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3 12:16:59Dr. Ann
「青田七六」的屋主—拓殖荒地的功臣 足立仁
「青田七六」的屋主—拓殖荒地的功臣 足立仁
日治時期,前來台北帝大的教師
有個特點,
就是「冒險的精神」。
足立仁(1897-1978)生於北海道的札幌,父親是足立元太郎,是札幌農校第二期的學生,專攻農藝。札幌農校初期的畢業生,大都是基督徒,足立元太郎也在學習期間信主。畢業後,他在北海道墾荒,並研究寒帶泥炭土,種植耐寒品種的燕麥與牧草。成功後,到各處鼓勵自耕農前往北海道。
糧食要自足
足立仁後來寫道:「父親對我一再的叮嚀,北海道若沒有自給糧食,百性生活所需,將仰賴外界,財政基礎將是薄弱。扶持自耕農的政策,才能自給糧食的首先。自耕農是糧食生產的中堅。有足夠的糧食,才能維持北海道的開發,與物價的穩定。」
在日本成為基督徒,要放棄自家守護的神祗,並敢與世襲崇拜不同,這要有勇敢與冒險犯難的精神。足立仁從小看到父親在開墾荒地的努力,他寫道:「開墾荒地的關鍵,在深耕、灌溉、排水、施肥與客土。這都是辛苦的工作,卻是踏實與穩健,雖然少人前來,荒地給人另一種自由的發展空間。」
國際的視野
1917年,足立仁進北海道大學農藝化學學系。1921年,他畢業,以傑出的成績,留在學校擔任助教,負責指導農民種植園藝植物,尤其是桑樹,以發展北海道的蠶絲業。
他經常閱讀國外資料,與前來的宣教士、海外商人交談,他寫道:「開拓荒地,不是以荒地自限視野,而是需要國際性的視野,引進新技術,不斷改進。否則荒地的產量少,產值低,令人沮喪。若不是為了學習,就不易堅持成為拓荒者。」他申請到美國留學,又到歐洲視察數年,又回北海道。他的求知、理想與做事踏實,獲得「農林省山林局」局長鈴木貫太郎(1868-1948)的欣賞。1925年,足立仁與他的女兒鈴木蜜子結婚。
台灣的拓荒英雄
1927年,台北帝大即將成立,台灣極需一位指導開發台灣荒地的專家。當時台灣河灘地有許多石礫,是荒蕪之地,常堆置垃圾,或成宵小、犯罪份子藏匿之地,治安不好。要改善治安,必須開拓荒蕪之地,有作物生產,提供獲利機會,吸引農人前來,改善環境,才能改善治安。
1928年,足利仁與妻子前來,成為台北帝大成立後,第一個新進教師。他擔任助教授,首開台灣第一個「土壤微生物教室」,以土壤微生物改善台灣河畔荒地的土壤生產力。
只有特殊的人才,才能做突破性的貢獻。1929年,足立仁首先將陽明山黑色酸性土,作為士林苗圃的花木栽培土。1930年,他將台北市區的粘質土,移到淡水河畔與砂質土混合,使五股、二重、新莊,成為北台灣最好的蔬菜種植區。他又移粘質土到新店溪與大漢溪的交會處,開發中和與永和,成為台北水稻種植區。
重視土壤
1931年,他改善楊梅、中壢、平鎮的酸性土壤,以石灰石與磷酸肥,改良當地茶葉、水稻、芋頭與果樹生長。
1934年,台南的北門與佳里的蔗田,甘蔗不甜。他以腐殖土土壤混合,使甘蔗甜份增加。1936年,他與鳥居信平合作,改善屏東林邊溪溪畔的石礫地,他用黏土來填充石礫孔隙,種出好吃的甘蔗,這是當時非常著名的案例,後來應用到花蓮、台東河畔石礫地,他改良池上、玉里、關山、富里等地區,成為台灣重要的稻米生產區。
提昇自耕農
他教導各地的農民:「不要低估黏土的重要性,在石礫地添加黏土,等於是給土壤施肥。」台灣許多荒蕪不毛之地,是因足立仁的指導與幫助,才吸引農民前往設村,有了種植收成,就會留下。
足立仁建議要落實農業技術轉變到民間,不是依靠政府與大地主的關係,而是輔導自耕農,他建議政府,提供低稅貸款給小農,購買農地,與採購農具、種子、家畜。他提到輔助小農的重要:「時代快速變化,經常產生過激、偏差的理論,導致社會動盪。保護小農,可以增加農村社會的穩健。因此要提高『農會』的層級,讓小農有投票權,是避免大地主擁有特權,與避免官方壓迫小農,最好的方法。」這促使總督府在1937年發佈「台灣農會令」,提昇農會組織,與小農有選舉權。
台灣最早的學生團契
足立仁帶許多台灣的小農,開發河邊荒蕪地。荒蕪工作完成,總督府以極低價賣土地給小農,讓農民擁有土地所有權。
足立仁是台北帝大「學生聖經研究會」的輔導老師,這是台灣最早的基督徒學生團契。他鼓勵學生:「生命的成長,像是土地開發,開始生產不多,即使過了數年,可能也看不到什麼成果,但是長期在上帝所給的園子深耕下去,就會有成果。」
破碎成祝福
1943年,他寫道:「土壤原本是礦物,礦物不能直接供應植物生長,但是經過破碎成為粉粒,就成為營養的來源。我最歡care(照顧)這個字,這代表照顧不是滿足一時的需要,而是長期的關懷。我們不能只渴望立時的結果,而不知長期關懷的重要。」「要有好的土壤,才有好的植物。而好的土壤是長期耕耘產生,甚至是需要許多年去培育。因此人格者,不是人為短時的產生,而是連接在古老的耕耘上。」
烽火中的保全
1944年,足立仁到京都出差,帶著妻子到東京看望岳父。當時鈴木貫太郎,擔任樞密院議長與皇室侍衛長,告知日本即將戰敗,海軍已經沒有能力,保護他們安全回航,建議他們留下來。
1944年10月,盟軍飛機轟炸台灣,一次又一次的前來,台北除了高炮部軍隊零星的反擊,已經失去了空防。足立仁的孩子,足立元彥與足立洋子還住在台北,台北帝大「學生聖經研究會」的師生,前來幫忙看顧。
1945年5月31日,台北大空襲,當天台北死了三千多人,數萬人受傷,許多建築物被破壞,足立仁的房子竟然完好。後來這棟昭和町462番的房子,成為現今著名的建築—「青田七六」。
最後的開發
日本投降後,足立仁才接孩子回去。1953年,足立仁擔任「大阪府立大學教授」,1964年,這大學關門。東京著名的基督教大學「玉川大學」,在那一年設立農藝化學系,足立仁前往擔任創系系主任。玉川大學是日本第一所推出「全人教育」的大學,「玉川教育」是以教育的基礎,來認識上帝。
足立仁最後開墾的荒蕪地,是學生的心田。
參考資料:
1. 足立仁,1943,生物とにの土,台灣博物學會會報,第33卷,690-700頁。
2. 足立仁,1931,台灣土壤の微生物學研究,熱帶農學會誌,第三卷,139-165頁。
3. 足立仁,1932,台灣土壤の微生物學研究(第四報)台北近郊(草山附近黑色酸細性土壤),熱帶農學會誌,第四卷,389-401頁。
4. 鳥居信年,1936,伏流水利用に依る荒蕪地開拓=台灣製糖株式會社萬隆農場創設並に其經過,台灣水利,第6卷,3-27頁。
下一篇:大氣之人,必有大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