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1 18:33:09葉子

鉅亨看世界-視窗大敵Ubuntu

在2008年12月,全球各地數百位的軟體工程師聚集在Google的美國總部。在這場聚會中,討論的焦點都集中在 Linux桌面作業系統Ubuntu以及這個小組的領導人─南非富豪 Mark Shuttleworth,同時也是Ubuntu計畫的發起人身上。

Ubuntu,發音似於「烏班圖」,但是並未擁有官方正式的中文譯名。而Ubuntu原義,則是帶有「以人道待人」以及「群在故我在」含義的非洲語。

根據《New York Times》報導, 4年前,Ubuntu第一個版本被發布之後,已獲得許多肯定,並且曾被評為最穩定的 Linux系統。使用者並不須支付安裝費用,而一切能用的系統程式皆在安裝程式映像檔中獲得,也不必上網四處搜尋下載。

據統計,約有1000萬人次正在使用Ubuntu。這些人皆表示,厭惡微軟所展現的霸權實力。

在這次聚會的休息時間,Shuttleworth說:「如果我們獲得成功,也許就能改變核心程式市場生態。」Shuttleworth認為,微軟必須進行改變,而且他認為,這對微軟會是好的轉變。

雖然 Linux是免費的,但是其它以 Linux為核心所發展的商用程式皆需付費使用。而且也有許多知名公司,如IBM(IBM-US)、HP (HPQ-US)及Dell (DELL-US)都在伺服器電腦中使用以 Linux為平台開發的程式。

而Shuttleworth的公司則決定Ubuntu免費,並且將開發方向鎖定使用電腦工作的人員以及在家使用電腦上網的人,以便直接獲得開發建議。

多數人皆認為,嘗試與Microsoft (MSFT-US) 或Apple(AAPL-US)進行桌面作業系統上的戰爭,無異是以卵擊石。但Ubuntu的問世,讓許多人開始覺得可行,並且對 Linux系統重拾信心。

Google開放式軟體工程師Chris DiBona說:「我覺得,Ubuntu讓人們得以發揮想像力,甚至發覺原來Linux的桌面系統可以完成這麼多事。」

DiBona:「如果要我舉出 Linux桌面系統的最佳版本,我一定會說Ubuntu。」

其實在Google內部,已有將近半數的員工都在使用Google自行稍作改造的Ubuntu,他們還稱自己的Ubuntu是「Goobuntu」。

Ubuntu作業系統是根據 Linux其中一個衍生系統Debian產生的。人們對Ubuntu的第一印象,就是它非常近似 Windows,甚至不需要改變使用的習慣。

Ubuntu也擁有精美的圖形操作介面,親切的選單系統,以及直接配置所有受歡迎的基礎桌面軟體,如網頁瀏覽器、電子郵件收發程式、即時通訊軟體以及文件編輯程式,連表格程式及簡報製作軟體也一應俱全。

Ubuntu擁有許多優勢。由於 Linux系統本身無法直接安裝執行許多以 Windows為介面的應用程式,但Ubuntu卻能安裝大多數遊戲及應用程式。

許多主流的科技公司都開始注意到Ubuntu所帶來的活力。在2007年,Dell將Ubuntu內建於品牌電腦主機。而 IBM也試圖扶植Ubuntu,使其更具競爭力,以對抗Windows。

Canonical 組織有超過 200名正職員工。雖然員工數規模不大,但是透過網路上許多自願幫助Ubuntu進行更新改良的網友軍團,展現的戰鬥力卻更為驚人。

Canonical 已經從這批網友中挑選出60名成員,並且付給他們一筆薪資,借助他們的力量,去強化一個尚在發展中的計畫。此外,尚有1000名網友參考其它Linux系統,為Ubuntu進行改良。也有5000個人開始為Ubuntu在網路上各個討論區做廣告宣傳。另外為了做出多語言版本的Ubuntu,全球也有3000多名網友在進行各種語言的程式碼翻譯工作。

Ubuntu的取得相當容易,只要連上官方網站,就能下載安裝光碟映像檔,市調研究機構 IDC曾預估,約有 11%的美國公司使用Ubuntu系統,而這股浪潮也吹進了歐洲。

馬其頓教育部也根據Ubuntu進行改良,提供學校18萬份安裝光碟。西班牙的各級學校中,也有19.5萬台的電腦正在使用Ubuntu系統。

而在法國眾議院及國家憲兵的辦公室中,約有 8萬台電腦安裝Ubuntu。法眾議院副議長Rudy Salles 說:「免費這兩個字真的很吸引人。」

Mark Shuttleworth 曾在一家小型科技顧問公司工作,該公司專門替企業客戶架設 Linux伺服器以及其它基礎運算系統。而當時他就認為,快速成長的網際網路是不可小覷的勢力。「我長期關注網際網路的發展,並且也對於人們在網路上交流方式的變化感到好奇。」他說。

於是Shuttleworth在1995年設立了一家新公司 Thawte Consulting,提供數位憑證(Digital certificates),是屬於辨識個人網路身份的保護措施。

當時正值23歲的Shuttleworth就曾造訪當時最大的網路瀏覽器公司Netscape,推動較為寬鬆標準的憑證機制,之後微軟的網頁瀏覽程式 Internet Explorer採用了 Thawte Consulting的認證機制。

當時正是網站數量激增的年代,許多網路公司都對Shuttleworth的數位認證感興趣。在1999年,由一家總部位在南非的網路基礎建設公司VeriSign,以5.75億美元買下Thawte。

由於Shuttleworth擁有Thawte的所有股權,在這樁併購案之後,當時只有26歲的他就成為富豪。

當時Shuttleworth望著星空,思考著自己的未來。在2002年,他決定飛進宇宙,給自己來趟10天的太空之旅。

Shuttleworth付給俄羅斯的官員約 2億美元,好讓自己能待在俄羅斯的太空站,當時媒體稱他是第一個非裔太空人(Afronaut)。

Shuttleworth說:「在我賣掉公司後,我相信自己的人生進入一種特殊的境地,因此我決定開始挑戰別人所認為不可能的事。」

在這幾年來,Shuttleworth設立冒險事業以及慈善機構。由於持續投資於美國、歐洲及非洲,他已經累積超過10億美元的資產。

而他目前決定投注自己 90%的時間心力在 Canonical上面,他認為這可以使自己更能挑戰所有的可能性。

Shuttleworth說:「在商業投資上,我表現不差,但是我永遠覺得好像少了什麼。我害怕自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才發現自己什麼也沒完成。」

許多研發開放式程式的公司常發布免費版本,但是這些看似優惠的程式都有限制措施,因此讓使用者花錢購買完整版本的程式,另外程式若需要更新時,會再收一筆更新費用。

而 Canonical卻毫不保留地將程式碼公布,使得其它人更能輕易修改程式。 Canonical認為,採取完全開放的作法,使程式日益精進,遠比閉門造車更具競爭優勢。

Canonical 也與Dell等大廠合作,在品牌電腦先行安裝Ubuntu。 Canonical的年收入也因此暴增至3000萬美元。

然而Shuttleworth則聲稱,如此的數目只是剛好打平損失,僅能勉強維持發出更新檔。

Shuttleworth曾說:「我們正在改變世界嗎?我不這麼認為。但是我希望能改變人們對創新的期待,而並非斤斤計較於每一毛錢,每次更新都要問自己這樣能否合乎成本。」

Microsoft 在研發 Vista時,曾雇用了超過 1萬名的工程師,而研發工作也耗時超過 5年,耗費了巨大的人力與時間,Vista 甚至還曾延期上市,最後卻換來一連串的惡評。

反觀,Canonical 固定每 6個月發出更新檔,每次更新都會參考使用者的意見,除此之外,許多其它資訊公司的研發人員也會偷偷提供建議,因此Ubuntu可說是群策群力的心血結晶。

Shuttleworth曾說:「開放式的作法反而帶給我更好的製作團隊。如果我還向使用者收費,那就真的非常不厚道。」

而這樣的說法也讓網路世界中,更多匿名友人願意使用Ubuntu,並且給予Canonical更精闢的改良意見。

Shuttleworth說:「我曾想要找出每個家庭都擁有高傳輸效率的寬頻連線上網後的可能性,我相信大家當然不是為了可以更輕鬆快速的下載色情圖片,而是他們會用來做些什麼樣更有意義的事。而Ubuntu已讓我找到了答案。」

Shuttleworth接著說:「我們已認知到自己必然會與 Windows競爭,因此我們每天都要思考如何創造出自己獨有的風格或是令人驚豔的成品。」

Shuttleworth認為, Canonical並不是為了與微軟展開爭奪,而開發Ubuntu。他展望未來,是期許Ubuntu能夠成為次世代個人電腦的標準配備之一。

(羅力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