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21 22:31:32迪克張
如何將八正道行於日常生活當中
如何將八正道行於日常生活當中
--------------------------------------------------------------------------------
作者: golzen (果任)
時間: 2005年12月15日 22:59:07 星期四
如何將八正道行於日常生活當中 1.
芸芸泷生,滾滾紅塵,鈔票、股票、選票、飯票‧‧,家事、國事、天下事,身為一個佛
教徒生活在這紛擾價值觀混亂的社會當何以自處?幸好佛陀對於弟子在生活中,對身口意
三方面行為上開示了八正道,只要按照這些要求實踐,就能捨離貪、瞋、痴,獲得究竟的
解脫趨至涅槃及獲得現法安樂利益。
八正道者,謂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為正,復能通至涅槃,故名為道。八正道就
是四聖諦中的「道諦」。八正道(梵語 rygika-mrga)為,正見、正思惟(正志)、正
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八種求趣涅槃之正道。又作八聖
道、八支正道、八聖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乃三十七
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實踐法門,即八種通向涅槃解脫之正確方法或途徑。
於雜阿含佛光版七九五(七八三)經云: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有異婆羅門來
詣尊者阿難所,問訊已,退坐一傍,白尊者阿難:「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記說不?」阿
難答言:「隨汝所問,知者當答。」
婆羅門問:「尊者阿難!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阿難答言:「婆羅門!為斷故。」
復問:「斷何等?」
答言:「貪欲斷,瞋恚、愚癡斷。」
又問:「阿難!有道有跡,能斷貪欲、瞋恚、愚癡耶?」
阿難答言:「有,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
定。」
婆羅門言:「阿難!賢哉之道!賢哉之跡!修習多修習,能斷斯等貪欲、恚、癡。」
我們如能依止此八正道而行當能不行偏邪,而行於正道上。而使我們的生活具足戒、定、
慧,持之有恆地力行,在當今的生命中不斷的破除心理障礙以及貪、瞋、痴等等習性的束
縛。從發展道德品行(戒),內觀培養精神集中(定),再以戒、定做增上緣,透過直觀
悟證真理(慧),這樣才能獲得現法安樂利益,到達解脫、趨至涅槃的終點。
(一)正見:就是正確的知見、正確的思想觀念。
知見指引我們行動的方向,使社會一切文明活動、經濟、生活導向任一可能的趣向。如我
們的知見正確,當可使我們人生方向正確、行動正確,使我們達到好與善的目標,及整個
社會便是安和樂利。知見不正確偏邪,將導致方向不正確,及產生錯誤邪惡的行為,不但
好與善的目標不能達成,將使得整個社會便充滿紛亂不安。可見知見正確有多重要。
在雜阿含經﹝七八五﹞經云: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
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
邊。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
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
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
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
苦,轉向苦邊。」
此經內容就是說明正見有分「有漏」正見與「無漏」正見兩種。也就是說正見有世間
與出世間正見。
一般人在世間的知見能合於法令、公共秩序、善良風俗習慣、乃至合於儒家思想的道德標
準、及行中台四箴行(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就算有了正知正
見。但是我們身為一位佛教徒,除了有此世間「有漏」的正見更要有出世間「無漏」正
見。那麼何謂出世間「無漏」正見呢?
又作諦見。即見苦是苦,集是集,滅是滅,道是道,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
世,有父母,世有真人(阿羅漢)往至善處,去善向善,於此世彼世自覺自證成就。
另經云:謂人修無漏道,見四締分明,破外道有無等種種邪見,是名正見。
要知我們佛教徒,除了要能行善救濟苦難的世間「有漏」善法,更要有上求佛道的出世間
「無漏」正見。也就是我們要透澈了解苦集滅道四聖諦,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
(阿羅漢)往至善處,去善向善,於此世彼世自覺自證成就。明白有因緣果報、緣起性
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知人人有佛性只要透過修行你我皆能成佛、行中道不偏執外道的
常見與斷見、要知諸法無常,故一切常在變。諸法無我,故非我所能欲,只有因緣扮其
份,緣起緣滅任運轉。要常提醒我們自己身、口、意皆能造作善與不善的業力,不可不
慎。唯有將身、口、意安住在泷善奉行、諸惡莫作、自淨其意之上,也就是行十善、戒十
惡、行無相布施、放下執著、行住坐鎆能與(空)中道相應,放大心量行六度萬行,必能
成就佛道。
同時要知道正見為八正道之首,它正引導其後面的七個正道,正志、正語、正業、正命、
正方便、正念、正定,遂一開展與完成。
如雜阿含七六○(七四八)經云: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
相者,所謂正見。彼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起定
正受故,聖弟子心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痴、如是心善解脫。聖弟子得正知見:我生已
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若無正見也就是以「無明」為前相,就是說對事實真理不清楚,而依顛倒觀念為因時,就
會在生起惡不善法時,不會有慚愧的心生起,若無生起慚愧的心,就會隨而生起邪見。邪
見生起相繼的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就隨著生起。為什麼呢?因
為邪見就是觀念錯誤,觀念若錯誤,一切的行為也就會隨著錯誤。所以說,邪見生,邪
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就隨著相依而生起。人若是誤認邪見為正
見,當然就不會生起慚愧之心,沒有慚愧的心生起,自然就不會有懺悔之心,沒有懺悔之
心就不可能想要去改善惡不善的行為,沒有改善的意志,就不可能去改變習性。要改變惡
不善的習性,就必須要有「光明」的正見。
如雜阿含七六一(七四九)經云: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無明為前相,故生諸惡不善法。時,隨生無慚、無愧;無
慚、無愧生已,隨生邪見;邪見生已,能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
定。若起明為前相,生諸善法。時,慚愧隨生;慚愧生已,能生正見;正見生已,起正
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
欲、瞋恚、愚痴。如是聖弟子得正解脫已,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別、正覺或諦念。即謂無欲覺、恚覺及害覺。凡有所思,
不離佛法,皆無邪曲,稱為正思惟。或謂人見四諦時,正念思惟,觀察籌量,令觀增長,
是謂正思惟。
地藏經有云:「南閻浮提泷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故一般人的思惟,妄
想紛飛,由妄想發動身、口、意而造作種種業行,而致流轉於六道。若能照見四聖諦、無
常、苦、空、無我,行於中道實相,當能所思所念,離一切惡法、邪執。能思一切善法,
及使意業清淨。也就是說,對於佛陀的根本思想,已經持有正確的見解,就必須來力行實
踐,實現消滅無明圓滿正見。要實現消滅無明完成正見,在力行上必須要有次第的過程,
這個過程就是身口意三業,正志﹝正思惟﹞就是屬意業,正語是屬口業,正業是屬身業。
在身口意三業中,意業是三業中之首,意業正確身、口行為就正確了。同時我們對佛陀的
每一句教法,都必須用心思惟,這樣才能了解佛經那些是了義說,那些是不了義說,並了
解佛的真實意,這樣我們才能襥實受用與獲得法益。所以說,正見、正志是屬聞思慧的方
面。
要知我們動了守五戒的思惟念頭,我們就能趨向人道。動了不守五戒思惟念頭,就可能趨
向畜生餓鬼地獄道。動了行十善思惟念頭,我們就能趨向天道。動了清淨行的思惟念頭我
們就能趨向解脫。因此我們在,行、住、坐、臥上,應常撺泷善奉行、諸惡莫作、自淨其
意之思惟念頭,這樣才是正思惟。
(三)正語:正語,又作正言、諦語。即離妄言、兩舌、惡口、綺語等。正直、清凈的語
言,遠離口四過、大妄語、戲論、及誹謗正法等口業之過失,即稱正語。亦謂人以無漏智
慧常攝口業,遠離一切虛妄不實之語,是為正語。
話不可不說但避免妄語、避免背後中傷或誹謗他人,也要避免用粗惡的言詞及避免無益的
閒談。語言可害己害人,也可利己利人,不可低視了語言的力量,端看我們如何的運用語
言。有時語言所造成的傷害,是比刀、槍、棍還來得深痛,一句溫馨的話也有可能會化解
一場悲劇的。如能發展自利利他,社會人人生活便能和諧,我們應該要積極的避免惡不善
的語言,而時常口語不離一切善法。我們萬不可只看到別人的缺點,即恒加指責怒瘗。應
該反躬審視自己也是凡夫尚有許多缺點。證嚴法師說得好,「缺角的地方不去看它,整個
杯口就是圓的。」。每個人都有缺點,若不去計較缺點,則每個人都是好人。不要兩舌搬
弄事非,這會討人厭。有時候一句戲言、玩笑話語、或是取笑別人,也會造下不可收拾的
因果,在佛經便有「一句戲言而墮五百世猴身」的例子。尤其不可犯大妄語,這可要負很
大因果。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index.php/product/%e5%a8%81%e7%88%be%e5%89%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