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3 07:19:20Dr. Ann

莊子識人九法

莊子識人九法,看破一個人的本質(人生哲理)

認識自己不易,
認識他人更難。
握此莊子識人九法,
看透他人短長。
──無忌哥按

元朝戲曲《爭報恩》曾有名言:“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如何超越人的表面而認識其內在精神,是每一個人需要鑽研的學問。

莊子曾從九個方面,提出過一種有效的認識他人的方法,即所謂“九征”,遵循莊子提出的這九個標准,我們能夠深刻地認識他人的性格和內心。

“遠使之而觀其忠”
遠離一個人來觀察他是否忠誠。忠誠,並不只是于家于國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忠誠也意味著對他人能夠做到坦誠相對,不坦誠的人不值得深交,坦誠的人即使能力不強,但也能讓我們感到放心安妥。

“近使之而觀其敬”
去與對方進行近距離的接觸,觀察他是否還能保持應有的敬重。能在密友面前適當保持形象之人,必是懂得尊重他人之人,這種人能夠敏感地覺察到他人的喜怒哀樂,因此不會輕易侵犯到別人的利益。

“煩使之而觀其能”
將一定繁瑣的事情交托于對方,看其是否能應對自如。盡管我們在生活中結交朋友,並非都出于功利的目的,但對方如果不懂社會之規則、不懂處事之方法,則往往會累及我們自身,弊大于利。

“卒然問焉而觀其知”
突然就某個方面的問題對其發問,從而觀察其思想智識。辦事能力是一回事,但思路想法又是另一回事。那種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自己看法的人,不值得深交,他們只會人雲亦雲,因此未免會將自己的精神層次也一並拉低。

“急與之期而觀其信”
與對方約定某事,看他是否能遵守承諾。誠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首要原則,那種朝三暮四的人,只知滿足自己的一己私利,而不知推己及人。若我們與這種類型的人交往,並大意將重任交托于他,有可能會滿盤皆落索。

“委之以財而觀其仁”
給他們一點物質利益,去觀察他的品德。在誘惑面前,控制不住自己欲望的人,不會是一個值得深交的朋友,他們可以隨時為蠅頭微利而出賣朋友,因此不啻于一個定時炸彈。只有在物質的誘惑面前做到堅守己心,才能不負他人。

“告之以危而觀其節”
將對方置于危急的境地中,去考察他的節操。在生活中,很多人一旦面對重大抉擇,就會舍棄他人的利益、而保全自身的安危,這雖然也是人之常情,但論及結交朋友,這種人切要忌諱。能在危機當中保持理性,保持品德,才是值得深交之人。

“醉之以酒而觀其則”
與他喝一次酒,去觀察他的為人原則。中國自古就有“酒品”的說法,其實酒品就是人品,能夠在酒局之上保持原則、保持清醒,並謹言慎行,才是我們可以與之交往之人。

“雜之以處而觀其色”
最後是要看他在不同群體、不同場合中的待人接物態度。

有些人往往人前一套,人後一套,不同場合可以說出大相徑庭的話語,這種人尤其值得警惕。去結交真誠之人,有助于我們自己也養成表里如一的優良品德。

識人,說來容易做來難。忠誠、能力、智識、節操,皆須細致裁奪、深入考察。層層疊疊,疊疊層層。有此莊子識人九法,可以撥雲見日,目及四方矣。

閱讀延伸:莊子如何修心養性?

莊子(前369~前286年),本名莊周,是我國戰國時期傑出的哲學家。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83歲壽終,可以說是古代的老壽星。他終生不仕,一直過著貧困生活,有時甚至以編織草鞋為生。莊子主張“無為”,順其自然,同時強調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他的長壽和養生經驗與他的哲學觀念緊密相聯。大體可概括為下面幾點:

平易恬淡

莊子說:“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面神不虧”。他認為,人難以脫離世俗的制囿,人對物欲的“私心”是萬惡之源,百病之根。一旦被“私心”掌握,就會失去正常人的心態,變得貪得無厭,就必然會傷身害命。

一個人如果能夠保持平易恬淡的心態,“無為而治”,沒有私欲那麼邪氣就不能侵入,就不會形勞精虧導致積累成疾。他認為只有心地坦蕩,氣定神閒,以平常心態對待人生,知足常樂才能益壽延年。

節欲強身

莊子在《莊子‧天地》里指出人的五種欲望的“失性”後果: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曰五臭熏鼻,困擾中顙;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飛揚。此五者皆生之害也。他認為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思想,都存在欲望的要求,對這些欲望應該順其自然,滿足他們的要求。同時應把握好尺度,決不能放縱。

因為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把握不好尺度就容易滑向另一極端。如果放縱自己的欲望,就會出現“失性”的行為,招致禍端或釀成疾病。所以只有節制嗜欲才有助于健體強身。莊子的節欲強身觀念是我國古代養生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對我們今天的養生保健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清靜養神

莊子認為“忘我,無欲”,是保持平靜心態的基礎,也是身心健康的前提。只有做到氣定神閒,無欲無求,養護好精神,才能保持身體健康無疾病。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如果一個人內心惶惶就會引起內分泌失調,造成免疫力下降,必然會百病叢生。

莊子特別重視修心養性,認為一個人的心境會影響到人的精神面貌和身體狀況。一個人要做到心境平和、超然自在,很重要的一點是保持心理平衡。

心理修養著重于兩個字:靜、清

莊子的《在宥》篇中“黃帝求道”講的是黃帝聽說廣成子在崆峒山上修行,通曉了宇宙大道,前去求教的故事。廣成子圍繞對心理的修養,給黃帝講述了自己的見解,實際這也是莊子的指導思想。

他認為,心理修養著重于兩個字:靜、清。靜與動、清與濁是相對立的。動則會勞累,勞累了精氣就會外溢。濁則會混雜,混雜了神情就不得安寧;為了不使精漏神游,就要使內心清靜,內心不煩躁,外物就不會幹擾。

中醫學認為,神是人的生命主宰,神不安,就會影響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神又喜靜,只有靜才能養神,一個人若是整天忙得神不守舍,難于達到靜的狀態,人的健康就會受到威脅。這個時候,就應當通過人為的方式,像莊子說的清靜養神,以達到神靜的目的。

八字箴言:少私、清靜、寡欲、樂觀

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遇到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可以學習莊子超然豁達的人生態度來對待。而莊子的人生態度,可以用八個字概括,即:少私、清靜、寡欲、樂觀。

少私

莊子認為私心是百病之根。一個人只有心底無私,才能胸懷大志,不計較個人的功名利祿,才會知足常樂,坦蕩樂觀;陶鑄先生所言“心底無私天地寬”也是這個道理。

清靜

莊子認為有志之士應當磨練自己的自控能力,在奮進中創造靜下來的心境。歷史上許多人都因注意清靜養心而長壽。

寡欲

莊子認為“人欲不可飽,亦不可縱”,縱欲必招禍染病。少性欲不會損精傷神,節食欲不會勞氣傷身,寡得欲不會積慮傷心。

樂觀

莊子認為,人生在世要樂觀豁達,他曾形象地比喻說,水澤里的野雞,十步一啄,百步一飲,逍遙自得,情緒樂觀,因之得以保生;而籠中的鳥兒,鬱鬱寡歡,意志消沉,羽毛憔悴,低頭不鳴,因之難以全生。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