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博物館特展三星堆文化---人物(一)
十幾年前,三星堆文物首度來台在台北南海路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當時挑了個非假日早上請假去參觀,萬頭鑽洞,盛況空前,門票、導覽手冊加上租借解說錄音帶,花了好幾百元,在外頭排隊兩個多小時始入內參觀,走馬看花的被人群擠著往前走,完全沒有品質可言。
再訪蘇州博物館,進門看到地下樓展出古蜀文明珍藏的告示,決定放棄原訂觀賞吳門書畫的計畫,先去看看再說。展出文物說多不多,說少不少,隔出三間展廳,蘇州博物館不但免費,今日參觀的人極少,僅約四、五人而已,可以隨心所欲細細品讀,頗有展館為我而開的錯覺,心下暗喜。
三星堆文化的簡介,可以參考http://www.thinkerstar.com/lu/essays/3stars.html,每回參觀大陸古蹟,總嘆建築多是復古重建版,私心以為文物珍品都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了,但這次在蘇州博物館,看到這些青銅器、石器、金箔等等,心情仍是為此激動不已,尤其三星堆文物的造型特異,看了讓人又敬又畏。
這三件是青銅『眼形器』,用途不可考,特色是將眼睛形狀簡化成菱形,中間突起代表眼球,簡介上說眼形器的出土是古蜀人崇拜眼睛的實物例證,從巫教文化的角度來看,古蜀人崇拜眼睛的文化心理當與認為巫師的眼睛具有能見鬼神幽冥的神奇功能的觀念有密切關係。同時,眼睛又是表徵太陽的一種符號,許多上古文化,都崇拜太陽或以太陽為圖騰。但這些說法,目前都還沒有定論。
青銅人像,濃眉大眼高鼻招風耳,嘴巴用一條上揚弧線表達,站在人像前幾乎臉貼臉的對看,但這線條是那麼清晰,除了銅鏽斑斑之外,實在很難相信已距今兩、三千年,很想輕敲玻璃問:『你是誰?你是人還是神?是面具嗎?』繞著人像轉了一圈,細細看著,銅器線條彎折得流暢,寥寥數筆,形象鮮活,後面帽飾刻花,這是手工的嗎?是什麼樣的工具能做出這麼大型的像呢?要做多久?動用多少人才能完成?
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戴有黃金面罩的人像數量不多,研判可能是貴族之類的身份,這人的帽子是圓頂,跟剛剛那位方帽子的不同,不知道是不是代表了身份地位的差異,三星堆文化沒有遺留任何文字,所有器物、人像、獸形等的用途、象徵,都還在猜測中,目前沒有定論。
看看上面斑駁鏽蝕,那些歷史的軌跡,越看越覺得心跳加速,感覺這真的很像戴了頭盔的外星人啊!
簡介上說:面具呈”U”形,寬頤廣額,稜角分明,眼、眉、鼻、顴骨皆突出於面部。大青銅人面具共出土20餘件,一次出土如此多的銅人面具,在目前中國考古發現中尚屬首次。面具兩側、上下、正中多有方形穿孔,是利用穿孔將其上下串掛在木柱上,作為古蜀人的圖騰柱長期陳置,供人膜拜。三星堆銅面具的功能用途當主要是作為請神靈降臨、祭祀祈禱的對象,一般來說,可能是陳置在宗廟或是裝設在宗廟中某種專設物件上供人膜拜的神器。
青銅面具尺寸有大過真人者,也有小若拇指者,形式同中有異,各有風姿,同樣是平頂帽,也有帽高帽短的差異,左邊這尊是三星堆出土大約與真人頭像大小相當,右邊則是金沙出土,頭頂部中間有一個長條形凹槽,兩側還各有一個橢圓形的孔洞,考古學家猜測,或許頭頂上另有裝飾之物。
除了立體面具之外,也有平面的。左邊是獸面,簡介上說三星堆兩個祭祀坑共出土了九件青銅獸面,分為三種類型,推測形式差異可能代表在神巫文化意義上的等秩差別,隱喻了神力大小或不同功能的差異,性質是一種想像的神獸形象。
右邊的是人形面器,呈上大下小的心型,上部中央內收呈桃形。人面上刻畫圓眼和半圓形的嘴,並施以墨繪和朱砂,絢麗奪目,為古蜀文化中首次發現,應該是具特殊意義的重要圖像。
這銅人形器約10公分高,伏臥狀,無頭,頸部有一直徑較大的圓孔,身體上部凸起,下部平齊。軀體細長,肩部較窄,腰部不收。雙臂直伸,平放身旁,手內側與身軀相連,雙腿粗壯,向兩冊略彎曲,雙足外翻,踵部突起,足尖上翹。人形器的頸部與小腿處各對稱有兩個小圓孔,似為鉚接固定或懸掛之用。在古蜀文化遺址中,也是首次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