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6 19:07:05丁介陶/George/說故事的人
【閱讀筆記:給青年心理諮商師的信】治療世界的良藥
【心理師/治療師的耗竭】
在某次聚集中,與從事心理諮商的朋友交談,論及心理師/治療師的耗竭(burnout),不禁讓我想起近來剛閱讀完的一本書《給青年心理諮商師的信》(聯經)。作者瑪莉‧派佛(Mary Pipher)是位相當出色的心理治療師,同時她也寫過相當暢銷的書《拯救奧菲利亞》(平安文化)。瑪莉‧派佛不論是對後進的提攜與對當代青少女文化的研究,都有獨到的觀點。因此,當我手裡捧著《給青年心理諮商師的信》一書時,心中雀躍不已。惟一可惜的是,出版社沒有好好校對,導致內文不少錯字,不過這無損於本書的價值。
瑪莉‧派佛藉由回信給蘿拉,提醒她初踏入心理諮商/治療領域中時可能碰到的種種議題,並分享自己多年來的經驗。瑪莉‧派佛寫來情理並重,對於後進蘿拉傾囊相授,沒有藏私。
當我讀到第十一封信時,標題為:「愛惜自己走長路」。這封信的內容與我朋友談話時的討論高度重疊,因此我記憶特別深刻。瑪莉‧派佛談到自己的同行卡爾,因為油枯燈盡想去開一家魚餌店。因此,她特別鼓勵年輕的心理師/治療師:
「我們不能沒有人際關係,除了工作之外,也要培養其他的興趣,多做一些讓自己開懷大笑的事,並且要時時給自己充電,例如舒舒服服依偎在小嬰兒身旁、選上幾堂烹飪課,或加入戲劇社等。」(頁98-99)
在我與朋友討論的過程中,發現有些心理師/治療師的生活太過狹隘,除了家人外,就屬與工作中的當事人關係最為密切。因此,當心理師/治療師每天聽了許多人的心靈垃圾之後,會發現自己腦海裡一直被當事人的問題所盤旋,甚至有時難以擺脫。久而久之,心理師/治療師的耗竭就油然而生。有的心理師/治療師因為太過賣命工作,還昏倒於辦公室內,必須送醫打點滴。而知名的精神科醫師陳國華,則是在自己所開設的診所中燒炭自殺而亡。因此,心理師/治療師若沒有學會照顧自己,就很難照顧到自己所服務的當事人。
瑪莉‧派佛進一步認為有三個問題是心理師/治療師必須捫心自問的:「我們從事心理治療所為何來?我們是不是還喜歡目前的工作?我們如何能做得更好更臻完善?」對我個人而言,我對以上三個問題的回答是:(1)以自己為媒介,成為當事人跨越難關的一座橋、(2)我現在仍然非常熱愛會談、(3)除了好好照顧自己外,費心思考當事人的問題是否另有出路可以解決。
【我的經驗】
回想我當初踏入心理諮商/治療領域時,心中仍不免緊張與害怕,當時會談的對象為一中年男士,帶著工作上的壓力與身心症狀來尋求我的協助。對方的年齡,足足大我二十歲以上,而我不過是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隨著會談日近,我也對自己做足心理準備,自我催眠地告訴自己:「不要害怕,不要叫人小看你年輕!」帶著自我催眠的暗示,我也很順利地與當事人有著美好的交談,甚至這一談,就談了一年半。當這位中年男士結束會談時,雖然身心症狀未完全緩解,但他已經對自我有重新的評價,面對工作上龐大的壓力,他已找出因應的模式,未來的他會過得更好。
經此歷練後,我像是吃了大補丸之後,會談的對象來者不懼,自信心大為提昇。但也不免碰到些尷尬的會談,使得我的會談經驗更添成熟的焠煉。某次會談時,一位女性當事人因我寫的文章,慕名前來尋求協助,但在見面的當下,對方怯步了。她原本期待文章的作者是個歷經風霜的中年女性,而非帶著娃娃臉兼身為男性的我。雖然,這次的會談仍然繼續,但我卻被對方在心裡給當掉了。此後,我對於會談多了一份謹慎,我會請工作人員先行告訴當事人我的年齡、性別,以免對方來談時與他/她對我的原始印象大相逕庭。
當然,我的會談經驗也曾遇過同志、自殺未遂者、意圖自殺者、嚴重情緒低落者、失戀者、外遇者等。每個人的狀況不一而足,但不變的是,我對待他/她們或如瑪莉‧派佛所說:「好的心理治療以輕柔卻堅定的方式,讓人們走出負面的情緒和區隔化的世界,它幫助個案發展更豐富的生活以及更寬廣的自我認知,它也幫助個案與他人和諧相處,同時增進他們自我存在的認知,並讓人責無旁貸地對這個世界發揮最大的影響力。」(頁XV)
這大約是心理諮商/治療的精神總綱,心理師/治療師以陪伴者的身份,隨著當事人高山、低谷走一回,瞭解他/她內心世界與外在環境的林林總總。一直到某天,他/她終於體悟到自我已更加強壯、與他人相處更加和諧時,也就是當事人離開會談的時機出現了。
【改變的契機】
對一名心理師/治療師而言,能看到當事人有正向的改變都是對自己的一份肯定與成就。然而,當事人改變的契機卻是最捉摸不定的現象,畢竟「人只有在覺得他的真正自我為他人所接受時,才會認真考慮改變。抗拒改變是自然的一種狀況…」(頁201)
我曾因為當事人放棄自殺,感到雀躍不已。但也曾因為當事人堅持己見,不願有所改變,而感到焦慮萬分。不論是在哪一種狀況,我發現其實自己在這天地間甚為渺小,要想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脾氣、價值觀,其實遠比想像中還難。因此,我在會談之時,都會默默禱告,祈求上帝感動對方,讓當事人能有奇蹟似地轉變。至於成效如何,就只能期待在滴水穿石下,看到對方有正面的轉變。在會談的場景中,「恆心」與「耐心」是心理師/治療師不可或缺的特質,因為當事人的問題有時甚為頑強,在週而復始的反覆聆聽下,不耐之感也會出現在心理師/治療師的面容上。
當心理師/治療師錯過當事人的改變契機,失敗或許就有可能出現。瑪莉‧派佛對此的建議是,失敗在所難免,當自我檢討結束後,她就不再去多想它,然後繼續過自己的生活。心理師/治療師是人非是神,沒辦法給予當事人一顆萬靈藥,瞬時解決對方的問題。有的心理師/治療師可能在會談完之後,依然阻止不了當事人尋短的企圖,當其自殺成功時,對於一名心理師/治療師的衝擊可想而知。
因此,心理師/治療師若非先好好照顧自己,可能因為當事人的各種狀況,讓自己心力交瘁,進而面臨耗竭,而讓自己的會談生涯有所縮短。最後,瑪莉‧派佛借用夏凡諾(Shavano)會社的經句做為結尾:「當我們打開心胸時、擁抱世界的苦痛,我們即變成治療世界的良藥。」當心理師/治療師成為治療世界的良藥,勢必也是在自己的人生經歷過錐心刺骨的體驗,並讓這體驗有益於當事人的自我成長!
在某次聚集中,與從事心理諮商的朋友交談,論及心理師/治療師的耗竭(burnout),不禁讓我想起近來剛閱讀完的一本書《給青年心理諮商師的信》(聯經)。作者瑪莉‧派佛(Mary Pipher)是位相當出色的心理治療師,同時她也寫過相當暢銷的書《拯救奧菲利亞》(平安文化)。瑪莉‧派佛不論是對後進的提攜與對當代青少女文化的研究,都有獨到的觀點。因此,當我手裡捧著《給青年心理諮商師的信》一書時,心中雀躍不已。惟一可惜的是,出版社沒有好好校對,導致內文不少錯字,不過這無損於本書的價值。
瑪莉‧派佛藉由回信給蘿拉,提醒她初踏入心理諮商/治療領域中時可能碰到的種種議題,並分享自己多年來的經驗。瑪莉‧派佛寫來情理並重,對於後進蘿拉傾囊相授,沒有藏私。
當我讀到第十一封信時,標題為:「愛惜自己走長路」。這封信的內容與我朋友談話時的討論高度重疊,因此我記憶特別深刻。瑪莉‧派佛談到自己的同行卡爾,因為油枯燈盡想去開一家魚餌店。因此,她特別鼓勵年輕的心理師/治療師:
「我們不能沒有人際關係,除了工作之外,也要培養其他的興趣,多做一些讓自己開懷大笑的事,並且要時時給自己充電,例如舒舒服服依偎在小嬰兒身旁、選上幾堂烹飪課,或加入戲劇社等。」(頁98-99)
在我與朋友討論的過程中,發現有些心理師/治療師的生活太過狹隘,除了家人外,就屬與工作中的當事人關係最為密切。因此,當心理師/治療師每天聽了許多人的心靈垃圾之後,會發現自己腦海裡一直被當事人的問題所盤旋,甚至有時難以擺脫。久而久之,心理師/治療師的耗竭就油然而生。有的心理師/治療師因為太過賣命工作,還昏倒於辦公室內,必須送醫打點滴。而知名的精神科醫師陳國華,則是在自己所開設的診所中燒炭自殺而亡。因此,心理師/治療師若沒有學會照顧自己,就很難照顧到自己所服務的當事人。
瑪莉‧派佛進一步認為有三個問題是心理師/治療師必須捫心自問的:「我們從事心理治療所為何來?我們是不是還喜歡目前的工作?我們如何能做得更好更臻完善?」對我個人而言,我對以上三個問題的回答是:(1)以自己為媒介,成為當事人跨越難關的一座橋、(2)我現在仍然非常熱愛會談、(3)除了好好照顧自己外,費心思考當事人的問題是否另有出路可以解決。
【我的經驗】
回想我當初踏入心理諮商/治療領域時,心中仍不免緊張與害怕,當時會談的對象為一中年男士,帶著工作上的壓力與身心症狀來尋求我的協助。對方的年齡,足足大我二十歲以上,而我不過是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隨著會談日近,我也對自己做足心理準備,自我催眠地告訴自己:「不要害怕,不要叫人小看你年輕!」帶著自我催眠的暗示,我也很順利地與當事人有著美好的交談,甚至這一談,就談了一年半。當這位中年男士結束會談時,雖然身心症狀未完全緩解,但他已經對自我有重新的評價,面對工作上龐大的壓力,他已找出因應的模式,未來的他會過得更好。
經此歷練後,我像是吃了大補丸之後,會談的對象來者不懼,自信心大為提昇。但也不免碰到些尷尬的會談,使得我的會談經驗更添成熟的焠煉。某次會談時,一位女性當事人因我寫的文章,慕名前來尋求協助,但在見面的當下,對方怯步了。她原本期待文章的作者是個歷經風霜的中年女性,而非帶著娃娃臉兼身為男性的我。雖然,這次的會談仍然繼續,但我卻被對方在心裡給當掉了。此後,我對於會談多了一份謹慎,我會請工作人員先行告訴當事人我的年齡、性別,以免對方來談時與他/她對我的原始印象大相逕庭。
當然,我的會談經驗也曾遇過同志、自殺未遂者、意圖自殺者、嚴重情緒低落者、失戀者、外遇者等。每個人的狀況不一而足,但不變的是,我對待他/她們或如瑪莉‧派佛所說:「好的心理治療以輕柔卻堅定的方式,讓人們走出負面的情緒和區隔化的世界,它幫助個案發展更豐富的生活以及更寬廣的自我認知,它也幫助個案與他人和諧相處,同時增進他們自我存在的認知,並讓人責無旁貸地對這個世界發揮最大的影響力。」(頁XV)
這大約是心理諮商/治療的精神總綱,心理師/治療師以陪伴者的身份,隨著當事人高山、低谷走一回,瞭解他/她內心世界與外在環境的林林總總。一直到某天,他/她終於體悟到自我已更加強壯、與他人相處更加和諧時,也就是當事人離開會談的時機出現了。
【改變的契機】
對一名心理師/治療師而言,能看到當事人有正向的改變都是對自己的一份肯定與成就。然而,當事人改變的契機卻是最捉摸不定的現象,畢竟「人只有在覺得他的真正自我為他人所接受時,才會認真考慮改變。抗拒改變是自然的一種狀況…」(頁201)
我曾因為當事人放棄自殺,感到雀躍不已。但也曾因為當事人堅持己見,不願有所改變,而感到焦慮萬分。不論是在哪一種狀況,我發現其實自己在這天地間甚為渺小,要想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脾氣、價值觀,其實遠比想像中還難。因此,我在會談之時,都會默默禱告,祈求上帝感動對方,讓當事人能有奇蹟似地轉變。至於成效如何,就只能期待在滴水穿石下,看到對方有正面的轉變。在會談的場景中,「恆心」與「耐心」是心理師/治療師不可或缺的特質,因為當事人的問題有時甚為頑強,在週而復始的反覆聆聽下,不耐之感也會出現在心理師/治療師的面容上。
當心理師/治療師錯過當事人的改變契機,失敗或許就有可能出現。瑪莉‧派佛對此的建議是,失敗在所難免,當自我檢討結束後,她就不再去多想它,然後繼續過自己的生活。心理師/治療師是人非是神,沒辦法給予當事人一顆萬靈藥,瞬時解決對方的問題。有的心理師/治療師可能在會談完之後,依然阻止不了當事人尋短的企圖,當其自殺成功時,對於一名心理師/治療師的衝擊可想而知。
因此,心理師/治療師若非先好好照顧自己,可能因為當事人的各種狀況,讓自己心力交瘁,進而面臨耗竭,而讓自己的會談生涯有所縮短。最後,瑪莉‧派佛借用夏凡諾(Shavano)會社的經句做為結尾:「當我們打開心胸時、擁抱世界的苦痛,我們即變成治療世界的良藥。」當心理師/治療師成為治療世界的良藥,勢必也是在自己的人生經歷過錐心刺骨的體驗,並讓這體驗有益於當事人的自我成長!
(悄悄話)
2010-10-28 17:08:47
jessica268
2007-11-15 01:04:12
看到你如此專業,提醒了自己要更加精進
謝謝你的分享,感動中。。。
版主回應
Jessica也是同行,就彼此努力與加油囉!
2007-11-15 13: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