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31 00:40:30EQ

新海誠的兩部動畫作品

一開始受到吸引,是因為兩部影片都有著美麗的名字:『星之聲』和『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我心裡想是什麼樣的故事配上這麼美麗的名字呢?於是我按下連結看了兩則故事的簡介。

對於新海誠這個人,在此之前我從來沒聽過,事實上除了宮崎峻、大友克洋、押井守等幾個大腕級的日本動畫導演之外,其他的日本動畫導演在台灣是很少被報導的,近兩年來或許多了一位聲勢上昇中的今敏(千年女優、東京教父)吧,『星之聲』幾乎可以說是新海誠一個人的作品,除了配音女聲與配樂之外,其餘工作全由新海誠一人包辦,這種完全個人的作品竟然可以作出成熟度十分高的商業性質動畫,這不由得令人十分驚異。

『星之聲』在2002年初作了商業放映,甫一推出即成為話題之作,雖然只是短短不到30分鐘的作品,但表現出來的成果卻十分令人驚艷,新海運用一台小小的Mac卻製作出不下於吉卜力等大型動畫公司的光影效果,如果說吉卜力的優異光影技巧是一種澄澈的感覺,那麼新海誠所呈現出來的就是屬於輕盈的味道,天空、浮雲、雨水、流風…,特別是黃昏的光線呈現的透明晶瑩,那光和影的對比亮度已經到達令人暈炫的地步了。

『星之聲』訴說一個屬於思念的故事,少男和少女被遙遠的距離分隔了,少女被選為聯邦軍成員,隨著船艦在宇宙中航行的距離愈來愈遠,兩人之間的郵件往返時日也愈來愈久,一個月、兩個月,接下來是一年、八年,少女在15歲時發出的郵件,卻要等到少男已經24歲了才能到達,宇宙的時空距離長遠到無法想像的地步……。

新海誠喜歡安安靜靜地訴說一個故事,鋼琴的配樂也加強節奏的沉緩及拉昇畫面的輕盈度,以動畫來訴說這樣的故事,或許該說是聰明的,像這樣的題材早已充斥在各式漫畫作品中了,當中不乏經典之作,關於宇宙時空的隔絕,前人有更多更豐富的詮釋,但新海誠選擇以動畫的形式表現,除了傑出的光影表現豐富了靜態的圖畫定格,那恰到好處的沉緩又輕盈的節奏也增添了觀影時的甜度,或許該說這不過是不到30分鐘的小品不該要求太多吧?

至於『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則可以看成是『星之聲』的擴大與延續,2004年推出的這部作品,光影技術依舊輕盈,但思念的程度卻更加地孤寂了,同樣的,新海誠仍然輕敲著琴鍵釋放出安靜的味道,但同時他也使用小提琴來帶出思念的傳達;他讓男女聲優喃喃地唸著孤獨的口白,和採用更多定格的攝影,營造出一個更加孤寂的世界。

故事構築在一個架空歷史中,1974年日本北海道由聯邦國佔領,以南則由美、日共治,日本從此分裂成南北兩區,隨後不久聯邦國在靠近津輕海峽之地建立一個高聳入雲的高塔,三個少年男女在15歲那年的夏天,做了某一天一定要搭乘男孩們做的飛機飛去高塔的約定,但是少女卻在那不久之後消失了,兩個男孩一個留在青森當地,為了延續高塔之夢,他加入了美軍所屬的研究所;另一個卻為了避開高塔所引起的種種思念,隻身前往東京,男孩一個人身處於三千萬人當中的大都市,卻沒有他想見的人,一個人的房間充滿著寂寥,夢中永遠追逐著看不見的女孩身影…..;女孩從那之後就沉睡了,她一個人留在夢境之中,除了自己便只有眾多傾斜的高塔相伴,被遺留在荒無世界的她卻始終掙脫不開,寂寞中,她只有喃喃唸著在東京的男孩的名字…….;而少女與高塔的神秘關聯,似乎影響著現行世界與平行世界的微妙平衡。

孤寂與思念相伴共生,愛情與友情的微妙展現,如同前作『星之聲』,科幻題材的引用不過是一種媒介,人物的感情才是作品要強調的重點,日本南北分裂這個主題雖然並未發揮得很好,但其他人物因為國境分裂而亟欲統一的心思的這個部分,新海還是表現得相當不錯的。

新海誠的出現,代表著日本動畫新世代的來臨,個人或少數人的共同作品問世,表示獨立製作的作品未來可能愈來愈多,在大型動畫公司,作品的集體創作意味著不斷的妥協與捨棄,如果獨立製作的動畫愈來愈多,或許我們更容易看到個人或少數人創作的趣味和獨創性吧。
EQ 2008-09-15 23:09:31

來不及了...哭哭

pip 2008-09-06 13:10:22

多虧了你
我才知道 新海城 哩 (記得好像是這樣....)

說到 刪文
有時就是一時手癢 狂x

建議用隱藏啦 也不用重貼(省事哩)

EQ 2007-03-31 00:44:15

舊文重貼....
是說現在有點後悔幹嘛一時負氣刪去以前的文章呢?
也沒有事先做備份,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