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4 15:55:03Amos

人工耳蝸

沒有聲音的世界,May 非常抗拒,為了生活、工作、與別人溝通,她積極地尋求治療聽障的方法,去年 8 月,她接受了人工耳蝸手術,生命再現曙光。

對於嚴重聽障人士( 90 分貝以上聽力),就算一架飛機在頭頂上飛過,也只能聽到微弱的聲音。人工耳蝸手術便為他們帶來希望。

5年前,任職護士長的 May 患上鼻咽癌第一期,樂觀的她願意接受事實,並且積極尋求治療方案。「我是護士,知識告訴我是可以康復,接受 6 周的放射治療後,疾病得到痊癒,但由於治療破壞了聽覺神經,我的聽力受到嚴重傷害。治療一年後,右耳聽力已完全失去。」

餘下的左耳亦逐漸衰退,但仍可應付日常生活及工作。她深知左耳將有如右耳般命運,因此希望可及早接受人工耳蝸手術,奈何,醫生表示人工耳蝸只適合嚴重聽障的人,她仍有殘餘聽力,因此不適合做手術。

「每次見到醫生時,我都會提出植入人工耳蝸的要求,但都被拒絕。曾見過不少合資格的病人,但又不願意接受手術,我內心感到羡慕、妒忌和不甘。其實,當時我內心真有很大掙扎,一方面想自己早日完全失聰,以達成合乎做手術的條件,但另方面又捨不得殘餘的聽覺。某一天,我發覺一點聲音已聽不到了,左耳聽力完全消失,以後不用再感到矛盾。」

「我聽得見了」

失聰 2 周後,她終能接受了人工耳蝸手術。「我對手術有認識,如果患者『聾』的時間愈短,手術的效果會更好,所以我很快接受手術。」手術後,她還記得當時護士跟她說話,雖然不太清晰,但也明白內容,突然重拾聽力,內心感到歡欣鼓舞。

「以前我都有 5 部助聽器,就算質素幾好,都不及人工耳蝸。現在與人溝通、應付日常生活所需都不成問題,非常方便。不過我個人認為,人工耳蝸可使我有良好的聽力,但仍有不足的地方,例如有時接收到的聲音,仿似對講機發出的聲音般,所以跟朋友聯絡時,我會覺得他的聲音變了,難以辨認。另外,別人不可以在背後跟我說話,因為我聽不到。」

回想起沒有聲音的 14 天,她謂難以忘掉,但慶幸她早有預備,以致可以如常地生活、工作。「我之前已學了唇語,看到別人的口型,大概也猜到對方說甚麼,所以當時有些人都不發覺我已完全聽不到。去到街市,我就會寫紙仔,生活都可應付。」她笑說,患病後她沒有「問原因」,只積極地尋找最好治療方法,她相信這是最能對抗病魔。

自 70 年代便參與人工耳蝸植入系統研究的澳洲科學家 Jim Patrick 教授說,遺傳、病菌感染、曾接受電療如鼻咽癌、老化引致聽障,部分人原因不明。最常見的聽障類型為知覺性神經性聽障,這是由於內耳細胞受損引致,但聽覺神經仍有反應,因此可接收人工耳蝸的電流訊號,產生聽覺。一般而言,患者手術後可回復至 8-9 成的聽力。

目前,平均每年約有 20 名成年聽障人士接受人工耳蝸手術。嚴重聽障人士每天需要面對許多生活障礙,因此要及早正視聽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