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悸動-性教育的心路歷程

【生涯轉折點】

自1999年底從澳洲返台之後,一直苦於未來的生涯發展,在求職的過程中,有幸來到杏陵醫學基金會(以下簡稱杏陵),開始愛滋病的防治計畫與性教育輔導熱線的工作。性教育的領域在我過去研究所的課程中,比較偏重在性治療,因此對於早洩、勃起困難、性交疼痛、高潮障礙等性問題雖是耳熟能詳,但以預防觀點為主的教育推廣及防治確是鮮有觸及。

來到杏陵之後,將教育概念融入我既有的諮商架構,開始熟悉手上的業務。在計畫案已有所延遲之下,我必須盡快趕上已有的進度,同時也與週遭的人際資源建立關係,包含自己的上司、合作的廠商及辦公室裡的同仁。此刻對我而言,是我人生重要的生涯轉折點,也因此更進深地踏入「性教育」的堂奧。

【性教育輔導熱線的啟迪】

當時的工作也兼顧了我之前的諮商專業,面對層出不窮的性難題,也讓我自己大開眼界。一些自己所熟悉的性知識,對許多人而言,卻是懵懵懂懂,甚至有著錯誤的性觀念。也因此更加肯定性教育的推廣,而這樣的努力也收到了預防的成效,不致讓人們將性的錯誤概念以訛傳訛。

在電話輔導的過程中,問題是包羅萬象,有青少年對自己陰莖長短的疑惑、有成年人對於性交上的恐懼與害怕、有的則是期待知道更多的性技巧、有父母擔心孩子成為同性戀者,其中也不乏一些人對於自己特殊的性癖好而感到不知所措。這些問題也都反應出人們一方面對於性還是習慣以「正常」或「不正常」的角度來看待,另一方面也呈現出人們對於「性」還是著重在其生理層面上的功能,較少回到心理層次上的探索。

記得有一次的電話會談中,一位正值青少年的高中生打電話詢問有關陰莖長短的問題。他劈頭就問:「陰莖要多長才算正常?」我有些好奇他提這問題的動機,於是就反問他。他進一步地說明:「同學都說陰莖短的人,代表他性能力不夠,將來無法滿足老婆的需求。」很明顯地,這位高中生將「性」的生理現象看得過重,忽略性心理所扮演的角色。

然而成年人也不一定產生免疫力,有些結了婚的男士打電話尋求諮商時,也常問到:「那些性技巧可以滿足我老婆?」或是妻子常會抱怨自己的先生:「他像是惡虎撲狼般地要求做愛,總不問我到底要不要或是想不想要!」於是「男人靠下半身思考」的想法不逕而走,近來HBO在台灣每週二晚上十點播映的「老公不出牆」(the mind of the married man)似乎也呼應了以上的說法。

而我自己從這些來電者的身上,也受益非淺。往往在諮商輔導的過程中,發現當事人有一些錯謬的想法,心裏總似乎有股衝動想告訴對方:「不對,你應該…」。這種聲音隨著我更深入地認識當事人之後,這股衝動也就轉化成我對當事人的瞭解。猶如亞隆(Irvin Yalom)所說的:「我必須做的只是找出障礙,並將之移除,其餘的部分會被病人內在自我實現的力量所激發而自動出現。」(註1)

【結案的壓力】

然而研究計畫案卻在此時因為網路泡沫化的關係,與杏陵合作的網路多媒體公司歷經數次重組及人員縮編,而造成研究成品在進度上的落後,進而影響整體的研究品質。爲此,數次與該多媒體公司協商,好不容易將成品做出。接下來的工作則是進行測試與蒐集研究所需的各項資料,越到結案之時,壓力亦如影隨形。有次在辦公室時,只要一微笑,胸口心悸襲上心頭,一陣刺痛讓人感覺生命瞬間就會消失一般。休息片刻之後,疼痛感就漸趨消失,這也是回台第一次感到身體對壓力的承受度來到臨界點。

基於個人工作職責所在,還是要將所有的資料統合在一起,有兩次在辦公室連續熬夜三天,爲的是將計畫案完稿。而老闆也給予極大的支持,犧牲假日休息的時間來到辦公室與我一起討論和解讀相關的資料。在計畫案結束之後,老闆們也對我的付出,給予肯定與支持。在後來的性學會議上,也順利地呈現給學界及實務界的同好,辛苦的代價總算獲得回報。

【克服演講恐懼】

由於老闆的鼓勵,我也開始了性教育的演講之路。猶記得第一次要到一個國中談兩性教育的主題,自己心情頗為緊張。平常講話辯才無礙的我,一想到自己要面對許多的學生及旁聽的老師,將近一個小時的演講似乎都覺得太長。但另一方面又覺得躍躍欲試,所以要好好掌握。因此事前寫好了逐字稿,演講前幾天,晚上夜闌人靜,自己一個人躲在家中的廁所內背稿,並面對廁所中的鏡子,隨時調整自己的臉上表情。

這樣的經驗也讓我了解,在台上的演講不是我想像中的容易。現在的我,站在台上已不像當初那樣緊張,而克服的方法是聖經裏的一段話。聖經記載年輕的繼承人約書亞在神人摩西過世之後,要帶領以色列的百姓進入應許之地----迦南。上帝怕年輕的約書亞會承擔不住如此重擔,於是勉勵約書亞。在約書亞記有著振奮人心的記載:「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1章9節)每當我演講或諮商時,可能心中還會有一絲地緊張或害怕,我就心中默念這段經文,默念完畢,我彷彿又再次充滿信心面對橫亙於前的挑戰。

【跨入兩性小團輔】

即使後來離開杏陵,跟杏陵之間依然保持友好的關係,甚至在性教育的領域裡亦有不同的開拓。我開始與一些學校合作,帶領兩性小團輔的課程,接觸的學生橫跨國、高中。這個時期的孩子,對於「性」有著極大的好奇,甚至是「性致勃勃」。

有一次的小團輔,成員多數是男性,甚至有的在外已有了婚前性行為。在休息時間,這些孩子們談起了性的話題,他們見我沒有打斷談話的主題,甚至是加入討論,他們感受到我對這話題的深入瞭解及接納的態度。因此,每次的小團輔除了正規所設計的課程之外,我會留下一些時間,解答他們心中的一些性困惑,這是他們在學校的正式課程中少有的體驗,而我得以近距離對他們的情感及性獲得貼身的觀察。

在另一個學校裏,小團輔的成員多數是女學生。因學校安排之故,此次的成員數比較多,其中有閃亮七姊妹及漂亮五朵花等兩個次團。他們為了看隔壁班某位英俊的男學生,每次上小團輔的時候都珊珊來遲,甚至進了團輔室之後,還是不停地講話,導致課程的進行頗受干擾。於是我運用諮商專業裏的概念,對他們說:「如果你們不是很想上課,你們可以很自由地離開團輔室,我也不會記你們曠課。」語帶誠懇地講完這句話,本以為學生們該是會魚貫地走出團輔室,結果出人意料之外地,全體留下,沒有人放棄上這堂團輔課。

【感恩與展望】

這些經驗豐富了我在性教育領域裡的學習,一部分要歸功於過去在杏陵時晏涵文教授對我的提攜,否則今日的我可能也無法跨入性教育的領域。另一部分則歸功於一起共事過的夥伴們,有時自己力有未逮,他們給予多方的協助讓我得以渡過難關。

展望未來,正如晏涵文教授在接受專訪時所說的:「要從生理、心理、社會、家庭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在一生中面對性的問題。」(註2)因此「性教育」不只是看單一層面上的議題,而是從生活中的許多層面來一起探索。因此我將更多地努力讓性教育開枝散葉,相信有一天會達到聖經上所說:「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舊約詩篇126:6)

【說明】

本文亦同時刊載於《杏陵天地》雜誌2004年三月號(第十三卷第二期),頁36~38。

【註】

註1:亞隆(Irvin Yalom)、易之新譯(2002):生命的禮物-給心理治療師的85則備忘錄。台北:心靈工坊出版社。(p.45)

註2:見「教育研究月刊」2003年五月號(高等教育出版社;pp.101~105)的專訪,晏涵文教授接受黃筱晶的特約採訪,標題定為「你不為,將有何人可為?」文中闡述了晏教授個人從事性教育的心路歷程。

上一篇:過年時的閱讀

下一篇:巴特農神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