回想起來,只覺怪誕,一個天天寫著漢字,把中國歷史當作精神食糧,並虔誠過著中國傳統節日的我,竟從來沒有探究過自己與中國的關係,活生生地成了浮水之萍、無根之木,任憑時光荏苒,也喚不回一個生命的定位。
我,就這樣迷失了。
中國人,就這樣被我丟失了。
▲重新找回祖國
重新找回祖國是在最近這幾年,在我認識了許多大陸朋友之後,那過程就像拼著拼圖,左手捻起了民族的認同,右手拾回了血脈的相連,最後拼出了一個龍的圖騰,一種直上雲霄的豪氣精神。江西朋友一句“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我們都是中國人”,如暮鼓晨鐘,瞬間驚醒了我這個遊走於心門外的經年迷途人。
當時我就像無數個台灣人一樣,開口閉口就是“中國”與“台灣”,甚至在“中國”的稱謂前加了“你們”兩字。這下我的江西朋友聽了可刺耳了,他立即糾正我:“我們都是中國人,你講‘你們中國’,我真的很傷心。”
我立即慌了,慌得不知所措。平常聽某新聞主播、名嘴都是把對岸稱作“中國”的,連老師、課本都這樣教,怎麼我現在以“中國”稱呼就傷了人心呢?
我也忘了當時怎麼對他解釋了,總之,他有一陣子不再給我發微信了。
●中華民族往昔傷痛
對不起同胞,不是我有意要劃清界線,只是自己懵懂,沒有意識到所謂“中國”與“台灣”的稱謂,便是中華民族往昔的傷痛,是兩岸之間最大的鄉愁。
微信不再彈出對話,靜悄悄間,一個民族在流淚,一個台灣女孩在丟人。
寫到這兒,一位北京友人發來照片,故宮下雪了,放眼望去,一片銀妝素裹,拍得真美啊!然而驚艷之餘,心裡卻浮起一絲隱隱的惆悵。白雪茫茫,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的事實就如同被雪覆蓋住了,何時才能發芽痾枝,屹立成一株兩岸同心的大樹,真是生命中漫長的等待。
江西友人、北京友人,陸陸續續地,認識了不少意氣相投的朋友。我便如一艘小船,悠悠行駛在中華民族這條巨龍的血脈裡。各地同胞,登船一呼,揮斥方遒,口音各色,目標一致,要駛向一個民族共同認同的港灣。
心裡彷彿划過一絲輕響,不知不覺間,那一道門扉已然半敞,仔細一聽,海濤一聲一聲,隱隱地傳來祖國母親肺腑間的呼喚。
似乎連文字都充滿了溫度,兩岸無論茂年垂暮,無論藍領白領,無論地北天南,都是能夠平等交流的。這是因為我們長在同一棵大樹上,日日夜夜吸收祖國土壤的文明養分,我們的基因深植著中國人的故土情結……
我們的血脈裡流淌著長江黃河,我們的脊梁就是長城,我們的寸體寸膚,都烙著中華民族的驕傲與恥辱……
(因為這些共同語言,所以才能一起神采飛揚,笑談民族復興,憶往昔崢嶸歲月,人性中最超逸的天籟,原來就來自於共同的信念。
大陸媒體,關注了;百家講壇,收聽了;中國歷史,重讀了。有一次看見大陸小學的教科書,那是一年級的語文課本《歡迎台灣小朋友》:「一隻船,揚白帆,飄呀飄,到台灣。接來台灣小朋友,到我學校玩一玩。伸出雙手緊緊握,熱情的話兒說不完。」
是啊,熱情的話兒說不完,哪怕是大陸友人一句簡單的問候,哪怕就只有短暫的十秒,卻足以喚醒我小學時就醞釀著的真摯情懷。
必須這麼說,是三觀正的大陸同胞們,握著我的手,合力推開了我心裡的那扇門,讓我視野更加開闊。海濤依舊,天空蔚藍,一個最真實的自己,在中華兒女的望眼欲穿中,翱翔了回來。
後來我漸漸地明白了,為什麼總有人視野不夠開闊?若自己連心中的那道門檻都跨越不了,又怎能夠海闊天空?即便走過了千山萬水,也只是坐井觀天,看不清這世界的本來面目。)
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大聲喊著我愛中國,我愛中華民族,是一件多麼自豪的事。(溫庭筠在《送渤海王子歸本國》開篇就說了:「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盛勳歸故國,佳句在中華。」細細咀嚼著詩意,莫名地心湖就沸騰了。)民族的認同,在於血緣,也在於文化,兩岸同樣學習著中華文化,同樣取中國姓名(,同樣新春賀歲、清明祭祖、端午劃舟、中秋團圓,同樣讀著唐詩、宋詞、元曲,同樣為著上下五千年、包容萬象的中華文明而驚歎……)……無論是精神文明還是物質文明,都不能抹滅我們同為中國人的事實!
(作者康庭瑀: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文宣委員會委員)
圖片說明:2019年課綱歷史科教書
https://www.toutiao.com/a1663965095108620/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00414004507-262106?chdtv
★☆
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 CHINESE YOUTH DEVELOPMENT UNION
以服務和促進青年發展、輔導學生實習、助力青年就業、協助青年創業、推動青年交流、搭建青年合作平臺、推動兩岸交流合作為宗旨。
本會發展任務包括:舉辦企業和創業園區的參訪考察活動;協助學校辦理學生實習;搭建青年人才與企業招聘的公益對接平臺;舉辦有助於提升青年職場競爭力的研修課程;舉辦青年創業的訓練課程;舉辦有益青年發展的交流活動;舉辦青年社團的合作論壇等。
https://www.facebook.com/www.cydu.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