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筆記-麥兜菠蘿油王子】抓住當下的幸福

【麥兜菠蘿油王子】

電影《麥兜菠蘿油王子》與第一集《麥兜故事》不同的地方,這部比較是屬於成人式動畫,添加了更多批判的意味。尤其是一開頭提到哈佛教授的多元智能概念,影響所及就是春田花花幼稚園裏的小朋友,教室中充滿了新設的課程,不管是人際關係或出門買東西,都需要教導給孩子。一個立意不錯的概念,到了東方國家中,似乎都變了一個樣。

同時,麥太也對麥兜的父親麥炳多了些描述,透過一個「菠蘿油王子」的故事,述說先生為了追尋過去失落的王國,因而拋家棄子。從此以後,麥太對未來的警覺異常靈敏。麥兜夾在「過去」與「未來」之間,停留於「現在」追尋自己當下的幸福。

【關於教育】

也許是導演刻意的安排,將氛圍引向沉重與無奈,對現實的環境表達不滿,一開始就批判補習教育的問題,這個議題向來都是東方國家中最引人詬病之所在。在台灣,教改十年喊得震天價響,換來是孩子成了實驗的白老鼠。國小升國中、國中升高中的學生們,紛紛得接受「銜接教育」(或稱「補救教育」;不論是留下來上第八節課,就是暑假結束前提早開課)。一場教育的豪賭,其實是在上主其事者的一廂情願。

有機會與青少年談話,發現一半以上的學生下了課之後,就是急急忙忙趕晚上的補習,再上個三小時的課。父母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所以將出人頭地的期待灌輸在兒女身上,一如麥太對麥兜的殷殷期盼。

在天下雜誌公布的「家庭生活體檢大調查」中,問卷調查全台1316名小四至小六學生及330名老師;並電訪662名學生家長。進一步發現:「接受九年一貫、一綱多本的『教改世代』小學生,也是補習班的寵兒,有37.5%受訪學生補習1科、30.8%補2科、31.7%補3科以上。近5成孩子連周末假日也要補習,近2成每天補習時間超過4小時。」(見2005/11/17-聯合報)

以上的資料只不過是揭露了兒童補習現況,越往青少年學子來看,事實越顯得壓力沉重。何時我們的教育變得缺乏樂趣可言,不得不透過補習來滿足大人的期望。

【國外的教育】

有一天晚上看「今晚哪裡有問題」節目,訪問兩位分別移民到紐西蘭及加拿大的先生,他們都談到國外的孩子在國小都是早上9點上課,下午3點下課,而且沒有太多的回家作業,到學校充分地玩。甚至某次老師還開了一個家庭作業要孩子養羊,移民紐西蘭的父親剛好家中是開牧場,抓頭羊花了三天的時間,一直抓不到。鄰居見狀告知他需要一隻狗將羊趕到羊圈,才順利抓到羊。

這兩位移民海外的父親,他們共同的體認是國外的教育體制是將國中、小的學校課業歸在生活教育與性格的養成,因此到了學校之後,是充分地玩。不像台灣啊,一開始就要孩子在課業中競爭,連快樂都還沒有享受到一點,就已經對人生感到失望囉!

【過去-現在-未來】

因此麥兜在聽完麥太所講「菠蘿油王子」的故事,不想像自己的父親一樣,只記得追回過去已失落的王國,也不太想像母親汲汲營營於未來。一個平凡,看起來有點蠢的當下,似乎就擁有了某種「幸福」在手中。只是環境真能容許我們擁有這樣的幸福嗎?大角嘴的改建,原本是要徹底執行,但最後卻停了。是因為知錯能改呢?還是另有其他方案,似乎難以判斷!

最新945期的《商業週刊》(2006.1.2~2006.1.8)報導2006年在台灣將有「高中科學班」,預計在全國頂尖的六所高中招收國中150名優異的畢業生,三年後可不經考試直接進入大學就讀。但是主其事者又怕此資訊一公開,再度引起父母、學子們提前開跑,於是孩子們又得往補習班角逐名額。所以在上的主事者,異常低調,然而,主事者之一仍有當初力倡教改而承認成效不如預期的李遠哲先生。

27年前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在中國設立「少年資優班」,表面上看來培養出不少人才,但實際上的問題卻是接連不斷。有的資優生不擅人際關係、有的出家、有的自閉,甚至有的被視為「槍殺指導教授」的危險人物(見2005.8.29蘋果日報,AA6版)。麥兜的選擇,或許不怎麼令人驚艷,但卻抓住別人沒有的當下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