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來定義【名色】呢?
此外,可否請更進一步解說六識形成名色之詳細過程呢?
世尊在《雜阿含五八經》有個說明:
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世尊!何因、何緣名
為色陰?何因、何緣名受、想、行、識陰」?
佛告比丘:「四大因、四大緣,是名色陰。所以者何?諸所有色陰,
彼一切悉皆四大緣、四大造故。觸因、觸緣,生受、想、行,是故名
受、想、行陰。所以者何?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觸緣故。名色
因、名色緣,是故名為識陰。所以者何?若所有識,彼一切名色緣故
」
此段重點在色陰的觸因、觸緣便生受、想、行陰,這時便稱為名色集
,當名色因、名色緣之時,由於彼一切名色緣則為識陰。我們還可以
比對其他經文,以避免此段的經文可能不正確,如《雜阿含五九經》
:
「名色集是識集,名色滅是識滅。」
又如《雜阿含四一經》:
「云何識集如實知?謂名色集是名識集,如是識集如實知。」
換句話說,在阿含經理,所謂的「識」是由名色的集起,則為識陰,
這個說法,或許還是有許多人無法接受,我們可再看《雜阿含四二經
》:
「云何識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
為識,如是識如實知。云何識集如實知?名色集是識集,如是識集如
實知。云何識滅如實知?名色滅是識滅,如是識滅如實知。」
當世尊解釋云何識如實知之時,用的是「六識身」來說明,為何識有
六身?答案還是「名色集是名識集」。我們可以再複習世尊所強調的
「三事和合觸」,便應當知道上面的說明,也是符合「三事和合觸」
的解釋,換句話說,這是一個整體的概念,也是佛所說的:「識緣名
色,名色緣識」的概念,或許,這樣說明,還不夠有清楚,但如果請
考慮緣起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應當便較能知道「識
」是由名色的集起,則為六識身的說明。
事實上,十二因緣中的每相對應支,是在「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的關係中,十二因緣中的每一支,也是在「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
無」的情形裡,我們可以從行、觸等相關世尊金口的定義中看出。
此處,把前文所談的關鍵於套用世尊金口定義後完整交代。
緣有其多種特性,296經已說出來了,前文已說巴利Imasmim sati
idam hoti.即漢譯: 此有故彼有之意義,如直譯時則為「處於有此
(因緣具足之)狀態時,斯結果即生成。」,這裡便就有隱藏非時分及
時分兩種意義,以非時分來說,指的是必須諸因緣必須完全具足之,
即為剎那具有,生滅相續不斷,以時分來說則是輾轉次第,前後有一
定順序的關係,將此直譯及相關佛說之定義套入十二因緣中則是:
無明為一切〈指五蘊、十八界〉生起的根本,它與行的關係是由於當
不明四聖諦的因緣條件具滿時,則會有有情身口意的造作,當有情身
口意三種造作處於因緣條件具滿之狀態時,則會有六識聚集〈身〉生
成,當六識聚集〈身〉處於因緣條件具滿之狀態時,當然便是名色生
成,當名色生成之因緣條件具滿態時,則是六入處生成,當六入處生
成之因緣條件具滿態時,則觸的現像便會生成,其餘後支,如是後推
。
界相應
思惟名色的角度可以擴大至界相應
更容易了解名色心念之流
縁種種界生種種觸,縁種種觸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欲,緣種種欲生種種覺,緣種種覺生種種熱,緣種種熱生種種求。
一、緣界生觸
什麼是界:
可以覺知的界限,包括名色法的影像:眼識色相乃至意識法相。有所緣時心才會出生,無所緣時心則不生。
二、緣觸生想
什麼是觸?
分明觸和無明觸二種:
(一)明觸(捨觸)
捨觸:離染作意
捨觸是俱有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特質,離染的斷界就是一種捨觸。如實正觀一切影像,每個人所觀都不同,都真實存在,都是實相,不會說那一些都是妄想,稱不生世間無見。如實觀察那些影像生已滅儘,離愛染,不執取為實有,稱不生世間有見。
(二)無明觸(憂苦喜樂觸)
習氣流出的作意,所緣的內容還是有善惡法之分。這也是緣起中性的作意。
憂觸:恐怖作意
苦觸:瞋恚作意
喜觸:喜愛作意
樂觸:貪欲作意
三、緣想生欲
什麼是想:
眼觸生色想
耳觸生聲想
鼻觸生香想
舌觸生味想
身觸生觸想
意觸生法想
四、緣欲生覺
什麼是欲?
無明的欲望:習氣移轉所緣的欲望,如戀父親結。
明的欲望:這有七覺支的欲望,離染所生,沒有習氣轉移。
五、緣覺生熱
什麼是覺?
心向外執為我的無明的情緒生起。心開始波動。如果是心不帶無明的波動,只是單純的清清楚楚自己的念頭的法喜。
六、緣熱生求
什麼是熱?
就是愛渴。
就是六愛身。
愛的是善法走向善道,愛的是惡法走向惡道。愛是緣起的,是中性的。生命由自己來決定。
求是什麼?
就是執取?
追求的是善法,就會離染。
追求的是惡法,痴的習氣就聚集。
求也是中性的。
五取蘊如亂草蘊,如狗肚臟,此世他世糾結。
一、稱名色的五取蘊是重重疊疊的生起
識取蘊:別知相的名色
行取蘊:作相的名色
想取蘊:想相的名色
受取蘊:覺相的名色
色取蘊:四大相的名色
二、五取蘊以別知相、作相、想相、覺相、四大相的名色分類表達,若以別知相、作相、想相、覺相、四大相的六觸六入無明愛渴習氣心....來表達也是一樣。只是角度的不同。
三、觀色如聚沬,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焦,諸識法如幻。這也是觀層層縁起的五取蘊。
四、因為角度的不同,講的不一樣,但會有關聯性。
文字只是中性的名相,必需去體會文字的真正意義。
五、大部份人都說生命是有意義的,聴到別人說生命沒有意義就說他悲觀。事實上可以覺知名法的修行者,會說生命沒有任何意義,他們並不悲觀,只是大部份的人不敢看自己五取蘊的心念,不斷的完美化自我。
六、生命有意義或生命沒有任何意義其實都是中性的,看表達的人所站的角度而定。佛法中沒有樂觀、悲觀只有如實觀。
七、緣起法是俗數法,是苦集聖諦,用緣起法來說明苦聖諦五取蘊的苦聚現象,這時是沒有三世緣起法的,只有當下十結緣起法。可能與很多說法不一樣。但當下自己的名色心念之流是騙不了人的。
八、辨別名色只有觀察自己當下的心念,沒有內觀是不可能了解真實義的。別人講再多也沒用。
九、經驗分享:
我發現習氣聚集時,身口意行的行為能力漸漸消失,當我發現小便能力開始出現失控,開始出現腦瘤腦癌的現像,我擔心接下來大便是不是也會失控,這時行為能力在喪失,別人不斷為我安立病名。我開始計算自剎的方法,他們說生命是有意義的,要珍惜生命,那是沒你的事才說的這麼輕鬆。我頭很痛、呼吸困難、心律不整..。
後來我不小心發現寂滅的現象
這是七覺支的果
習氣開始消失,我了解貪瞋痴可以淨化,很高興。但是我也沒有放棄自剎的念頭。沒有行為能力為別人帶來太大的負擔,自己別人都受苦。
我能做的只是活在當下淨化習氣。
習氣滅時有奇經八脈,三脈七輪的變化
也沒有傳言中的神
還是很苦
當身體不行時趁還有意識就自我了結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
身體的疾病消失了
很多病也都好起來
所以我才能在這裡寫這些分享
可以參考南傳馬哈布遵者的法的醫療
十、七覺支會帶來身心轉善的現象。這是我講的,保持懷疑的態度真實的觀察四聖諦。只有你真的體證過才不會懷疑。
一、方便法:有時侯為了佛法的傳播,把意根視為大腦,我並不反對這些方法,對佛法的傳播是有幫助的。這些方便法也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如果不這講,世人很接受。不同的時空背景有不同的因緣。
二、這個世界有多大多小,都是自己當下的念頭,自己靜下來好好的觀察清楚,就不會有諍論了。
三、老子說:「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大部份的人說老子主張小國寡民,真的是這樣嗎?老子生存的時代還有活人陪葬的習俗,王公貴族死後還要有錢有勢,建墓和財寶活人陪葬,這些不是老死還要往來嗎?如果老子明說他反對建墓陪葬,要把資源好好運用,那些死後還要稱王的王公貴族會放過他嗎?當然只能寫的很噯味。
四、所有的經典都有其時代背景,其因緣也不同,也有不同的方便而施設。名相定義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