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10 02:33:54迪克張

自依法依莫異依

天上的佛陀,是人間佛陀被後世弟子聖化和神化,發展、 塑造成為大乘佛教中的理想化的佛陀。這位理想化的佛陀 ,具有不可思議的、玄妙莫測的神通與法力,他超越了人 間,上升到天上。他不是人間的覺者、智者,他被塑造成 了天上的神——成為有如造物主似的上帝。被塑造成有如造物主似的佛陀,有著無比的威力,是眾神之上最高的神。

  有些經典中誇張為:佛陀居則金剛寶座,行則地湧蓮花,外出則帝釋前導,梵天執傘,講經則天龍八部、護持左右,於特殊事故,則大地震動,天雨香花。 這種超乎常情的渲染,絕不是釋迦牟尼生前的真實面目。 歷史上的佛陀,生前是什麼樣子呢?   
  他有如中國的孔子,是一代聖哲,是人間偉大的教化師。他成道之後,四十五年遊化傳道,有教無類,汲汲於宣示真理。

  他遊化期間,身著壞色之衣,手持乞食之缽,千里遠行,赤腳徒步,直到八十歲最後一 次遊化仍是如此。

  他沒有權勢,沒有武力,沒有錢財 。

  但在當時諸國林立的印度社會中,上至國王大臣,中至工商人士,下至賤民奴隸,都對他有著至高無上 的崇敬與信仰。 佛陀所宣示的真理,稱之為「 法」。

  這包括著萬 物生起存在的理則——緣起,即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以及以緣起為基礎的三法印,四聖諦。 這法,是宇宙本然的理則,是人生之實相,而為佛陀所証悟,並不是佛陀所創造或制定 的。

  所以原始經典中常說:「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 釋迦牟尼是人間的聖哲。

  人間的聖哲被聖化、塑造成為天上 的神的時候,這就模糊了他本來的面目。以指示月,若以為手指就是月亮,不惟失去了月亮,且亦失去了手指。聖化為神的釋迦 牟尼,不惟天上的神不是釋迦牟尼,且亦失去了人間的釋迦牟尼 。

  這就是西洋學者為什麼懷疑釋迦牟尼不是歷史上實有的人物,甚至於以為釋迦牟尼是太陽神神話的化身。

  佛陀一生徒步托缽,四方遊化,說法無量,但從不曾說過:「皈依了我,我能賜你福報」。

   或者說:「皈依了我,我能佑你平安。」
  阿難尊者是佛的侍者,侍佛二十七年,佛陀並沒有「幫 助」他開悟。直到佛滅度後,大迦葉主持結集,聲稱未証聖果者不得參與,阿難於此壓力下終於開悟了。

這正告訴我們:「佛教之信仰,乃自力而非他力」——如果你不努力修行,縱然你隨侍在佛陀身邊,佛陀也不能「賜」你開悟。

  佛陀一生、屢屢的告戒弟子:「以己為洲,以法為洲。佛陀最後 一次遊化,途中在昆舍離城的大林精舍渡雨安居時,生了 一場病。

  病癒之後,阿難對佛陀說:「在世尊病重那些日子裹, 我有天地昏暗無光的徬徨感覺」。

  佛陀訓誡他說:「阿難呀!你們應該以自己為洲,依靠自己,不要依靠他人 ;以法為洲,依靠法,切勿依靠其他。阿難呀.現在或 當我去世後,能夠以自己為洲,依靠自己,不依靠他人; 以法為洲,依靠法,不依靠其他的人,此人即是僧伽中的 最高者。」

  沒有多久以後,佛陀繼續遊化,途中走到拘尸那城郊外,在 角沙羅林的沙羅雙樹下進入涅槃。

佛陀最後的遺言是這麼說的: 阿難白言:云何名為供養如來? 佛語阿難: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養如來。
2012-10-02 17:42:04

什麼是善法?
七覺支
七種開始智慧的方法
因為能滿足明和解脫苦
七覺支
一、念覺支:清清楚楚自己的心念,當知四念處。
四念處有四種不同的離蓋
觀身如身念住:身止息的離蓋
觀受如受念住:心止息的離蓋
觀心如心念住:散亂心止息的一心的離蓋
觀法如法念住:止觀雙運的離蓋
二、擇法覺支:行坐住臥保持正念正知,保持全面性的覺醒是體證法的正確道路,不是別人說就相信,只有如實知才會了解善惡。
惡法:五蓋(無明、緣起法、苦集聖諦)
善法:七覺支(明、緣生法、苦滅聖諦)
真實的了解苦集滅道才能正確的走在八正道上
三、精進覺支:不放逸住,一念念的努力。當知四正勤,走在正確的精進之路。
四正勤會有四如意足的喜處
斷勤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律儀勤精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隨護勤心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修勤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四、喜覺支:有喜、有喜處,修習善法如果沒有正面的好處,學他做什麼?
喜有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喜處有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五根能成就五力
五根五力開始推動著生命的光明
五、猗覺支:身猗息和心猗息。身心輕安穩定的狀態。身心猗息滿足得三昧。
*當如實的觀察習氣(透明體),習氣不會流出,就有類似近行定以止的定力,身心呈現安穩的狀態,無作業的狀態,易學習任何的法,習氣不流出離違犯性的身口意煩腦叫欲有漏心解脫。
*雖然習氣沒有流出,內心還是有煩惱的波動,困擾性纏縛性的內心波動叫有有漏心,所以必需滿足四禪才會消失,必需修學定覺支。
*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處還有潛伏性的無明有漏心,會在捨覺支觀四聖諦得解脫。
六、定覺支:心一境性,有四禪思惟。
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俱足初禪
離有覺有觀無覺無觀定生喜樂俱足第二禪
離喜心捨心住正念正智安樂住彼聖說及捨俱足第三禪
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俱足第三禪
七、捨覺支:近行定以上就已經體會過捨,只是程度上的不同。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於觀終成於止。止觀雙修得諸解脫界。謂斷界、無欲界、滅界。
*止禪的離愛染之力和觀禪觀無常生厭都可以覺知稱為心名法習氣透明體,就是入斷界。
*斷界:斷一切行名日斷界,觀習氣時欲有漏心解脫。
*無欲界:斷除愛欲名日無欲界,四禪滿足時困擾性的有有漏心解脫。
*滅界:一切行滅名日滅界,無明有漏心解脫,貪瞋痴永儘,斷十結的涅槃。

2012-10-02 17:40:28

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人總是自己定義一套善惡的系統
真實嗎?
只有如實觀察才能建立清淨的智慧
分別善惡可以是一個很要的分水嶺
什麼是惡法?
對生命沒有意義
造成苦的聚集
無明
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就不會改進
會一真認為自己是最完美的
沒有道德的人
總認為自己功德齊天
沒有智慧的人
也是認為自己智慧過人
因為不知道
不了解自我的
不知道就是無明
五蓋(愚痴的五種現象)
一、瞋恚蓋:瞋心生起時,於自己心念不如實知。
二、貪欲蓋:貪欲生起時,忘了我是誰。
三、昏睡蓋:不是指生命中必需的休息,指內觀時不知自己的心念,不清楚在做什麼,無法明覺的內觀。
四、掉悔蓋:心上上下下不安穩的心念無法止息,無法寂止的觀察法。
五、疑蓋:過去現在未來猶預,沒有活在當下。

dick 2011-06-11 21:19:27

”引用
所以初果聖賢是一次往返山,一次往返生物一次往返水、、、?



應該是證初果者,其有我的10個結,已斷初三結,初三結的有我已死去升天,尚有後7結的有我死去升天,才臻究竟苦邊,證無學阿羅漢。

敬請對經文多加親自修習正法要來印證,千萬不可胡亂相信迷信,尤其是純正的佛教教義,早已經被附佛外道所篡改,今後佛門弟子们無論僧俗皆應:親自修習正法要來印證,這也是佛陀曾教說的。因純正的佛教教義,一定要親自修習正法要來印證,才能有法益!而附佛外道及中國大乘是非常排斥恐懼【親自修習正法要來印證】,因親自修習正法要來印證,將令佛教徒去無明,附佛外道及中國大乘是會被看破謊言妄語的! 佛教徒張迪克鄭重書寫
2011\06\11 06:3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

何等為增上戒學。謂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所以者何。我不說彼不堪能。若彼戒隨順梵行.饒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堅固.戒師常住.戒常隨順生。受持而學。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是名學增上戒。

何等為增上意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於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是名增上意學。

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重於慧。慧增上。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 卷第二十九 (八二○) CBETA T02n0099_p0210b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