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15 11:17:13燕子

我看吳乙蜂的「生命」

11月13日晚上七點,羅東高中演藝廳,宜蘭導演吳乙峰的紀錄片準備上映中,全場近四百個座位全部坐滿,台階上也坐了一些較晚進場而找不到座位的人;我與同事坐在中間最後一排,小甜甜來電告知「已經進入羅東高中校園」,因為座位已滿,只好讓她們進來後自行找位置坐囉!(結果是坐在走道的地上)

片子還沒正式上映,鄰座的小男生已不斷的找面紙擦鼻涕(原來是感冒了);前座的女孩輕聲的問著隔鄰的同伴:「妳帶幾包面紙來?」,我不禁暗喊:「糟!我好像一包也沒帶!」。這部片子要賺人眼淚是早有耳聞的事,我真是糊塗!

片子以吳導演與友人的書信對話開始,穿插著吳導演中風父親坐輪椅在安養院中的畫面。在火車硿嚨硿嚨前進的畫面後,鏡頭帶觀眾進入一個慘不忍睹的災後現場,吳導演形容那個現象像個「戰場」,我沒經歷過戰爭,但是電影上的「戰場」,最慘的好像也不過就是如此。

紀錄片的主角是四組九二一受災家庭的家屬,有一對夫妻為了謀生,將大兒子交給婆婆帶;另一對夫妻,離鄉背井到日本謀生,一對可愛的兒子留給母親照料;九二一那一場地震,帶走了這兩對為生活打拼的夫妻的兒子與母親,許多的遺憾與內疚,在他們的內心糾葛著。不能接受的事實,偏偏就是這麼殘酷的發生了。

一對尚未成年的姊妹花,為了幫父親還債,在外工讀;因為外出工作,逃過了九二一一劫,卻也因此失去了所有的家人,辛苦工作的目標瞬間失去,人生變得好無意義。羅家妹妹與哥哥則因在外讀書與工作,也在九二一震災中倖存,但是哥哥有未婚妻相互關心,羅妹妹在四組主角中顯得無限孤獨與無助。

吳導演在紀錄片中,不時穿插他父親活得很無奈的畫面,強烈突顯出不同遭遇的人面對生命的不同態度 。其中,有吳導演面對這兩種極端的自我省思,也有吳導演企圖激發觀眾的省思。

兩對夫妻主角與另一對姊妹花,在面對這次生命中的巨變時,身邊都有一個生命共同體可以相互同理與相互支持,雖然許多的事實確實很難接受,但是因為有彼此的支持,他們可以攜手一起重新建構他們對生命的堅持、一起面對他們生命的轉彎。

羅家妹妹,在紀錄片中的神態,讓我深深感受到吳導演內心的焦慮與不安;也因此,當片尾的文字透露出吳導演書信對話的友人其實早在九二一震災的前幾年便已去世時,我才猛然發現吳導演在這個紀錄片中所要強烈表達的企圖:堅持與支持!

吳導演對拍攝這部紀錄片,有他對生命與對工作的堅持,而這樣的堅持,需要許多人的支持。片中的兩對夫妻與姊妹花都有個有相同遭遇的伴可以相互支持,所以他們的情緒都有正常的抒發與引導管道,藉著彼此的支持,再難的困境他們都能相互傾聽、相互鼓勵,難解的情緒得以一天天自我化解,相互支持與自我支持的力量也一天天的堅強、茁壯。

羅家妹妹在片中的無助與憤怒,其實也正是吳導演在拍攝紀錄片過程中的情緒,拍攝這一部紀錄片,他需要克服多少經濟的壓力、需要承擔多少面對各個主角的各種情緒的惶恐、需要承擔多少愧對家人的內疚…他需要很多很多的支持,在無人可找的無奈中,他只好找一位已過世的好友(他相信如果他還在世,他一定會支持他),以一人扮兩角的方式,發抒他內心的不安情緒與對「支持」的渴望。

在這個紀錄片中,我又一次找到我眼中宜蘭人的特性—堅持。吳導演讓我看到他對工作理想的堅持與對生命的堅持。

若要勉強找出這部錄片的缺點,應該是缺乏心理諮商的紀錄,我不知道這四組主角在這三年中是否曾經有接受過心理輔導,但是從羅妹妹的紀錄過程中,我其實很期待有心理諮商師或心理輔導義工適時陪伴與支持的畫面。某些基本的陪伴與支持態度,正是有心協助生命遭逢巨變的不幸者的社會大眾最需要學習的常識。

記錄傷痛,其實是件很殘忍的事,四組主角以他們最悲慘的遭遇帶給我們甚麼教訓?這才是吳導演與四組主角願意花三年時間真實記錄他們無淚的傷痛的真正目的吧!

感謝支持吳導演拍攝紀錄片的許多人,吳導演在片尾一一以文字記錄了他的感謝,但是,我認為最該感謝他們的應該是今天坐在放映現場的所有觀眾。因為有他們的及時支持,這子片子才能順利完成,我們也才有機會藉由這部紀錄片重新檢視我們面對「生命」的態度。

兩個小時的放映時間內,我沒有用到一張面紙,但是眼淚無聲無息的在我的臉上劃下許多乾了又濕、濕了又乾的淚痕,沒有抽搐聲,但有不少深深的嘆息。眼淚與嘆息不純然是為了影片,還有我自己內心因為影片中人物的遭遇而牽引出的傷痛記憶,一年內連續失去祖母與母親的傷痛情緒夾雜在對影片中主角悲慘遭遇的心疼中苦澀的翻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