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03 22:23:48吳小興

消除憂慮:二十分鐘守則

為人父母因恐懼導致過度保護的方式,是以憂慮的型態滲透到每一天的。對孩子被綁架的害怕,就轉變成每當孩子出門後不斷憂慮地哀聲嘆氣。是否有什麼消除煩惱的方法,讓我們可以給孩子較多成長所需的自由呢?

第一步是盡量設法把常識和信仰擺在情緒前面。我所聆聽的父母擔心很多事情,而且不只是擔心像生病、誘拐或車禍之類的大事。他們在未雨綢繆方面非常有創造力,且憂慮一旦產生,就相當堅持。若干實際生活的例子是:「讓艾娃上托兒所,如果對她往後上學習型幼稚園幫助不大,怎麼辦呢?」

「要是丹尼爾被班上兩個粗野的男生所影響的話,怎麼辦呢?」 「若是阿蕾莎和茱莉成了好朋友,而遺漏了克萊兒,怎麼辦呢?」 「要是喬許星期三時應付不了希伯來學校和家庭作業的話,怎麼辦呢?」

那麼,假使當中真有一件發生的話,怎麼辦呢?你會評估問題,並做出一些改變。這全都是tzar gidul banim,也就是養育子女的苦惱的一部分。要是你自以為可以消除自己生活中以及孩子的種種苦惱的話,就會耗費許多時間,設法加以干涉,且終究得不到成果。另一方面,假使你能夠運用常識(以前都克服過,這次也可以)和bitachon(信靠神)的話,便能夠比較輕鬆。信靠神這條精神誡律,要求我們為子女盡己所能,做下最好的判斷,而把其他的交到天父手上。

猶太教要我們保持喜樂。大家應該以遵行mitzvot,即誡命為樂。如果我們有所成就和成長,就是實行了某條誡命。為了憂慮而玷汙父母的職責,這就違背了誡命的喜樂精神。我聽某位猶太教育家說過,父母每天應該花二十分鐘來想想子女的教育。這既是下限,也是上限!這位明智的女士要父母們做審慎的反省,但不要耽溺其中。如果你當天擔憂子女超過二十分鐘,就不是以恰當的精神實行養育孩子的誡命。猶太教要我們不單是要有所成就和成長,更要能樂在其中。

要如何得知自己花太多時間擔心自己子女呢?如果你發覺到,自己即使在相當圓滿的時刻,也思慮著後頭潛藏的麻煩時,就是擔憂太多了。另一項徵兆則是:子女似乎太過小心或疑慮。我認識一群二年級生,前一陣子他們去騎馬。一位女童不肯戴安全帽,媽媽交代過她,絕不可以戴別人的帽子,因為可能長頭蝨。還有位學童抱怨,馬身上的蒼蠅可能會叮人。通常,操心的父母就養出操心的孩子,他們把世間看成是可怕而難以抵抗的。最後一點,要是你的配偶、子女的老師或是成年友人告訴你:「我不懂你為什麼這麼擔心。在我看來,康諾好得很」時,你可能需要稍事放鬆,並開始採行一天二十分鐘守則了。

若干父母似乎擁有一種憂慮吸塵器,一旦變空就得馬上填滿。我很小就知道這種現象,因為我奶奶是箇中翹楚。奶奶很會找到一件要緊的事情來擔心,並讓它佔據一大段時間。她所擔心的狀況一解除,就會四下搜尋,再找個新的來取代。她有三個輩分的人可以操心。要是她女兒和孫子沒怎麼樣,就會拿小曾孫做文章。要是他們看來吃得好、穿得合乎天氣,她便擔心起貓咪。要是她判定貓咪健壯且愜意,就會操心起花卉或鄰居小孩的健康。假使我們取笑她這種不斷的操煩,她就會慈祥地笑一笑,而後一切照舊。

我把奶奶界定成防患未然的憂慮者,得藉著擔心某件壞事才能夠加以防範,這個概念可見之於猶太民間故事。例如清煙囪工人約瑟爾,人家以每週一盧布的酬勞請他擔任波蘭海烏姆(Chelm)地方的特派操心者。當地一位居民就抱怨:「既然約瑟爾每週可拿到一盧布的好酬勞,他還有什麼好操心的呢?」奶奶就繼承了這個悠久的老傳統。當我治療一位極為聰明卻害怕搭飛機的女士時,便想起了奶奶。她告訴我說,她害怕飛機會因為自己緊握扶手的力量,而滯留在空中。儘管並不明顯,但這種觀點的問題之一,卻是缺乏謙卑。認為自己掌控了一切,這就是種自以為是。這就是一些傳統猶太人,講到將來勢必發生某事時,之所以總是在最後加上一句「上帝所願」的緣故。這是用來提醒,我們並沒有全然掌控自己的命運。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