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看世界-賒帳的極限
她說對了,國家當然也會破產。如果一國舉債應付開支到了失控的程度,無法再償付利息,這個國家當然就會破產。她此番言論是警惕各國看好自家的赤字,這代表各國政府不能無限制進行企業紓困或舉債刺激經濟,否則,逃不過破產的命運。
然而,為支撐金融市場,歐洲各國政府提出的紓困價碼越來越高,貨幣貶值在所難免,現在甚至不排除最壞狀況。歐元區國家的主權評級是否成為全球金融危機的陪葬品?德國媒體《明鏡(Spiegel)》報導認為,目前不論歐洲或美國,各國政府都為了保護金融系統而竭盡全力,但這卻讓政府承受極沉重的負擔。
光德國政府就花費驚人:為不動產融資銀行Hypo Real Estate Holding AG(HRX-DE)提供 420億歐元的信貸擔保─這個無底洞恐怕逃不了實質上被國家接管的命運;第二大商業銀行Commerzbank AG(CBK-DE)接受政府紓困,地方政府收購銀行 25%的股權;德國最大銀行Deutsche Bank AG(DB-DE;DB-US;德意志銀行)去年第 4季大虧48億歐元,該行表示最終可能需要政府幫助。
美國情況更不樂觀,預見金融危機的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 Nouriel Roubini估計,金融業總損失恐怕高達 3.6兆美元;英國政府已經將Royal Bank of Scotland(RBS-UK;蘇格蘭皇家銀行)和Lloyds TSB(LLOY-UK;LYG-US)部分國有化,許多專家認為兩家銀行已經無法避免遭受全面接管。
現在,鮮少有人反對政府注資甚至將銀行國有化,因為放任大型金融機構連鎖倒閉,最終只是讓全球金融體系土崩瓦解。但是一個國家究竟可以負擔多少呢?什麼時候國家舉債的泡沫會破裂?別說不可能,畢竟一年前誰都想不到歐美各國會接管民間銀行,可是現在就連資本主義的天堂─美國都將金融機構國有化。
對國家來說,籌集紓困案、經濟振興方案和減稅缺口的資金,成為一種漫長的負荷;更糟糕的是,金融部門仍舊疲弱,人們卻不曉得如此捐輸是否有效,而且部分經濟較不穩定的國家已經開始陷入混亂。
以英國為例,英國已經站在金融垮台的邊緣:房價估值過高,民間家庭負債沉重,整個金融部門都遭到危機無情重創。英國能否克服這次經濟動盪,大家越來越缺乏信心;英鎊急速貶值,現在已經幾乎與歐元平價。商品投資大亨Jim Rogers日前表示,他絕不在英國投資更多錢。前英國央行顧問、經濟學家 Willem Buiter則警告,大不列顛王國可能成為下一個冰島。
但還有更慘的,義大利赤字高達 GDP的106%,將成為全球第三大負債國。過去,如果一個國家有長期穩定的儲蓄率,為開支舉債並不是太大的問題,政府比較需要煩惱怎麼推銷既定殖利率的公債。義大利財政部長近日表示,公債投資是「最穩固安全的」,但民眾卻不買帳,因為 1月中發行的政府公債就乏人問津。
政府必須提高殖利率才能吸引買家認購公債,目前德國10年期政府公債報酬率是3.1%,葡萄牙和義大利都是4.7%,愛爾蘭達5.7%,希臘更高達6%,顯示眾人對公債的信心不斷流失。
去年12月義大利勞工部長 Maurzio Sacconi就警告,各國競相推行公債,導致義大利的政府公債缺乏買主,這可能讓義大利走向破產。他表示:「公務員的薪水、銀髮族的退休金都會付不出來,最後義大利會成為過去的阿根廷。」
2001年阿根廷面臨實質破產,今天的冰島亦然,顯然官員們的擔憂不是創造恐慌。現在歐美各國面臨的破產壓力,可能是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甚。
歐盟會員國大多數都出現預算赤字,歐盟執委會的金融專家估計,光是2009年,歐元區16個會員國的財政赤字就高達 GDP的4%,而且明年可能再增加為4.4%;但2000年制定的《穩定與成長協定》(Stability and Growth Pact)卻限制各國財政赤字不得超過3%,以避免財政惡化。然而照歐盟執委會推算,2010年約有17個會員國都會超過這個限制─包含德(4.2%)、法(5%)、西(5.7%)、英(9.6%)、愛(13%)。
當然這些數字只是推估,但奧地利財政部長 Josef Proll警告:「償款日期總會來臨的。」
上星期,歐盟會員國財長在布魯塞爾的例會中,奧地利財長提出「就全歐協調預算統一」,但細節仍不明確。不過對部分國家政府來說,此刻討論「預算統一」並不緊急,真正重要的是確保信貸能夠順利取得。
歐洲議會經濟事務委員會的聽證會上,經濟與貨幣事務執委 Joaquin Almunia被質詢得體無完膚─他建議 6-8個國家應該先減少赤字,但卻提不出具體做法。歐洲議會議員質疑,許多大國取得高額信貸,因此排擠了小國家可以獲得的貸款資金,對此 Joaquin Almunia表示,這的確是事實,但不可能終止資本市場的運作。
為了解決問題,盧森堡首相兼財長Jean-Claude Juncker建議,歐元區16個會員國應該發行共通的「歐元債券」,小國立刻叫好,但馬上遭到德國反對。至今德國的舉債成本還算低,因為國家信用評級仍然優良,但接受發行歐元債券的提議會增加德國財政負擔。奧地利政府也同樣對歐元債券不感興趣。
許多歐洲領導人認為德國對金融危機的反應太慢,推出刺激經濟計畫太晚,但德國總理 Angela Merkel擔憂,過度舉債會加重次代未來的債務負擔,雖然2011年財政平衡的目標看來已經無法達成。 Angela Merkel出言表態,德國政府不論對哪家企業伸出援手,都有一定的限度。
紓困過了頭,最後企業的一屁股爛帳就留給政府,政府的債務持續增加,總有一天會無法再償付任何利息。2009年許多國家都推行振興經濟方案,甚至不少政府計畫推出第二波刺激政策,因此今年各國舉債勢必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準。
德國或許將隨美國政府推行類似的「壞銀行」政策,收購問題金融機構的壞帳資產,在政府對企業注資之餘,更進一步幫助銀行度過難關。但近幾年德國非常謹慎控制財政平衡,現在也不情願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方案─因為這可能間接鼓勵了其他國家放棄對財政赤字負責。
過去,很少有歐洲國家對舉債不自量力,但如今經濟下滑、多國主權評級遭到調降、融資成本提升,西班牙、義大利、愛爾蘭和希臘特別受到衝擊。面對貸款利率持續走高,這些歐洲國家的債務一直增加,國際信評機構又再度將主權評級調降,推升利率繼續走高,然後惡性循環就形成了。
別忘了,此時還有市場投機分子在一旁製造壓力。當經濟緊張升高、社會動盪顯現,這成為歐元區的嚴酷考驗。
(林佳萱)
上一篇:鉅亨看世界-覆巢之下無完卵
下一篇:鉅亨看世界-被山寨的山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