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21 03:12:24愛斯翠
神經病哪有這麼帥─《派特的幸福劇本》
多年前,法國電影《艾蜜莉的異想世界(Le Fabuleux Destin Amelie Poulain)》一新耳目,電影色調、配樂、選角以及故事中源源不窮的奇幻想像與人性癖好,都被無可救藥的法式浪漫給抹成一道溫暖的巴黎夕照,見怪不怪。獲得今年奧斯卡八項提名的《派特的幸福劇本(Silver Linings Playbook)》令我聯想到艾蜜莉。
《派》片中,患有精神疾病的男主角Pat因為一次暴力事件,進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八個月後,母親不忍,解決法院和醫院行政程序後,將他接出,背上限制令的Pat一心想重回生活軌道、過正常人的日子,可惜事與願違,幻聽幻覺和無法抑制情緒所導致的暴衝,讓負責管訓的員警照三餐拜訪。後來Pat接受死黨的家庭聚餐之邀,認識了死黨的小姨子、女主角Tiffany。Tiffany也因為喪夫而讓生活步調大亂,並不斷與周遭旁人發生關係,背上蕩婦之名。冤家路窄,不打不相識,怪怪女艾蜜莉戀上怪怪宅男,Pat和Tiffany兩人倒是計較起來誰比較正常,或該說誰瘋得比較少。
誰瘋得比較少,是這故事中一個十分諷刺卻也玩味的刻量。
當今主流的精神治療論述,是以醫生對患者的診斷為主,也就是說精神科醫師透過患者各種外顯的行為評估,能決定要把「精神病患」這樣的標籤貼在誰身上,有病之人就得吃藥治療。你不吃,沒事便罷,有事一如Pat,那麼法律體制、治安體制,就會和醫療體制聯手制服你。
可偏偏《派》片裡的「神經病」實在太多了。
Pat的父親,美式足球地下賭盤的組頭,看待球賽輸贏萬般迷信,但因曾在球場鬧事,而被限制不得再踏入球場,他認為兒子能為支持的球隊帶來好運,總盼兒子乖乖在家、依照他的指示對準遙控器角度,那麼球隊必勝。
Pat的死黨,大搞房產掙錢,有妻有兒,還能風光整修家宅,可在Pat面前,他也按耐不住卸下心房,抱怨妻管嚴、家計重擔,讓他只得躲在車庫大放重金屬、砸鍋砸盆,搞得滿手是傷才能解脫。
還有Pat在精神病院認識的同梯,進進出出病院好幾回,時不時以百般精神的康復模樣,出現在Pat面前,再以有些困窘尷尬的方式被帶走。這個角色幾乎是整部戲最無視「神經病量表」存在的人。他的出現和消失,反覆替觀眾撥下心中的小花瓣,「他有瘋,他沒瘋,他有瘋,他沒瘋,他有...」
而Pat的哥哥和Tiffany的姊姊,恰巧和他們兩人成為對照,人生勝利組的一方,如何無感於自己剝奪他人定義幸福的權利。
甚至後來,出現管區員警出言調戲Tiffany、主治醫師轉換角色變瘋狂球迷,和Pat同場看球的插曲,試圖顛破正反常態不動如山的二分界線,重新找回人與人相處的動態連貫性。在女主角Tiffany身上,更進一步卸下「性生活活躍」的女人,身上背負的道德枷鎖。很是像艾蜜莉的世界,每個人都身懷怪異,看得見別人看不見的,聽得到別人聽不到的,誰不是精神失常?但又如何。
同場看戲、恰巧有兩位所學心理研究的朋友,他們把Pat和Tiffany形容成「精神病界的王子與公主」,帥哥美女的搭配依舊無敵,就連臨床行為反應都與實際接觸患者的情況,天差地別。也就是溫馨、輕快、歡愉的故事線上,一旦精神病遭受醫療、法律、警政,乃至於社會常倫的定義之後,「病患」的社經地位、支持系統,甚至作為物質條件的身形外貌,必定都將寫入「某某的幸福劇本」,而這才是我們看待精神疾病,難以直視卻不能忽略的章節曲折。
2013.02.21
(201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