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3 13:02:20 春秋玉閣

2010北京 紫禁城 故宮博物院

神武門是紫禁城的北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稱玄武門。清康熙年重修時,因避康熙帝玄燁名諱改稱神武門。

  門總高31m,平面矩形。基部為漢白玉石須彌座,城台辟門洞3券,上建城樓。樓建于漢白玉基座上,面闊5間,進深1間,四周圍廊,環以漢白玉石欄杆。樓前、后檐明間與左、右次間開門,菱花隔扇門。東西兩山設雙扇板門,通城牆及左、右馬道。四面門前各出踏跺。樓為重檐廡殿頂,下層單翹重昂五踩斗栱,上層單翹重昂七踩斗栱,梁枋間飾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上檐懸藍底鎏金銅字滿漢文「神武門」華帶匾。頂覆黃色琉璃瓦。樓內頂部為金蓮水草天花,地面鋪墁金磚。

  神武門舊設鐘、鼓,由鑾儀衛負責管理,欽天監指示更點,每日由博士1員輪值。每日黃昏后鳴鐘108響,鐘后敲鼓起更。其后每更打鐘擊鼓,啟明時複鳴鐘報曉。皇帝住宮內時則不鳴鐘。

  神武門作為皇宮的后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重要門禁,明清兩代皇后、妃、嬪行親蠶禮即由此門出入。清代每三年一次選秀女,備選者經由此偏門入宮候選。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宮,即日出宮之時亦由此門離去。

 


 

北京  紫禁城 護城河

環繞紫禁城外圍的護城河,建成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河寬52m,條石壘砌駁岸,堅固陡直,亦稱筒子河。河水自西北流入,向東南流出至御河。清代河中栽蓮藕,歲收供宮中使用,余者賣出,得銀存奉宸苑備用。
  護城河至今已有580年的歷史。1999年,對護城河進行治理工程,駁岸修整一新,河底全部鋪砌方磚,河道更加堅固

圖中最遠處 (黃色 ---角樓)

紫禁城垣四隅之上的角樓,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代重修。

  角樓是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與城垣、城門樓及護城河同屬于皇宮的防衛設施。

  角樓座落在須彌座之上,周邊繞以石欄。中為方亭式,面闊進深各三間,每面8.73m,四面明間各加抱廈一間,靠近城垣外側兩面地勢局促,故抱廈進深僅為1.60m,而城垣內側的兩面地勢較開闊,抱廈進深加大為3.98m,平面成為中點交叉的十字形,蘊含著曲尺樓的意匠,使得角樓與城垣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建築形体,取得了有機的聯係。

  角樓由墩臺下地面至角樓寶頂高27.50m,由多個歇山式組成複合式屋頂,覆黃琉璃瓦。上層檐為縱橫相交四面顯山的歇山頂,正脊交叉處置銅鎏金寶頂。檐下施單翹重昂七踩斗栱。二層檐四面各加一歇山式抱廈,四角各出一條垂脊,多角搭接相互勾連,檐下單翹單昂五踩斗栱。下層檐四面采用半坡腰檐,四角出垂脊,用圍脊連貫,檐下重昂五踩斗栱。下層檐和二層檐實際上四面各是一座重檐歇山頂加垂脊集合在一起的屋頂形式。角樓梁枋飾以龍錦方心墨線大點金旋紋彩畫,三交六 菱花隔扇門和檻窗極為精致。

  角樓采用減柱造做法,室內減去四根立柱擴大了利用空間面積。在房屋構架上采用扒梁式做法,檐下梁頭不外露,使外觀上更加突出裝飾效果。

  紫禁城的四座角樓,繼承了我國古代木構建築靈活多變的傳統作。 



2010北京  紫禁城 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