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03 22:46:57逸蝶

復興鄉之旅~基國派教堂

從湖畔咖啡再往復興鄉前進,和巴克到了基國派教堂.
位在復興鄉基國派段413號,這座老教堂的全名是「復興鄉三民村基國派老教堂」,創建於民國53年。

在興建教堂時,希望能如基督精神為世代流傳,故選擇鄰近蝙蝠洞石材為材料,由信徒自行開採,以人力搬運至工地。基國派教堂座落鄰近溪谷的平台,遠望宛如山丘上的挪亞方舟。

建築特徵:由木桁架稱起斜陡的屋頂,入口處設計小一號的山牆大門,並砌出中國風的圓洞門,建築整體粗獷而莊嚴。
基國派老教堂,是全縣唯一是石頭砌石的教堂,這座佔地兩百多坪,原是復興鄉當地泰雅族村民做禮拜的〔基國派老教堂〕,因為年久失修,早已遭人遺棄埋沒在荒湮漫草當中全然破損,只剩下石頭的牆面陪伴著屋頂孤獨聖潔的十字架,在湛藍的天空下迎風矗立五十多年。

三年前某一天,剛上任的縣長朱立倫巡視山地鄉部落的生活,行經當地發現這塊文化資產的瑰寶,立刻指示文化局協同文史工作人士申請經費補助,進行資料蒐集田野調查等一連串工作與規劃,終於讓老教堂所擁有的歷史風華得以地方文化館的造型重生。
一座老教堂的新生

前往復興鄉三民村做禮拜的民眾,可以望見在新教堂的前方不遠處,有一座石頭建的老教堂,五十年前,是泰雅村民從山澗的河床上搬來一塊一塊的石頭打造的,但是,年久失修,村民另換得旁邊的一塊地建了新教堂,老教堂和旁邊的一圈地,就換給了漢人。漢人想將破舊的教堂拆掉,也許,這些美麗的石頭還可以賣一點錢,然後,這塊在山中的二百坪地,可以蓋一棟山居。

故事被報社的記者報導出來,配上拍的一張照片:一間美麗的石頭所建的老教堂,埋沒在荒煙蔓草中,屋頂雖已全然破損,石頭的牆面卻仍然挺立,屋頂的十字架在湛藍的天空下,顯得孤獨又聖潔。

文化局的工作人員閱報後,驚覺保存老教堂的重要,但那是私人用地,要想保留,困難重重。於是和地主約好時間再去探勘,在教堂前,提出與地主合作重建這座老教堂的可能性,談判進行半年後,王姓地主同意由縣政府文化局重建,以六年的時間經營這座教堂成為泰雅文化的中心,並同意九年之內經營方向不變。

工作人員開始規劃、蒐集資料、請託文史工作者進入深山,以一年的時間做田野調查、製作企畫,再向中央申請經費補助。第一年全無支援,工作人員不氣餒,再接再厲,第二年,獲得縣府的全力支持整修經費,也得到中央的肯定,同意補助軟體經營費。

九十三年,整修工程終於發包出去,軟體的經營者也已覓得由泰雅青年組成的「讀法阿文化工作室」負責執行,將來,這座教堂將成為泰雅編織的教學中心、泰雅禮儀的研習處‧‧‧,要成為什麼,要如何經營,都要當地的族人一起思考、參與。「讀法阿文化工作室」的年輕朋友們從自己忙碌的工作中走出來,開始參與自己族人的事務,如何與耆老溝通、如何企劃老教堂的未來、甚至如何學習使用電腦做power point,他們說,都是一種學習與成長,而且,是自我改造的開始。

這就是一座地方文化館、一座老教堂重生的故事。
目前教堂內部,今天有畫展。
從舊教堂向左上方望去,是新教堂,位在舊教堂的入口處。

那條美麗的小徑,就是通往舊教堂之路。
往舊教堂小路邊,到處是美麗的蝴蝶!
走向教堂的美麗小路。
從新教堂俯瞰舊教堂。
連入口處的廁所都很可愛!
在教堂前面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