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5 23:45:45羅李亮

轉載--老牛的家新聞報導


(
轉載)「老牛之家」蘊含人道關懷精神

原新聞網址:http://www.cdns.com.tw/20100505/news/edit/102000002010050417265399.htm

 在台灣開拓史上,牛占有重要的地位,牠任勞任怨,辛勤工作,成為「台灣精神」的象徵。近年來農業機械普及,老牛紛紛遭到屠宰,數量越來越稀少,甚至瀕臨絕跡,台南縣府在柳營鄉德元埤成立「老牛之家」,讓奉獻一生的老牛得以安養天年,這種充滿人道關懷的行動,需要更多人熱情參與。
 牛在台灣傳統農業社會中,是不可或缺的勞動力,農民利用牛耕田、拉車,創造極具歷史意義的經濟價值。早期台灣的開發大致由南向北、由西向東墾殖,牛隻數量與耕地開墾面積成正比。在清代台灣輿圖上,已開發的地區除畫上房舍外,還會畫上牛隻,因此牛被視為台灣從蠻荒走向文明的一大指標。
 台灣古代曾有原生種的牛,但在地球最後一個冰河期結束時便已滅絕,在澎湖、台南左鎮、關廟等地均曾發現其化石。現在所謂的「台灣牛」,都是從域外引進。根據史料記載,荷蘭傳教士克拉維爾,向東印度公司貸款四千荷幣,購買一百多頭印尼黃牛,運到台灣交給教區的蕭壟社飼養,並指導先進的農耕技術,蕭壟社就是現在的台南縣佳里鎮一帶。
 到一六四年,台灣黃牛已繁衍到一千三百多頭,荷蘭人在南北兩路分設「牛頭司」,負責管理牛隻。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之後,實施寓兵於農政策,並積極鼓勵漢人來台開墾,渡海來台者每人給銀三兩,三人給一頭牛,就是來自大陸福建地區的水牛。水牛適應水稻耕作環境,和擅長耕作旱田與拉車的黃牛,相輔相成,為台灣的農業發展貢獻良多。
 清朝時期,官方在台灣設立多處「牛墟」,目的是集中買賣、防止盜牛、禁止屠宰等。日據時代,台灣牛隻實施登記制度,項目包括品種、性別、產地、毛色、特徵、畜主姓名、住址及買賣異動情形,牛隻死亡時,還要辦理除籍登記,管理極為嚴格。牛是農村主要勞動力的來源,經濟收入之所賴,農民幾乎都把牛當成家中一分子,很多台灣人對牛抱著感恩的心,終生不吃牛肉。
 但隨著「鐵牛仔」問世,牛的功能快速被取代,許多牛被賣掉,牠們最後的剩餘價值,就是屠宰之後祭了人類的五臟廟。目前台灣役用牛數量正快速減少,根據農委會統計,到去年底為止,全台飼養黃牛只剩一千五百多戶、兩千八百五十多頭,飼養水牛戶數更只有一百九十四戶、五百二十三頭。
 如不對牛加以保育,有朝一日,台灣將只看得到乳牛,看不到黃牛和水牛。所幸,台灣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推行「台灣黃牛種原保存計畫」,已做出良好成績。除了「保種」之外,又將如何善待老牛?為讓老牛安度晚年,台南藝術大學一群研究生,曾幫助後壁鄉土溝村「最後一頭水牛」蓋牛舍,並將過程集結成《水牛起厝》一書,這是一項關懷老牛的溫暖行動。
 台南縣政府所成立的「老牛的家」,已有三頭老牛進住,將擴大成「老牛安養中心」,不但具有教育意義,也是人道關懷的具體表現。「老牛之家」需要飼料、醫療、管理等費用,如果沒有各界贊助,可能無法持久。當我們提倡「台灣精神」時,別忘了曾為台灣犧牲奉獻的老牛。

華視新聞報導老牛的家感人片段…

 

上一篇:老牛的家

下一篇:愛情天梯

Victrolia 2010-11-17 12:13:24

我也不捨
感謝愛台灣的有心人士
盡心盡力保純台灣的精神
令人敬佩
謝謝分享

版主回應
其實我是農家子弟,
小時候也放過年,
牛隻在早期的農村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也陪伴著我走過一段滿長的童年時光,
那一天去到老牛的家,
彷彿就看到我們家的牛,
心不由得酸了起來……
2010-11-17 12: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