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6 00:00:00台鈴(李道雄)

[韓國旅遊]:於遊覽車上眺望~首爾~韓國首都~朝鮮半島最大城市

影片欣賞:於遊覽車上眺望~韓國首都「首爾」~是朝鮮半島最大的城市、經濟、科技和文化中心。
 
 
首爾,正式名稱為首爾特別市,韓國首都,同時為韓國及朝鮮半島最大城市,位於韓國西北部的漢江流域,地處朝鮮半島中部。公元前18年,朝鮮三國時期的百濟首先定都於此地,之後成為高麗王朝的南京和朝鮮王朝的國都,現今為韓國的經濟、科技和文化中心。
 
全市人口約1千萬,都會區人口則達2千4百萬,排名世界第五。 首爾曾舉辦1986年亞洲運動會、198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與日本合辦)、2017世界棒球經典賽 與2010年二十國集團第5次峰會,並獲選為2010年的世界設計之都。都會區內有昌德宮、水原華城、宗廟、朝鮮王陵、南漢山城等5處古蹟列為世界遺產。
 
首爾位於韓國西北部的漢江流域,最早為傳疑時代的真番,辰國等後被統稱為三韓部落的棲居地。史記云:「真番旁辰國。漢武帝滅亡衛氏朝鮮以後在元封三年(前108年)在此處設立真番郡,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郡治霅縣在首爾市一帶。首爾一說源於漢語「首邑」,京城之意。
 
 
 
 
首爾從朝鮮三國時期的百濟國都慰禮城始建,就開始了它在朝鮮半島上作為首都或重要城市的地位,此後,今日的首爾一直都是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家必爭之地。首爾在高麗王朝時期的名稱是南京,於高麗文宗23年(即1068年)時命名,到恭愍王時的1356年,開始遷都往南京,但其後中斷。
 
此後,在禑王、恭讓王時亦再提及過遷都南京的事。 1392年,朝鮮太祖李成桂在開京(今開城)建立朝鮮王朝,1394年遷都漢陽並將漢陽改為漢城,日本1910日韓併合之後朝鮮總督府以府令第7號,將漢陽改名為京城府並與開城府併入京畿道為止(日治時代的「府」相當於日本本土「市」層級)。
 
1945年8月朝鮮半島獨立後不久即實行南北分治,初期仍名為京城府。1946年8月15日,美軍政廳公布法令第106號,將京城府從京畿道分離,更名為「서울」。由於該名稱沒有對應的漢字,中文使用者沿用了李朝時期的漢字名「漢城」。漢城從該日起改制為特別自由市(特別自由市,특별자유시),1948年隨著大韓民國成立而定為首都。
 
 
 
 
1949年11月4日,漢城特別自由市(서울特別自由市,서울특별자유시)改稱漢城特別市(서울特別市,서울특별시)並沿用至今。韓戰爆發後,漢城在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和聯合國軍之間四度易手,遭到交戰雙方毀滅性的摧毀,昔日繁華的市區成為一片廢墟。
 
光化門和政府大樓(前朝鮮總督府)被完全摧毀,市政設施全部被破壞。 朝鮮在漢城展開肅反活動,處決了大量韓國中央及地方政府官員、軍官、警察、資本家、傳教士、教授、記者等「階級敵人」;韓國國軍隨聯合國軍占領漢城之後也處決了大量共產黨員和「親共分子」。
 
戰前漢城原有人口180萬,由於大量難民南逃,朝鮮方面在撤退時又將剩餘人員帶至北方,戰後只剩6萬左右。 戰後,韓國開始進行工業化,民眾紛紛前往漢城求生。漢城在此時的人口開始激增,為了滿足更多人的居住需要,當時的韓國政府決定開發連接漢城及周邊地區的公路。1988年漢城成功舉行奧林匹克運動會,2002年作為第一東道國的首都,漢城承辦了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的開幕式。
 
 
 
 
2005年1月19日,時任市長李明博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漢城的中文名稱正式更改為「首爾」,昔日的「漢城」名稱不再使用。 2010年,韓國政府放棄從2003年以來遷都世宗市的計畫,首爾仍繼續維持首都地位。
 
2010年11月11-12日,首爾承辦二十國集團峰會。2014年3月,投資金額2兆韓元興建的東大門設計中心(DDP)啟用,成為首爾新地標。
 
首爾特別市位於朝鮮半島中部,東與九里市和河南市相接,西與富川市和仁川廣域市相鄰,南與光明市、果川市、城南市、安養市接壤,北與議政府市、金浦市、高陽市、楊州市、南楊州市相接,面積605.52平方公里,人口超1020萬。
 
 
 
 
首爾氣候是中間性過渡氣候。夏季受高溫多濕的北太平高氣壓控制,會出現不亞於熱帶氣候的高溫天氣;冬季受寒冷乾旱的西伯利亞氣團影響,會出現不亞於寒帶氣候的低溫天氣。
 
2003年,首爾平均氣溫為12.9攝氏度,其中1月份平均氣溫0.3攝氏度,8月份平均氣溫為24.2攝氏度。 與同緯度地區相比,首爾顯現年溫差較大的大陸性氣候。2003年,首爾平均降水量為1369.8毫米,其中58%的降水都集中在6-8月份。7、8月份,梅雨前鋒備受導致雨水過多而引發水災。
 
此外,與世界其它人口超千萬的大都市一樣,首爾有「熱島效應」和都市風等特殊的城市氣候。 首爾市擁有100多家博物館,其中包括3個國立博物館和9個市立博物館。
 
位於首爾的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是首爾也是韓國最具代表的國立博物館。自1945年建成以來,館藏文物已達15萬件。2005年10月博物館遷址於目前龍山家族公園的位置。2010年國立中央博物館參觀人數在世界藝術博物館中排名第九。
 
 
 
 
首爾另外兩個國立博物館是位於景福宮內的國立古宮博物館和國立民俗博物館。另外首爾還有兩個展示韓國民俗文化的民俗村:北村韓屋村和南山谷韓屋村。民俗村內有韓屋、公園和博物館。 韓國戰爭紀念館是世上最大規模的戰爭主題紀念館,以收集、保存和展出歷代韓國戰爭的史料為宗旨。
 
宗教在韓國社會和政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位於朝鮮飯店旁的圜丘壇是原韓國君主舉行祭天儀式的場所。這種祭天儀式自朝鮮三國時期就開始在韓國傳承。由於14世紀的朝鮮王朝採納了儒教為國教,因此首爾有許多儒教寺廟。朝鮮王朝的後裔至今依然在宗廟舉行儒教祭祀。
 
宗廟作為世界最古老的皇家儒教祠廟,1995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同一時期的建築還有文廟和東關王廟。雖然佛教在朝鮮王朝時期受到排擠,但佛教至今在韓國依然流傳。曹溪寺是曹溪宗和韓國佛教的總部。華溪寺和奉恩寺也是首爾重要的兩座佛寺。
 
 
 
 
基督教在韓國社會有很大影響力。位於明洞地區的天主教明洞聖堂是不僅是該地區的標誌性建築也是韓國最大的天主教堂,是韓國基督教的象徵。此外首爾還有許多新教教堂,其中規模最大是長老宗,同時也有循道宗、浸信會和信義宗教堂。
 
首爾的東大門市場是韓國最大的市場。 明洞集購物和娛樂為一體的商業區,區內布滿中、高檔商店、服裝專賣店、和國際品牌專賣店。明洞附近的南大門市場以南大門命名是首爾目前持續運營歷史最悠久的市場。 新村是迎合青年人和大學生的購物區。
 
仁寺洞是首爾的文化藝術市場。黃鶴洞跳蚤市場是個古董市場。梨泰院是外國人及駐韓美軍的購物區。江南區是首爾最昂貴的地區之一,有狎鷗亭、淸潭洞和COEX商場等高檔購物區。首爾的批發市場有鷺梁津水產市場和可樂市場。龍山電子市場是亞洲最大的電子市場。
 
 
首爾市的交通網絡建設開始於大韓帝國時期。首爾的第一條有軌電車和連接首爾和仁川的鐵路都是這一時期修建的。鐘路上的有軌電車一直是首爾市最重要的有軌電車線,直到20世紀70年代被新建的首爾地鐵1號線所取代。今天的首爾已擁有縱橫交錯的世界先進的交通網絡。
 
首爾的巴士線路由首爾市政府運營,通過4條主要線路覆蓋首爾市的大部分地區。首爾市內還有許多城際/快速客運樞紐,包括瑞草區內的首爾高速巴士客運站、首爾市中心高速巴士客運站和首爾南部高速巴士客運站,廣津區內的首爾東部高速巴士客運站和中浪區的上鳳高速巴士客運站。為減少環境污染,首爾市政府已決定將7千餘輛柴油巴士換成燃氣巴士。
 
首爾地鐵是世界最繁忙的地鐵系統之一,連接首爾特別市內的各個區和周邊的首都圈地區,日載客量超過8百萬人次。首都圈電鐵以首爾的九條地下鐵路為主,並輔以韓國鐵道公社的線路及仁川地鐵等線路,合共18條路線。現時整個鐵路系統里,單單是首爾地鐵、首爾特別市都市鐵道公社和首爾市地鐵9號線株式會社的營運路段,其總長度已達314公里。而未來更有一條新路線及多條路線的延長工程正在開展中。
 
首爾是朝鮮王朝500年間的都城,有眾多古跡。朝鮮王朝時代的宮殿、宗廟和其他建築有:景福宮、昌德宮、秘苑、昌慶宮、慶熙宮、德壽宮、雲峴宮、宗廟、社稷、成均館、南大門、東大門、漢城城牆、南漢山城、北漢山城、貞陵、洪陵、宣靖陵、獻仁陵、泰康陵等等。
 
其他古跡有夢村土城、風納土城、嵯峨山城、死六臣墓、奉恩寺、奉元寺、曹溪寺、獨立門、明洞天主教堂等。公園和旅遊設施有西大門獨立公園、獎忠壇公園、塔洞公園、樂天世界、孝昌公園、南山谷韓屋村、汝矣島公園、南山公園、奧林匹克公園、社稷公園、龍山家庭公園等。
 
首爾塔與63大廈是首爾著名地標,近年落成的世界貿易中心與COEX商場則是首爾的人氣熱點。2005年完成修復工程的清溪川成為首爾市中心的休憩地點。2013年外國觀光客赴首爾旅遊,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而觀光客人均消費額前三名依次是台灣、中國大陸和日本。
 
影片欣賞:於遊覽車上眺望~韓國首都「首爾」~是朝鮮半島最大的城市、經濟、科技和文化中心。
https://youtu.be/n_6hHvEPs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