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教學篇 中高級 沁(2)} 春秋 戰國 兩漢 1500~2500年 出土和闐玉器 沁色特徵 之 (鐵銹沁)( 銅沁
鐵沁也是容易發生在玉器的邊緣地帶;如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玉璧(圖40)、安徽長豐縣出土的戰國玉璧(圖41)、太原晉卿趙氏墓出土春秋玉璧(圖42);這也是玉石接近玉璞的部分,因此,在結構較疏鬆的材質處,鐵沁也是比較容易發生。
圖40
圖41
圖42
玉器色變成綠色的成因,與變褐色一樣,近年考古資料的大量增加,也已經不是秘密;例如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角杯(圖43),在墓葬中,與銅質弩機、銅質劍簇等銅器放在一起(圖44),銅綠不僅附著在玉角杯的表面上,也沁入了玉質內部,使玉角杯局部玉質變為綠色,所以,這種現象俗稱「銅沁」。
圖43
玉器常與銅器鑲嵌在一起,銅綠也會沁入玉質中,而產生綠色色變。例如河南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援銅內戈(圖45),援與內交接處的玉質轉變成綠色,即是銅沁。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玉杯(圖46)與河北滿城陵山一號墓出土的鑲玉銅枕(圖47),銅與玉交接處的玉質皆呈現綠色,皆為銅沁。
以上的說明,探討了出土古玉色變的現象與成因,但是,墓葬環境的變異太大,並非僅只以上所列的狀況而已,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璧(圖48)就因被絲織品綁附而影響了色變,四川金沙文化出土玉器特殊的呈色現象(如圖49的玉錛形器),目前尚難有科學性的解答。
而且,還有許多可能的成因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比如說:地殼數十億年的碳酸鈣現象,對白化也應有明顯影響的;以及土壤內含鐵量高,也應是鐵沁的來源;以及,玉質中原有的礦物質會不會產生氧化而形成了色變呢?
追求科學化、有根據的答案當然是努力的方向,這種種複雜的成因,尚待更多相關領域的專家來進一步研究了。
參考文獻
專書
中國玉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玉器全集》,臺北,錦繡出版社,1996.
古方主編,《中國出土古玉全集》,上海,科學出版社,2005.10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玉器》,臺北,錦繡出版社,1994
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
文物出版社、光復書局,《中國考古文物之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趙朝洪,《中國古玉研究文獻指南》,科學出版社,2004
吳棠海,《認識古玉》,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994
趙永魁,《中國玉石雕刻工藝技術》,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2
趙美,《滇國玉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頁12。
許曉東著,《遼代玉器研究》,紫禁城出版社,2003
楊伯達主編,《中國玉器全集(上中下)》,河北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黃宣佩主編,《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浙江省文物局編,《良渚古玉》,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
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南陽古玉擷英》,文物出版社,2005
楊伯達主編,《玉緣-德安堂藏玉》,文物出版社,2004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淩家灘玉器》,文物出版社,2000
張明華著,《中國古玉發現與研究100年》,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上海博物館編,《中國隋唐至清代玉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上海博物館,2002
張正明.邵學海主編,《長江流域古代美術-玉石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傳熹年著,《古玉綴英》,香港中華書局,1995
天津市藝博館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玉》,兩木、文物出版社,1993
震旦美術館,《古玉選粹1-震旦藝術博物館》,震旦文教基金會,2003
林 巳奈夫 著&楊美莉譯,《中國古玉研究》,藝術圖書,1997
薑濤.王龍正.喬斌著,《三門峽虢國女貴族墓出土玉器精粹》,眾志出版社,2002
安徽省文物局,《安徽省出土玉器精粹》,眾志美術出版社,2004
鄧淑蘋著,《群玉別藏》,故宮博物院,1995
鄧淑蘋 著,《群玉別藏續集》,故宮博物院,1999
呂丹烈,《南越王墓與南越王國》,廣州,廣州文化出版社,1990。
那志良,《謙謙君子-玉器的欣賞與鑒定》,臺北,書泉出版社,1992。
張廣文,《玉器史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
俞美霞,《戰國玉器研究》,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
楊伯達,〈中國古代玉器面面觀〉,《古玉考》,徐氏藝術基金會,1992年。
吳棠海編,《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玉器篇四》,1995年10月。
劉良佑,《古玉精萃》,尚美出版社,1992
論文
楊伯達,《傳世古玉辨偽與鑒考》,紫禁城出版社,2002
楊伯達主編,《出土玉器鑒定與研究(P)》,紫禁城出版社,2001
楊伯達主編,《中國玉文化玉學論叢續編》,紫禁城出版社,2004
楊建芳著,《中國古玉研究論文集》,眾志美術出版社,2001
鄭建,《江蘇吳縣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古玉研究》,考古學集刊.3,1983年
聞廣,《中國古玉研究的新進展》《中國寶玉石》第4期,1991年
吳棠海,《揭開古人論玉的神秘感》《中華文物學會》1991年刊
楊建芳,<南越王墓玉器之研究>,《故宮文物》,臺北,第12卷第9期,1994。
聞廣,<中國古玉地質考古學研究>,《考古》,第11期,1991。
聞廣,《古玉的受沁》,《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總134期
楊伯達,《傳世古玉辨偽綜論》,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1997年,第4期。
錢憲和,《古玉之礦物學研究》,《東亞玉器二》香港: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1998年
吳棠海,《古玉的製作工藝與鑒賞》,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0年5月。
殷志強,〈中國古代四種特殊的琢玉技法〉,《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論文集,2001
蔡慶良:〈試論製作工藝在玉器研究中的應用〉,《古代文明》第二卷,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2003年
吳棠海,《中國文物學會1991年刊》,中華文物學會,1991
鄧淑蘋,〈百年來古玉的回顧與展望〉,《考古與歷史文化》,正中書局,1989
尤仁德,《玉趣-中國古玉謎題破釋》,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南越王墓玉器》,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求知雅集、兩木出版社,1991。
錢憲和、譚立平主編,《中國古玉鑒》,臺北,地球出版社,1998。
錢憲和客座主編,《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論文集Ⅰ》,第32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質科學系,2001。
六.中文論文:
隆堯縣文物保管所,<河北隆堯縣出土刻花貼金玉片>,《文物》,第4期,1992。
楊建芳,<南越王墓玉器之研究>,《故宮文物》,臺北,第12卷第9期,1994。
楊建芳,<戰國兩漢的越式璧>,《故宮文物》,臺北,第9卷第7期,1991。
獅子山楚王陵考古發掘隊,<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發掘簡報>,《文物》,第8期,1998。
聞廣,<中國古玉地質考古學研究>,《考古》,第11期,1991。
盧兆蔭,<南越王墓玉器與滿城漢墓玉器比較研究>,《考古與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