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開痛苦的鎖鏈

【儲愛槽】

當一個人情緒崩潰之時,正是跨越心中險橋的絕佳機會,因為危機會促使一個人檢視過去不堪使用的生活方式與處事原則。因此,當筱棻(化名)再次涉入一段令自己受傷的戀情時,儘管是面臨人生的危機,但卻也是自我成長的機會,重建自我,並進而體驗新的關係。

漢菲特(Robert Hemfelt)博士、米勒(Frank Minirth)醫師、米爾(Paul Meier)醫師在《愛是一種選擇》書中提倡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儲愛槽」,每個孩子都仰賴其父母親將愛灌注於子女心中的「儲愛槽」。如若雙親給的愛有缺陷,甚或是未能將孩子心中的「儲愛槽」填滿,將導致孩子對愛特別渴求。因此,當孩子或成人瞭解在父母之上有一上帝完整的愛,就可將之灌注於個人心中的「儲愛槽」,用以替代父母親有缺陷的愛或貧乏的愛。

以「儲愛槽」的概念對照幼時筱棻的經歷,就不難明白筱棻為何會踏入痛苦循環的枷鎖。在會談的過程中,筱棻提及童年滿是不堪回首的記憶,其父持續不斷地以言語傷害、羞辱,使得筱棻心中無法感知真愛。逐漸地,筱棻心中的「儲愛槽」枯竭了,她必須找到愛的泉源以填滿心中空缺。無奈地是,筱棻一再以錯誤的愛填滿內心的渴求。

【復原十階段】

為協助筱棻斷開痛苦的鎖鏈,並緩和她長期以來低落的情緒,於是我在會談中介紹了「復原十階段」(見圖)的旅程。這就好似聖經所描寫的,以色列百姓踏上錫安之旅,途經流淚谷,憶及往昔,許多不堪往事歷歷在目。除非傷口被撫平,向著沒痛苦的終極目標前行,並在「儲愛槽」中澆灌屬天的愛,筱棻才能因此重獲新生。

而在每一個階段中,都有其人生課題需要面對,茲分述如下:

第一階段:探索和發現。在此階段中,一個人必須勇於去認識自己之所以是現在的自己,探索過去受傷的經驗,發現自己原生家庭的脈絡。

第二階段:關係發展史。一個人在瞭解自己過去的淵源後,也必須檢視自己的過往關係是否帶著上一代的慣性模式與人互動和相處。

第三階段:控制沉溺。當人對愛情/人際關係/購買/飲食控制上癮時,需竭盡心力克制上癮行為的出現與復發。若一個人是月光族,則會敦促他(她)訂定財務計畫,使得金錢的使用可以量入為出。

第四階段:再見。經歷過前述三個階段後,可藉由簡易的儀式跟過往的傷痛或不堪說再見,以強化自己揮別痛苦的決心。

第五階段:悲傷。跟過往道再見的人,猶如向一個老朋友斷絕聯絡,悲傷的感覺自然而然地湧上心頭。如能妥善處理此一情緒,就能邁向人生新的旅程,否則就會淪入俗話所說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或「狗改不了吃屎」的窘境。

第六階段:建立新自我。能夠通過前面五階段的考驗,新的自我不再欠缺自信、自我評價不再負向與低落,能夠以希望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將來。

第七階段:體驗新關係。緊隨新的自我,與人、與己的關係也隨之變化,一如《男人其實很憂鬱》一書的作者瑞爾,與自己的父親和解,最後獲得父親臨終的祝福。

第八階段:發展滋養父母。在過往,人必須倚靠生身父母的愛來填滿「儲愛槽」。在擁有新的自我與經驗後,內心也醞釀出滋養父母,一旦遇到傷痛時,就會給予自己安慰與扶持。

第九階段:學習負責任。人一旦受傷時,很容易推諉卸責,甚至歸咎自己的原生家庭。揮別過往之後,一個人必須扛起自己應負的責任,合宜地檢視自己的缺失。

第十階段:維持下去。最後的階段力促一個人過嶄新的生活,不再倒退回去前面的階段。對一個剛踏入復原階段之人,可能仍有其困難處,也許走一步退兩步,只要堅持不放棄,就能步入「沒痛苦」的生活。

【筱棻的過往】

當筱棻領略了「復原十階段」的概念後,便開始繪製自己的原生家庭圖,我也漸漸對筱棻的父親多了一些瞭解。筱棻的父親是典型跟隨國民政府來台的軍人,由於早年生活困苦,加上多年的顛沛流離,性格上變得易怒與小心謹慎。來台之後的父親,經友人介紹相親,才於40歲時娶了本省籍的女子,算是芋頭與蕃薯的聯姻。筱棻的父母在婚後,隨即有了愛的結晶,然而筱棻的母親受不了丈夫的軍人性格,因此夫妻兩人常常吵架。

直到筱棻出生後,夫妻兩人的關係稍有改善,但筱棻的父親很快就故態復萌。筱棻的母親為了孩子,一直不斷忍耐先生倏忽即來的脾氣。最後,不斷口角的夫妻,終於走上離婚的路。筱棻夾在父母兩人之間的口角,幼小的心靈認定自己是父母離異的最大主因,加上父親將氣出在筱棻身上,心靈上的傷痕更加明顯。

體驗到這一點後,筱棻發現自己跟過往的淵源,也憶起小時候曾經去過教會的主日學,之後都流連忘返不想回家。於是在會談中,藉由靈性冥想的方式,筱棻回溯過往受傷的場景,並邀耶穌進入記憶中,療癒受傷的心靈。

在與筱棻三年會談的過程中,靈性冥想成了筱棻情緒傷口的支柱。儘管,回溯的過程中,不堪的往事湧上心頭,情緒上幾度瀕臨崩潰。但藉由澆灌屬天之愛,讓筱棻內心的「儲愛槽」漸被填滿。

此外,筱棻也一一檢視過往的三段情感,發現自己為了保有愛情,不惜委曲求全,成了一個討好者。這也反映在筱棻童年時為了怕爸爸生氣,總是很討好地迎合爸爸的需求,學業總是維持在班上名列前矛,並考上國立的學校。但這一切的好表現,總敵不過爸爸一句傷人的話:「考這麼好有什麼用,將來還不是會跟別的男人跑走!」筱棻聽到之後,常氣得躲進房間裡暗自垂淚。她似乎做得越多,越受傷。不知不覺中,筱棻也將此生活模式帶入愛情世界中,以為討好對方就能穩固戀情,往往卻是換得遍體鱗傷的代價。

出社會後的筱棻,因為工作能力不差,加上戀情始終不順,賺來的錢全花在買名牌飾品上,以滿足內心的空虛。自己的租屋處擺滿了Coach、Burberry、Gucci、LV的包包與商品。晚上入眠時,會抱著這些包包進入夢鄉,甚至還喃喃自語地說:「只有你們這些包包才是真實的!」

【剝洋蔥】

三年會談下來,筱棻自己的感受就好像是經歷剝洋蔥一般,每剝下一層,洋蔥的辛味,就讓筱棻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淚。但也正因為如此,每剝一層,似乎筱棻就更貼近內在的自我,思考過去不曾想到的人、事、物,竟然可以從上一代牽連到下一代,成了世代相繫的痛苦鎖鏈。同時,也影響了自己情緒的感受。

然而,痛苦的鎖鏈要真正斷開,關鍵還在於筱棻父女之間的關係。會談半年後的筱棻,雖然覺得自己的情緒已不像過往如此低落,但似乎卻又若有所失。因此,筱棻問了我一件事:「若我想要完全擺脫過往的陰影,我該付出什麼代價?」我的回答是:「代價是面對妳內心深處中最大的敵人!」筱棻應了一聲:「嗯!」眼淚又不聽使喚地流下來,這也正是筱棻最不願意面對的議題----自己的父親。

【註】

為維護當事人的權益,文中筱棻的故事,其人名、性別、年齡均已被大幅更改。

【後記】

今年因為偶然的機會下,應某基督教雜誌邀請,要寫為期兩年的情緒管理專欄,所以整合了一些過往的文章,將之化為如今的第七篇文稿。
麵條 2007-09-05 01:47:48

有一本書叫做「鏡的法則」
不知George有沒有聽過
裡面也是有這種大和解的結局
可是
講實話,我不相信這種事耶
應該說
我想這種大和解只是象徵性的
被害者單方面對加害者原諒與和解
除非透過共同諮商讓加害者也有自覺
不然
加害者又不會因為被害者變得健康而有所改變
如何和解?

版主回應
麵條說的《鏡的法則》,我有看,而且寫了閱讀筆記(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djiat/3/1287067203/20070526033748)。大和解這種事,不是不可能,不過在《鏡的法則》一書中作者的鋪陳有點過於神奇,現實生活中不是不可能發生,只是我沒遇過。

而我所寫的筱棻,基本上是花了很長的時間與她一起談如何與父親和解,最後父女之間有一個相對上的平穩關係。我想這也取決於其父年紀漸漸老邁,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於是做出了改變。

當受害者的改變,被加害者看到時,有時會改變其中的互動關係,多少也會產生正向助益。
2007-09-05 10:54:32
希拉 2007-09-04 08:01:22

我覺得...需要接受心理治療的,
往往是像當事人的父親這種“加害者”角色的人。

遭受過原生家庭對其情緒勒索與情緒暴力的受害者,
通常難以走出陰影,自我評價也極低!

而且悲慘的是...
非常容易掉入一樣的感情魔咒而難以自拔!!!
我見過類似的案例,
真的很讓人心疼和心焦,
這樣的人常常會迷失於紙醉金迷的物質生活中,
做為逃避現實的方式~~~~~

唉.......

版主回應
加害者很多時候都沒有自覺,所以被害者就變得如同我文中所說的當事人來尋求協助。

像我這位當事人最後是與父親大和解,但有更多的是都很難以和解畫下圓滿句點!
2007-09-04 21:53:24
葛瑞絲 2007-09-02 07:41:39

所以上一期是您的第一篇?然後持續兩年?我要去訂閱!

版主回應
我這篇文章已經是第七篇了,而且第八篇的文章也已經交稿了,所以現在訂的話,大概還可以再看個10來篇吧! 2007-09-03 1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