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5 19:07:38絕版。
積極思考的意義2(想的好呀)
1. 消極的人是與生俱來的。
錯:大部分的負面思想都是學習而來。不久前,有一位很想參加積極思考研討營的女士,對於人能否被「教」成正面積極,有滿心疑問。她舉例:「我丈夫是天生的積極思考者,過去如此,未來也不會變。我則是個悲觀的人,一直都如此,以後也是一樣。因此,」她接著說,「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假如你天生不是那種人,也莫可奈何。」在她的眼中,積極思考是一種遺傳特質,就像生來下時眼睛是褐色的,無法改變。
事實上,多數人都是天生的積極思考者。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資料佐證這個論點,而且,只需簡單的觀察即可澄清所有的疑惑。你曾見過一個消極的嬰孩嗎?有小孩的父母親都會知道答案:沒有。
有一天早晨五點鐘,我被襁褓中的兒子叫醒。我聽見一些輕細的吵雜聲和「不知所云」的呢喃聲,就到他房間去看看他在搞什麼。我想或許可以對他講講好話,說服他再多睡幾個鐘頭。但我發現這個小傢伙竟施展出你所能想見最燦爛的笑容,迎接我這位「日出東方,心情不爽」的人。假如當時他懂得說話,我猜他會說一些像是:「早安,爹地,這真是太棒的一天呀!你能把我抱出嬰兒床嗎?這樣我們可以一起玩,哈,爹地,好不好?」遺憾的是,這種自然、正面的天性,在多數人身上都無法長久保持。
由於幼年時受到許多強烈的影響,我們遠離了自己天性中積極的一面,逐漸變成一個愈來愈不符本性、負面消極的人。消極的個性絕對是後天學來的。小孩子通常聽見不下十次的「不可以」,才會聽見一次「好的」。大部分的時候,大人說 「不」是為了避免孩子受到傷害,但也常常為了省事而說「不」。嚇阻小孩子去嘗試新鮮事物,就不需勞心費神,因為鼓勵小孩等於大人要花時間陪他們。
2. 絕大部分的情況,都是無法控制的環境因素,使人無法發揮潛力。
錯:前一章提過,阻礙人發揮潛力的障礙,絕大多數是可以控制的。這些障礙可以劃分成內在和外在二大類。內在障礙包括畏懼、缺乏自信、自卑感等。我們能直接控制它們,只不過需要時間、持續性與耐心,這也表示人不必也不應該依賴別人來克服障礙。
那外在障礙呢?大多數人相信那是無法掌控的:「高層一直在改變計劃」「我的預算被砍了一刀」「我們逃不掉被合併的命運」「公司正在縮編」。沒錯,別人做決定之前常常沒有問我們的意見,許多人也都收拾過別人造成的殘局。外在事件或許無法直接控制,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對這些事情的觀點。
一家大型科技公司的經理最近告訴我,他的單位來了一位與眾不同的總經理,這個人行事風格極端嚴刻、脾氣不好又沒耐性。直接向他報告的人彼此大吐苦水,來來回回送了無數的電子郵件,只為了消氣洩憤。這位經理一天平均接到三十五封抱怨的電子郵件。當然,每個人都感覺被迫要去消化這些郵件,自己卻又加油添醋的回應。這對生產力造成巨大的衝擊。
在挫折和絕望之餘,這位經理問我有何建議。經過探究,我很快明暸,這位經理的挫折感,大部分來自於他一心一意想改變上司,卻又了解上司本性難移而絕望。我們討論他與總經理打交道的幾種方式,最後的結論是,他若先改變自己的想法,或許可以打開僵局。換句話說,不是去改變對方,而是修正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這位經理決定改變與總經理的相處方式;他盡力在向對方做報告時面面俱到,並且讓數據來佐證。
出乎這位經理的意料,他的上司開始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對待他,似乎更有耐心,也願意嘗試新的想法。其他成員也注意到總經理的改變。過不了多久,那些破壞生產力的電子郵件全都不見蹤影。事情之所以改觀,是因為這位經理先改變自己的反應,因此間接地改變總經理。這個例子證明,每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都是可以間接和直接控制的。
3. 自信心可以假裝。
對:這一點總是引發爭論。大家的反應多半不太相信:「自信怎麼能裝得來呢?」「如果是裝出來的,那就不叫自信心了嘛!」這些反駁不是沒道理,但自信心確實可以假裝,至少能假裝一陣子。剛加入嘉蘭中心沒多久,我就被要求向一大群優秀的經理人員進行簡報。我當時緊張得要命,根本沒有自信。我對自己說一些打擊士氣的話:「他們幹嘛要聽我說?」「他們比我經驗豐富。」「我能說什麼是他們沒聽過的?」後來我決定向一位同事討救兵。他在這一行有多年經驗,是個演講老手。
他說:「即使這麼多年下來,我們在上台前或站上台時都是緊張兮兮的。祕訣是不要讓恐懼擾亂了你。」換句話說,人都有缺乏自信的時侯。雖然我們可能無法消除這些感覺(緊張兮兮),卻可以先擺在一邊。有人曾這麼說:「先假裝成功,直到你真的成功。」不過我還是要再強調,你無法永遠裝模作樣——也不該這麼做。但是,這種被稱為「假裝是」的手法,有行為心理學的根據,我會在第六章更深入討論。
4. 說某個人是積極思考者,也就是在說他(她)是個過度樂觀的人(Pollyanna)。
錯:我要為Pollyanna說句公道話,她實在蒙受了不白之冤。Pollyanna這個字彙源自波特(Eleanor H. Porter)一九一三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寶琳娜》(Pollyanna)〔譯注︰亦改編成電影《赤子情深》,由Pavid Swift導演〕。這本書的主角Pollyanna其實是一位積極思考者。她十一歲時成為孤兒,被迫與壞心腸的姑姑波麗同住。Pollyanna的父親是一位牧師,她由父親的身教言教中,學會在任何情況下都去發現事情的光明面。雖然生活充滿苦難,但她努力以平和的態度,及積極、懷抱希望的觀點來看待人生。也因為這樣,她在一些最消極負面的人身上造成了改變——特別是她的姑姑。
所以,我必須說,小說中原創的Pollyanna就是個積極思考者,卻由於人們偏頗的理解,她被視為是一個傻大姊、未諳現實的小孩。其實,積極思考者最特出的特質,是他們能善用挑戰,實事求是,面對問題不拐彎抹角。本章末段對積極思考還會有更詳細的闡述。
5. 信念塑造行為,行為再回頭改變我們的感覺。
錯:乍聽之下,這個說法很合乎邏輯。但事實上它稍稍將順序搞混了。正確的順序是:
影響思想的信念塑造我們的感覺,感覺再進一步形塑行為。感覺和行為常常被混淆,就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迷思一樣。以後我會更深入探討這個概念。
6. 有時必須對事實置之不理,才能成為積極思考者。
對(但需要加以澄清):這個話題經常引起激辯。「你的意思是什麼?要去忽略事實?」
一位參加積極思考研討營的財務分析師,氣憤地大吼:「假如我對事實視若無睹,那我會連吭聲的時間都沒有就被炒魷魚了!」「假如做個積極思考者意思是不用注重事實,那我一點興趣也沒有。」另一人這麼說。引發如此強烈反應的是「置之不理」(ignore)這幾個字。其實它並非是指人要昧於事實,或不承認事實。它只是表示,在我們因某些特定的事實,而放棄某個想法或行動之前,可以先擱置或暫時不去管它,讓心胸敞開去接受其他新的事實。
星巴克(Starbucks)的主席和執行長舒茲(Howard Schultz)在他的《STARBUCKS咖啡王國傳奇》(Pour Your Heart into It)這本書中說到,當年他要發展咖啡事業時,碰上許多反對的人,他們的理由都有事實考量。他寫道:「我們未能掌握優良的咖啡豆供應,沒有烘焙咖啡的專利……關於咖啡無法成為一個成長性事業的論點,我全聽遍了。它是世界上僅次於石油的貿易商品,咖啡的消費量在美國卻自六○年代中就開始下滑。」也有好多人告訴他,大家不會願意花高價買頂級的咖啡。最後他證明這些人錯了。星巴克在全美國開了數千家分店,每年更有數百家新店開張。
舒茲不管現實狀況,也不管從那些事實所得到的結論如何,依然採取行動。關鍵在於認清事實、承認事實之後,運用創意突破事實往前進。太多人不僅無法善用事實,反倒讓它變成阻力,最終成為不採取行動的藉口。
很多好的構思總無法實現,就肇因於這種症侯群。數年前一家大製造公司的營運長,感嘆旗下一家工廠表現不佳。整體來說,這家工廠都能達到目標,但是:「他們太保守,不想突破。他們每年都達成目標,卻害怕大幅超越前一年的表現;對研發也同樣保守,每年僅有少數新品問世。」
經過深入調查,發現該管理部門竟然把去年的表現當做來年計劃的依據。這個方式沒有錯,它能為計劃提供一個基準。問題是,管理部門讓「事實」箝制了他們的思考。
根據營運長的說法,他們集體相信每年的成長不可能超越一五%,並且一個年度只能發表二至三種新產品,因為他們不曾超越這個數目。人的確需要認清事實,但也需要尋找新的或過去沒被注意到的事實。
另外一個例子是班尼斯特(Roger Bannister)的故事,他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的人。一九五四年以前沒有人能完成這個壯舉。當時的專家(生理學家、醫生和其他人)宣稱,人類跑完一英里不可能少於四分鐘。他們拿出各種事實「證明」人類的身體構造,顯然不可能跑出那種成績。不過班尼斯特並不相信。一九五四年他成為突破四分鐘關
卡的第一人。
後來發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接下來的十八個月中,超過二十四個人打破了四分鐘的紀錄。不可思議吧!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他們用了新的類固醇或維他命或跑鞋嗎?還是他們訓練得更嚴格了?不,真正的原因是他們開始相信那是可能的,因為班尼斯特展現了一個新的「事實」。記住,班尼斯特創造新紀錄之前,對原本的「事實」知之甚明,但他還是毅然決然先把事實擺在一旁。
7. 我們無法改變大部分的事情,只能控制自己對它的反應。
對:我們太常一味地想改變自己無法控制的事,那真是耗時費力。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絕大部分都非自己所能掌握,誰也不喜歡這樣。我們常喜歡駕馭一切,但人能完全控制的,其實是自己對情勢的回應。
8. 自我期許通常無法預言未來的成就。
錯:事實上,正巧相反。自我期許恰巧就是預言一個人未來的成或敗。當你期待成功,你的內在會產生根本的變化,進而產生充滿希望與自信的態度。這種正面意向會傳遞到人的肢體語言、書寫和言辭表達上,轉而正面地影響你周遭的人。
你曾碰過無法拒絕的推銷員嗎?數年前,我當貨品收發處經理時,櫃台小姐瑪莉雅打電話給我:「有位先生想找你。他沒有和你約時間,但你能否騰出一分鐘跟他談談?」我不太願意但她依然堅持,所以我見了這個人一面(我仍記得他的名字叫詹士),而且還簽下生意。稍後她告訴我,這個人給她非常好的印象,令她無從拒絕。
數個月後我問詹士,「那天你沒先約定就跑來找我,你是如何說服我們的接待員?」他告訴我,他一向用滿懷希望和期待的心情來應對進退。就是這種態度驅動了他積極的行為,進而讓瑪莉雅留下良好印象,給予他正面的回應。
9. 事實比態度更重要。
錯:對事實的看法比事實本身更重要。基本上,如果你認為你可以克服某項障礙,你成功的機會也很大。
10. 如果你不做選擇,別人就會幫你做決定。
對:人生充滿抉擇。當我們無法為自己下決定時,必然會淪為被他人所左右。積極思考移除了造成優柔寡斷的因素,如恐懼、憂慮、迷惑和其他負面情緒,可以讓人當機立斷。
* * *
現今對積極思考的概念,都是源自皮爾博士的理論。當我加入「皮爾基督徒生活中心」(Peale Center for Christian Living),根據他的暢銷書《人生的光明面》來推展企業研討營時,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遍他私人圖書館中的書,來了解哪些事物形塑他積極思考的思想和觀點,再以此為基礎開發出一套計劃。
他涉獵書籍的數量和種類之多,令我拜倒。我愈深入研究,愈能明白積極思考背後的真理和力量有多強。從我讀過的數本傳記,再加上與他家人的討論,我發現在他一生中有幾項
影響雕琢出積極思考的理念:
●他受的教誨;他的父親是衛理公會牧師,他的母親信仰虔誠。在他孩童時代所受的重大影響中,他們成為積極思考的好典範。
●他的信仰生活;身為衛理公會的教友,他贊同清教徒的倫理道德,其中一部分就是叫人要「自力更生」,勤勉做工,生活簡潔。
●他的個性;小時侯他矮小削瘦,非常自卑。他拼命地想要長大、長壯和更有自信,但總是失望氣餒。經過一番掙扎,他才由種種經驗中發現了希望。
當他還是個小學生時,有次老師在黑板寫了「不能」——接著,為了告訴他們要把否定的「不能」變成肯定的「能」有多容易,老師拿起板擦將「不」字擦掉。這個隱喻令他一生永誌不忘。
●他生活的年代;皮爾博士經歷了二十世紀最黯淡的時期:一九三○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和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在戰火之下,人們喪魂落魄、灰心失志又飽受摧殘,同時還要承受親人永隔的悲慟。他身歷其境並且看見積極思考能扭轉令人沮喪的頹勢。
●他熱中心理學;他獨鍾哈佛教授、人稱「現代心理學之父」的詹姆士〔William James,譯注:著有《宗教經驗之種種》(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一書〕的著作。
●他仰慕偉大的詩人和哲學家;其中包括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川恩( Ralph Waldo Trine)、奧勒留(Marcus Aurelius,譯注:羅馬皇帝,斯多葛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等。
他的積極思考概念乃是融合了以上這些影響的產物,不過最主要的基礎還是靈性與心理學。對皮爾博士來說,「積極思考」與信仰是同義字。他相信,只要信仰上帝,凡事都有可能。
他相信,人對上帝的信心能讓一個人產生信念,進而獲得自信。心理學在此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為我們主要是透過內心來體驗上帝並且與上帝溝通。
對積極思考的闡述
既然已經了解積極思考的背景與歷史,讓我再次闡述積極思考的定義。積極思考是:
● 我們的天賦本能,可以用積極的思想來獲得想要的結果。
● 縱使事實不看好,依然對可能性懷著信心。
● 十項特質的複合體。
● 能做出具有創造力的選擇。
● 直接面對問題。
記住,
● 正面和負面的思想都含有事實。
● 負面思考大部分經由學習而來。
● 我們可以拋棄負面思考,重新找回積極思考。
我們對積極思考已有基本的認識,現在讓我們深入研究,如何跨出重要的第一步,將積極思考應用於工作當中。
錯:大部分的負面思想都是學習而來。不久前,有一位很想參加積極思考研討營的女士,對於人能否被「教」成正面積極,有滿心疑問。她舉例:「我丈夫是天生的積極思考者,過去如此,未來也不會變。我則是個悲觀的人,一直都如此,以後也是一樣。因此,」她接著說,「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假如你天生不是那種人,也莫可奈何。」在她的眼中,積極思考是一種遺傳特質,就像生來下時眼睛是褐色的,無法改變。
事實上,多數人都是天生的積極思考者。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資料佐證這個論點,而且,只需簡單的觀察即可澄清所有的疑惑。你曾見過一個消極的嬰孩嗎?有小孩的父母親都會知道答案:沒有。
有一天早晨五點鐘,我被襁褓中的兒子叫醒。我聽見一些輕細的吵雜聲和「不知所云」的呢喃聲,就到他房間去看看他在搞什麼。我想或許可以對他講講好話,說服他再多睡幾個鐘頭。但我發現這個小傢伙竟施展出你所能想見最燦爛的笑容,迎接我這位「日出東方,心情不爽」的人。假如當時他懂得說話,我猜他會說一些像是:「早安,爹地,這真是太棒的一天呀!你能把我抱出嬰兒床嗎?這樣我們可以一起玩,哈,爹地,好不好?」遺憾的是,這種自然、正面的天性,在多數人身上都無法長久保持。
由於幼年時受到許多強烈的影響,我們遠離了自己天性中積極的一面,逐漸變成一個愈來愈不符本性、負面消極的人。消極的個性絕對是後天學來的。小孩子通常聽見不下十次的「不可以」,才會聽見一次「好的」。大部分的時候,大人說 「不」是為了避免孩子受到傷害,但也常常為了省事而說「不」。嚇阻小孩子去嘗試新鮮事物,就不需勞心費神,因為鼓勵小孩等於大人要花時間陪他們。
2. 絕大部分的情況,都是無法控制的環境因素,使人無法發揮潛力。
錯:前一章提過,阻礙人發揮潛力的障礙,絕大多數是可以控制的。這些障礙可以劃分成內在和外在二大類。內在障礙包括畏懼、缺乏自信、自卑感等。我們能直接控制它們,只不過需要時間、持續性與耐心,這也表示人不必也不應該依賴別人來克服障礙。
那外在障礙呢?大多數人相信那是無法掌控的:「高層一直在改變計劃」「我的預算被砍了一刀」「我們逃不掉被合併的命運」「公司正在縮編」。沒錯,別人做決定之前常常沒有問我們的意見,許多人也都收拾過別人造成的殘局。外在事件或許無法直接控制,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對這些事情的觀點。
一家大型科技公司的經理最近告訴我,他的單位來了一位與眾不同的總經理,這個人行事風格極端嚴刻、脾氣不好又沒耐性。直接向他報告的人彼此大吐苦水,來來回回送了無數的電子郵件,只為了消氣洩憤。這位經理一天平均接到三十五封抱怨的電子郵件。當然,每個人都感覺被迫要去消化這些郵件,自己卻又加油添醋的回應。這對生產力造成巨大的衝擊。
在挫折和絕望之餘,這位經理問我有何建議。經過探究,我很快明暸,這位經理的挫折感,大部分來自於他一心一意想改變上司,卻又了解上司本性難移而絕望。我們討論他與總經理打交道的幾種方式,最後的結論是,他若先改變自己的想法,或許可以打開僵局。換句話說,不是去改變對方,而是修正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這位經理決定改變與總經理的相處方式;他盡力在向對方做報告時面面俱到,並且讓數據來佐證。
出乎這位經理的意料,他的上司開始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對待他,似乎更有耐心,也願意嘗試新的想法。其他成員也注意到總經理的改變。過不了多久,那些破壞生產力的電子郵件全都不見蹤影。事情之所以改觀,是因為這位經理先改變自己的反應,因此間接地改變總經理。這個例子證明,每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都是可以間接和直接控制的。
3. 自信心可以假裝。
對:這一點總是引發爭論。大家的反應多半不太相信:「自信怎麼能裝得來呢?」「如果是裝出來的,那就不叫自信心了嘛!」這些反駁不是沒道理,但自信心確實可以假裝,至少能假裝一陣子。剛加入嘉蘭中心沒多久,我就被要求向一大群優秀的經理人員進行簡報。我當時緊張得要命,根本沒有自信。我對自己說一些打擊士氣的話:「他們幹嘛要聽我說?」「他們比我經驗豐富。」「我能說什麼是他們沒聽過的?」後來我決定向一位同事討救兵。他在這一行有多年經驗,是個演講老手。
他說:「即使這麼多年下來,我們在上台前或站上台時都是緊張兮兮的。祕訣是不要讓恐懼擾亂了你。」換句話說,人都有缺乏自信的時侯。雖然我們可能無法消除這些感覺(緊張兮兮),卻可以先擺在一邊。有人曾這麼說:「先假裝成功,直到你真的成功。」不過我還是要再強調,你無法永遠裝模作樣——也不該這麼做。但是,這種被稱為「假裝是」的手法,有行為心理學的根據,我會在第六章更深入討論。
4. 說某個人是積極思考者,也就是在說他(她)是個過度樂觀的人(Pollyanna)。
錯:我要為Pollyanna說句公道話,她實在蒙受了不白之冤。Pollyanna這個字彙源自波特(Eleanor H. Porter)一九一三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寶琳娜》(Pollyanna)〔譯注︰亦改編成電影《赤子情深》,由Pavid Swift導演〕。這本書的主角Pollyanna其實是一位積極思考者。她十一歲時成為孤兒,被迫與壞心腸的姑姑波麗同住。Pollyanna的父親是一位牧師,她由父親的身教言教中,學會在任何情況下都去發現事情的光明面。雖然生活充滿苦難,但她努力以平和的態度,及積極、懷抱希望的觀點來看待人生。也因為這樣,她在一些最消極負面的人身上造成了改變——特別是她的姑姑。
所以,我必須說,小說中原創的Pollyanna就是個積極思考者,卻由於人們偏頗的理解,她被視為是一個傻大姊、未諳現實的小孩。其實,積極思考者最特出的特質,是他們能善用挑戰,實事求是,面對問題不拐彎抹角。本章末段對積極思考還會有更詳細的闡述。
5. 信念塑造行為,行為再回頭改變我們的感覺。
錯:乍聽之下,這個說法很合乎邏輯。但事實上它稍稍將順序搞混了。正確的順序是:
影響思想的信念塑造我們的感覺,感覺再進一步形塑行為。感覺和行為常常被混淆,就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迷思一樣。以後我會更深入探討這個概念。
6. 有時必須對事實置之不理,才能成為積極思考者。
對(但需要加以澄清):這個話題經常引起激辯。「你的意思是什麼?要去忽略事實?」
一位參加積極思考研討營的財務分析師,氣憤地大吼:「假如我對事實視若無睹,那我會連吭聲的時間都沒有就被炒魷魚了!」「假如做個積極思考者意思是不用注重事實,那我一點興趣也沒有。」另一人這麼說。引發如此強烈反應的是「置之不理」(ignore)這幾個字。其實它並非是指人要昧於事實,或不承認事實。它只是表示,在我們因某些特定的事實,而放棄某個想法或行動之前,可以先擱置或暫時不去管它,讓心胸敞開去接受其他新的事實。
星巴克(Starbucks)的主席和執行長舒茲(Howard Schultz)在他的《STARBUCKS咖啡王國傳奇》(Pour Your Heart into It)這本書中說到,當年他要發展咖啡事業時,碰上許多反對的人,他們的理由都有事實考量。他寫道:「我們未能掌握優良的咖啡豆供應,沒有烘焙咖啡的專利……關於咖啡無法成為一個成長性事業的論點,我全聽遍了。它是世界上僅次於石油的貿易商品,咖啡的消費量在美國卻自六○年代中就開始下滑。」也有好多人告訴他,大家不會願意花高價買頂級的咖啡。最後他證明這些人錯了。星巴克在全美國開了數千家分店,每年更有數百家新店開張。
舒茲不管現實狀況,也不管從那些事實所得到的結論如何,依然採取行動。關鍵在於認清事實、承認事實之後,運用創意突破事實往前進。太多人不僅無法善用事實,反倒讓它變成阻力,最終成為不採取行動的藉口。
很多好的構思總無法實現,就肇因於這種症侯群。數年前一家大製造公司的營運長,感嘆旗下一家工廠表現不佳。整體來說,這家工廠都能達到目標,但是:「他們太保守,不想突破。他們每年都達成目標,卻害怕大幅超越前一年的表現;對研發也同樣保守,每年僅有少數新品問世。」
經過深入調查,發現該管理部門竟然把去年的表現當做來年計劃的依據。這個方式沒有錯,它能為計劃提供一個基準。問題是,管理部門讓「事實」箝制了他們的思考。
根據營運長的說法,他們集體相信每年的成長不可能超越一五%,並且一個年度只能發表二至三種新產品,因為他們不曾超越這個數目。人的確需要認清事實,但也需要尋找新的或過去沒被注意到的事實。
另外一個例子是班尼斯特(Roger Bannister)的故事,他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的人。一九五四年以前沒有人能完成這個壯舉。當時的專家(生理學家、醫生和其他人)宣稱,人類跑完一英里不可能少於四分鐘。他們拿出各種事實「證明」人類的身體構造,顯然不可能跑出那種成績。不過班尼斯特並不相信。一九五四年他成為突破四分鐘關
卡的第一人。
後來發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接下來的十八個月中,超過二十四個人打破了四分鐘的紀錄。不可思議吧!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他們用了新的類固醇或維他命或跑鞋嗎?還是他們訓練得更嚴格了?不,真正的原因是他們開始相信那是可能的,因為班尼斯特展現了一個新的「事實」。記住,班尼斯特創造新紀錄之前,對原本的「事實」知之甚明,但他還是毅然決然先把事實擺在一旁。
7. 我們無法改變大部分的事情,只能控制自己對它的反應。
對:我們太常一味地想改變自己無法控制的事,那真是耗時費力。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絕大部分都非自己所能掌握,誰也不喜歡這樣。我們常喜歡駕馭一切,但人能完全控制的,其實是自己對情勢的回應。
8. 自我期許通常無法預言未來的成就。
錯:事實上,正巧相反。自我期許恰巧就是預言一個人未來的成或敗。當你期待成功,你的內在會產生根本的變化,進而產生充滿希望與自信的態度。這種正面意向會傳遞到人的肢體語言、書寫和言辭表達上,轉而正面地影響你周遭的人。
你曾碰過無法拒絕的推銷員嗎?數年前,我當貨品收發處經理時,櫃台小姐瑪莉雅打電話給我:「有位先生想找你。他沒有和你約時間,但你能否騰出一分鐘跟他談談?」我不太願意但她依然堅持,所以我見了這個人一面(我仍記得他的名字叫詹士),而且還簽下生意。稍後她告訴我,這個人給她非常好的印象,令她無從拒絕。
數個月後我問詹士,「那天你沒先約定就跑來找我,你是如何說服我們的接待員?」他告訴我,他一向用滿懷希望和期待的心情來應對進退。就是這種態度驅動了他積極的行為,進而讓瑪莉雅留下良好印象,給予他正面的回應。
9. 事實比態度更重要。
錯:對事實的看法比事實本身更重要。基本上,如果你認為你可以克服某項障礙,你成功的機會也很大。
10. 如果你不做選擇,別人就會幫你做決定。
對:人生充滿抉擇。當我們無法為自己下決定時,必然會淪為被他人所左右。積極思考移除了造成優柔寡斷的因素,如恐懼、憂慮、迷惑和其他負面情緒,可以讓人當機立斷。
* * *
現今對積極思考的概念,都是源自皮爾博士的理論。當我加入「皮爾基督徒生活中心」(Peale Center for Christian Living),根據他的暢銷書《人生的光明面》來推展企業研討營時,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遍他私人圖書館中的書,來了解哪些事物形塑他積極思考的思想和觀點,再以此為基礎開發出一套計劃。
他涉獵書籍的數量和種類之多,令我拜倒。我愈深入研究,愈能明白積極思考背後的真理和力量有多強。從我讀過的數本傳記,再加上與他家人的討論,我發現在他一生中有幾項
影響雕琢出積極思考的理念:
●他受的教誨;他的父親是衛理公會牧師,他的母親信仰虔誠。在他孩童時代所受的重大影響中,他們成為積極思考的好典範。
●他的信仰生活;身為衛理公會的教友,他贊同清教徒的倫理道德,其中一部分就是叫人要「自力更生」,勤勉做工,生活簡潔。
●他的個性;小時侯他矮小削瘦,非常自卑。他拼命地想要長大、長壯和更有自信,但總是失望氣餒。經過一番掙扎,他才由種種經驗中發現了希望。
當他還是個小學生時,有次老師在黑板寫了「不能」——接著,為了告訴他們要把否定的「不能」變成肯定的「能」有多容易,老師拿起板擦將「不」字擦掉。這個隱喻令他一生永誌不忘。
●他生活的年代;皮爾博士經歷了二十世紀最黯淡的時期:一九三○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和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在戰火之下,人們喪魂落魄、灰心失志又飽受摧殘,同時還要承受親人永隔的悲慟。他身歷其境並且看見積極思考能扭轉令人沮喪的頹勢。
●他熱中心理學;他獨鍾哈佛教授、人稱「現代心理學之父」的詹姆士〔William James,譯注:著有《宗教經驗之種種》(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一書〕的著作。
●他仰慕偉大的詩人和哲學家;其中包括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川恩( Ralph Waldo Trine)、奧勒留(Marcus Aurelius,譯注:羅馬皇帝,斯多葛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等。
他的積極思考概念乃是融合了以上這些影響的產物,不過最主要的基礎還是靈性與心理學。對皮爾博士來說,「積極思考」與信仰是同義字。他相信,只要信仰上帝,凡事都有可能。
他相信,人對上帝的信心能讓一個人產生信念,進而獲得自信。心理學在此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為我們主要是透過內心來體驗上帝並且與上帝溝通。
對積極思考的闡述
既然已經了解積極思考的背景與歷史,讓我再次闡述積極思考的定義。積極思考是:
● 我們的天賦本能,可以用積極的思想來獲得想要的結果。
● 縱使事實不看好,依然對可能性懷著信心。
● 十項特質的複合體。
● 能做出具有創造力的選擇。
● 直接面對問題。
記住,
● 正面和負面的思想都含有事實。
● 負面思考大部分經由學習而來。
● 我們可以拋棄負面思考,重新找回積極思考。
我們對積極思考已有基本的認識,現在讓我們深入研究,如何跨出重要的第一步,將積極思考應用於工作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