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8-10 18:17:14天地之心

A Letter to My Dear Friend (1)

你要加油哦! 支持你! 希望你能早日走出這段感情的迷惑和痛苦. *^_^*

以下所言, 乃是個人的生活感想和經驗, 只是想與你分享一下.
我不是一個已經證悟的人, 我的經驗只能參考參考而已.

要走出感情的迷惑和痛苦, 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思考行為模式.
而改變自己的思考行為模式, 很像是把電腦重新灌入新軟體一般.
只是後者需要的時間很短, 前者則需要一段時間.

請相信我, “心”是可以被訓練的, 而你一定可以作的到.
如果“心”無法被訓練, 那麼修行也就沒有基本立足點. 歷代的高僧大德也無由產生.

我以前所賴以改變自己的方法有三:
1. 與善知識接觸
2. 閱讀
3. 反省
謹提供你作參考. 這三種方法, 最終的目的, 是改變自己內在的思考行為模式[也就是佛教所說的“業”(註1)], 讓自己的“能量”可以自給自足, 而非依賴外在的人事物. 坦白說, 我作到了前半部, 後半部還不是完全作到, 我還在努力中.

剛開始或許會很難熬, 因為你仍會用舊有的思考行為模式, 在新舊之間擺盪.
但是你要支持下去, 隨著時間的轉移, 你會發現用新的思考行為模式的時間逐漸加長, 逐漸擺脫舊有的模式, 而你也就越來越遠離痛苦. *^_^*

要從這段痛苦的感情記憶中解脫, 必須要對這段感情作反省, 而反省的目的與最重要的關鍵點在於: 找到它對你的生命所產生的重要的、正面的人生意義 [換句話說, 你要找出其中所帶給你的人生“訊息”(註2)]. 如此, 你才能放掉你對它的負面感覺和評價, 進而從中超脫出來.

如果你作不到這一點, 那麼可能會有二個後遺症:
1. 很難從這段感情中走出來.
2. 下一段感情依然會有著類似的發展軌跡, 依然重蹈覆轍. 你會發現自己好像在演連續劇, 劇本都差不多, 只是主角、事物、地點改變而已.
這兩個後遺症, 是我反省自己與觀察別人的感情經驗以後所發現的.

曾在書上看到一句發人深省的話: “上帝是你的教練, 生活是你的訓練.”
生活中有很多訓練題, 這一次的題目回答得不好, 不要以為過了就算了, 因為下次會再出現. 你一直答不好, 這道題目就會重覆出. 如果用佛教的“因果業報”觀點來看, 也有著類似的命題: 你一直沿用舊有的思考行為模式(“業”), “業”就是“因”, 既然“因”不變, 那麼“果”也就不會變.

回想一下, 你是否在生活中常會聽到一些對於兩性關係的“意見”:
“男人都是這樣子, 還沒把女人追到以前都對女人很好、很體貼; 追到以後, 不到一個月就變了……”
“好男人都是別人的男朋友或是老公, 我都遇不到男好人……”
“男人不能有錢, 有錢就會作怪…….”
“女人都是一個樣, 都是喜歡……..”
“漂亮的女人都很嬌、很難相處……”
“……………………………”
“…………………….”
會有這些“意見”出現, 是因為他們在生命中重覆地與這樣的人相遇. 我們不能否認有這些狀態存在, 問題是: 怎麼會重覆發生呢? 真的是“萬般皆由命, 半點不由人”?

據我對佛教的淺薄認識, “命運的答案”在於: 當你願意去改變你自己(的思考行為模式)時, 你也就改變了“業”, 你既然改變了“因”, 那麼“果”也就隨之而變. 這就是為何佛陀不贊成占卜算命的原因, 也就是佛教為何相信命可改、運可轉.

加油哦! 我作得到, 你也可以的! 祝福你!

祝 平安順心
MAY BUDDHA BE WITH YOU !

*********************************
註1.“業”: “心”在達到完全的證悟之前, 於身、口、意三方面所造作的種種活動, 包括所思、所言、所作. (這個定義, 是有一次在上課時, 聽老師開示所講的, 不知個人的理解是否正確, 我目前對於“業”這個字的概念是如此認知的.)

註2. 這種說法, 是引用“聖境預言書”(James Redfield著, 李永平譯, 遠流出版社)的第七個覺悟. 該書共有九個覺悟, 其中第八個覺悟則有提到男女愛情為何會有衝突及如何發展一段正面的愛情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