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5-06 00:09:4833

Formosa

廿世紀最後一年的五月份,我們趁畢業前再走一趟U of Michigan的校園,拍照取景間,有老外衝著我們喊了聲:“Formosa”。當時好糗!三個台灣人居然沒有人敢很自信地解釋,台灣為什麼叫做“Formosa”? 這是西班牙文?荷蘭話?還是……?

連橫在序《台灣通史》時強調:「汝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偏偏我的台灣史一向念的最差,完全辜負了十六世紀葡萄牙水手行經這片海域的讚嘆!這也難怪,在大中華帝國的眼中,台灣向來只是偏陲的蕞爾小島,不足道哉!這全然是中央集權下的史觀,不過不應該是台灣人的歷史觀點,更不是Global view.

日前故宮有項難得的展覽,主題是「十七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開宗明義就把台灣放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檢視,不管是十七世紀因地理位置而變成荷蘭殖民地,開始納入世界貿易體系的FORMOSA;還是歷經風雲詭譎的廿世紀,從日本殖民地重歸祖國又進而成為反攻大陸的最後堡壘,站在十字路口即意味著歷史的何去何從。這樣的比喻是否適當見仁見智,至少我認為十七世紀的台灣並不能算是躍上世界貿易的舞台,充其量只能算是被殖民的一環,與今日所言的國際經貿往來意義不同。

說這項展覽很難得,主要是因為很多展覽品都是從荷蘭或歐洲其他地區運來的。但對我而言更稀奇的是,藉由把台灣放在與中國、荷蘭和東亞的相對局勢中,第一次讓我看到了鄭成功的反清復明不全然是民族主義的政治主張,更由於掌握貿易樞紐及其背後帶來的龐大經濟利益!依照展場的說明,咱們偉大的國姓爺突然意識到一旦台灣回歸中央政府(不管是姓朱還是姓愛新覺羅),以當時的納貢習俗,中國根本不屑與蠻夷之邦有貿易往來,台灣便無法發揮轉運站的優勢。換言之,掌控這塊小島至少確保海上財富可以讓鄭家軍自給自足,又何必向天高皇帝遠的京城納貢繳稅呢?

大陸版的康熙皇帝劇集中,由陳道明飾演的康熙光是為了是否該伐台灣就可以扯了一星期,議者認為這不是典型的「歹戲拖棚」,可能是對岸一貫的統戰技倆!倘若史實果真如此,康熙拿下台灣之後並沒有看出這塊小島的經濟效益,仍舊一味堅持泱泱大國要的臣屬納貢之儀,平白錯失了發展海上貿易的機會,更錯失了因為海上貿易所衍生的關稅新財源,為此,一起看展的黛安、愛麗絲和我三人有了一番小小的爭論。

我們的結論如何並不重要,到是始終不聞二月河或黃仁宇出來關切過這個議題,想來終究他們仍是正統中國史觀教養出來的啊,不是台灣人,自然也就不知台灣史了!
其他Reference:
http://formosa.elearn.hinet.net/
http://www.npm.gov.tw/exhbition/formosa/chinese/index.htm
圖片:國立故宮博物院版權所有

上一篇:時差

下一篇:悲慘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