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0 12:50:30懷寬

精進覺悟是為禪~

<精進覺悟>

佛法教人戒律
讓人對善與惡的做法能清楚分明,
佛法也提供了處事原則,
來解決種種煩惱,
來戒除一切的惡念、言行
(
惡:傷人傷己)

基本戒律中有「不犯五毒」,
(
五毒:貪、瞋、痴、慢、疑)
五毒之一是痴迷,
沈浸在情緒中或跟隨人群而做,
很容易做了痴迷的選擇,
對人對己造成傷害。

學習佛法要「精進」(努力用心)
「精進」,
不只在常看佛法的書,
常聽人說佛法,
或問別人問題;
因為問題是自己的,
只有自己最清楚,
所以,佛法原則的「八正道」,
教人要自己不斷的「正思惟」
(
依戒思悟問題)
依所思悟出的方法去做,
當問題、煩惱解決了,
就證明了思悟的方法是正確的,
這就是對佛法的
「相信、了解、執行、證明」。

「信、解、行、證」,
能突破痴迷的觀念,
在遇到問題時,
可以知道如何決定、解決,
(
「七菩提」中的「擇法菩提」)
學習到「正見」(正確的見解)的智慧。
______________

分享目前我學到的方法:
一、依佛法不依感受處事

發現心的感受(情緒,歸納為「七情」)
常是起伏不定的(觀心無常)
學佛前,常以心的感覺決定事情,
但類似的問題常會一再發生。
學佛後
了解問題要對照佛法處理,
不依當時的情緒而決定,
當聽見很多意見或做法時,
才能依佛法思考出方法(覺悟)
不單純因為
多數人意見、
與自己個性相投的建議等做選擇,
避免了盲目的跟從(痴迷)
問題也較能完善的解決。

例如:
兄妹吵架,
以前以為吵贏,爭一口氣,
是解決吵架最好的方法,
但卻天天吵,因為輸的一方會不服氣,
看對方不順眼,小事情都能吵起來、甚至打起來。
現在學會先退一步為對方著想,
對方也開始不再處處為難自己。


二、觀念的突破能深入佛法

別因為多數人覺得難,
我就覺得難,
別因為多數人覺得不如意,
自己遇上了,
就理所當然應該要有不如意的反應;
當自己看見了與自己反應不同的人,
會發現自己有很多觀念,
是需要修正的。

例如:
進公司發現每天做的事,
不是應徵時談的工作,
有人心裡會埋怨主管,過得不快樂;
但有人很樂意的
把它當做增加自己能力的機會,
開心的學習。

多接觸正向思考的人,
讓自己看得到不同的思考角度,
並試著學習,
從過程中體會出合適自己的方法,
會發現原來難與不難、如不如意
不在外在的人事物,
而是在自己的心。
用這樣的方法,
突破自己原有的固執的觀念,
克服自己的情緒
(
平靜自己的心,不再「觀心無常」)
能更深入佛法戒律的智慧
(
「觀法無我」_思悟佛法沒有自己的情緒)
日子就會覺得越來越順利,
輕安又自在(輕安菩提)


三、重新思悟

佛法重在解決問題,
問題雖然有些大同小異,
但仍有差別,
所以每遇到一見事、一個問題,
都要重新依佛法思悟解決方法。
這就是佛法強調的「禪悟」:
「見一色相、悟一見色相之道」
(
色相:人、事、物)
也就是做到了「觀法無我」
(
不因我過去經驗而照著做)

---------
基本戒律:
不犯
「五戒」、「五毒」、「五濁」、「四相」、
「七情」

處事原則
「五根力」
(
信仰、精進、正念、正定、智慧)
「六渡法」
(
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七菩提」
(
擇法、精進、喜、輕安、
念、定、捨)
「八正道」
(
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語、
正業、正命、正念、正定)
對佛法「信、解、行、證」

上一篇:四聖諦

下一篇:五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