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13 18:43:01逸蝶

爾來了

這是台北市武昌街城隍廟。
這張匾額很有趣:"你也來了"。

台灣省城隍廟位於武昌街一段十四號,城隍廟原址即舊淡水縣署,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年)縣署遷移北門街,改為明道書院,日據時曾充作日本憲兵宿舍。

台灣省城隍廟係於光緒元年(一八七五)清庭准福建巡府沈葆楨奏,成立台北府,是年七月葆楨卸任內渡,台北建城計畫即由知府陳星聚繼續辦理,五年(一八七九)正月正式興工,八年(一八八二)三月完成。

光緒七年(一八八一)籌建台北城內府縣城隍廟(府治撫台衙後)(當時之府直街與北門街口,即今之延平南路與漢口街右側),奉祀府縣二城隍,當時地方官吏每逢初一、十五必到廟中參拜,祈求國泰民安,祂與台北府衙並列城內北方,有幽冥共治之意。

“城隍廟”香火十分鼎盛,無論何時,幾乎均可見祭拜的人潮時而湧至。

城隍是民間特別尊崇敬畏的神祉之一,掌管陰陽兩界,上達天庭,下通地府,而與老百姓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祭祀城隍的歷史可追溯至三國時代,在古代,城隍原來僅司職護國佑民,到了清朝才慢慢演變為與老百姓日常相關緊密的鎮座護神,管理祁雨、招福等事。

城隍爺是屬於地方行政神中掌管司法的神祇,也難怪在民間信仰中,只要是陽間的地方官員無法處理的事件,人們都會請求城隍爺來判決。

日本據台之初為消滅我民族精神及國人固有信仰,府縣城隍廟亦被當局拆毀。

雖然廟宇被拆毀,但民國三十四年虔誠的信徒卻私下將神祇安置於榮町現址私下祭拜。

直至光復,台北之地方父老咸慶國土重光,神祇有靈,城隍之奉祀亟待恢復,以安社稷,遂由當時城中區第一任區長林阿九集眾鳩資於現址台北市武昌街一段十四號建造台灣省城隍廟,三十六年十一月落成,定每年光復節為城隍爺聖誕,舉行慶典紀念。
城隍廟最有名的匾額為「爾來了」三個字(有的城隍廟為「你來了」),從這三個字中,隱隱地透露出一股醒世勸人的意味,因為人總是會死,死了之後要到城隍爺處報到,不管在世時如何,最後還是要來到城隍廟算總帳。

位於台南台灣府城隍廟的「爾來了」匾與天壇的「一」字匾,竹溪寺的「了然世界」匾號稱為台南府城三大名匾。

附圖上為台南台灣府城隍廟的「爾來了」匾額。
下為鳳山市鳳邑城隍廟「你來了」匾額。
一般人大都在心中不安或有所求或有未能決定的事情時,才會到寺廟燒香,祈求神明保佑。「爾來了」亦代表城隍爺質問來人是否:「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

其實在台南台灣府城隍廟之入口處的對聯就寫著:「威恩原并濟,求錫福何不為善;靈神非可賂,赦罪豈在燒金」,即已說明凡夫要求神明賜福,倒不如自己多多行善以自求多福;況且神祇亦不能因為眾生「燒金」給祂,便接受賄賂而赦免眾生的罪業。

從佛法的觀點而言,欲求世間福報或希望所求皆能如意,惟有積極改過向善,方能圓滿達成願望,因「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一切皆是「自作自受」。

另外,在民間的信仰裏,人死之後,魂魄首先要被押解到城隍爺面前審判,依其生前的善惡功過來決定上天堂或下地獄,然為了避免因個人愛惡喜好影響判決,除了主審的城隍爺外,另外還有文武判官、七爺八爺和二十四司等神祇,組織嚴密,務求作到勿枉勿縱。

因此,一般人在往生之後,到城隍爺面前接受審判時,看到「爾來了」三個字,還無動於衷,甚至不能自動自發反省於心的話,那麼在三川門內靠近拜亭的柱子上,也準
備了逼供用的腳鐐手銬、枷鎖鐵鏈、指篦夾棍、短刀皮鞭等刑具,叫人看了不免怵目驚心。

此外,在廟內一旁的「大算盤」也頗有來頭,據說是供城隍爺計算善惡、評論功過時使用,平日盡做虧心事的人,在此亦將無所遁形。

總之,「爾來了」與佛教所提倡的「六道輪迴」之說不謀而合,亦告訴我們鬼神之說並非虛妄之談。

因「貪」心重的人,死後必成「餓鬼」;「瞋」心重者,死後墮「地獄」;而「癡」心重的人,死後投胎當「畜牲」,因貪、瞋、癡之三毒正好與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之磁場相應。

當切記:「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附圖為台南台灣府城隍廟。


台南府城隍廟「爾來了」,三個字直截了當清清楚楚地,每個進廟的人都看到了,也都明白了,城隍主司人間善惡賞罰,這樣的權威告白自有其宗教意涵及震攝人心的力量。

然而我喜歡離除一切宗教奧義直接理解這三個字,更喜歡順著這三個字海闊天空地漫想,「爾來了」,我們生活中,無論在那裏、做什麼事,不都應該隨時隨地告訴自己「我來了」嗎?

笛卡耳說:「我思故我在」,此處則是「我知故我在」;笛卡耳的話未免玄了一點,「爾來了」則淺顯易懂,我知道「我來了」,心靈清楚,意識不迷糊;「我來了」,面對一件事情;「我來了」,面對一個考驗;「我來了」,面對一個人;「我來了」,面對一個承諾;因為我知道「我來了」,就在這裏,而世界一切在我眼前,我當然也看到了。

人也許曾經試圖逃避一些外在事物,然而最後總是躲不開自己的,我的軀體到那裏,我的心靈我的意識必然也跟到那裏,不是嗎?

生活中最常見的托詞是「我不知道」,不只小孩子用它逃避責備,大人經常也用它逃避責任。然而口中說不知道的人,心裏卻往往清楚得很;人前說不知道的人,子夜獨處仍然難免深刻自省;經常說不知道的人,總有一天因緣際會而突然被呼喚出長久沉澱在意識底層的理性良知;「不知道」縱使能讓人躲過一時,到最後仍將是「無所逃於天地間」。

附圖為鳳山市鳳邑城隍廟。

上一篇:遊玩高雄

下一篇:湖口老街~橫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