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6 00:00:00台鈴(李道雄)

[屏東縣]:佳冬文化遊憩區~地靈人傑●古蹟之鄉~佳冬(茄苳腳)巡禮

影片欣賞:屏東~地靈人傑●古蹟之鄉~佳冬(茄苳腳)巡禮


楊氏宗祠位於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冬根路西柵褒忠門之西北方,始自於民國八年集合佳冬、內埔、車城等三十會分堂的楊氏宗親共同集資,依照原鄉客家風格興建宗祠。

楊氏宗祠是一座北朝南的傳統四合院式客家建築,地勢前低後高,堂後以卵石疊砌的花胎作為祠堂靠背,建築物則採中尺高而兩旁逐次低降的形式,在對稱與平衡之中,突出一種莊嚴凝峙的氛圍。

楊氏宗祠歷經四年興建完成,屋脊是獨特的燕尾翹脊,棟頂的馬背接飾為精緻的琉璃貼及彩繪鑿花,天井舖紅色的地磚,天井雙側有兩扇滿月門樓相通,門額兩邊各有一尊扛著屋簷的土雕彩繪之護祠神像。

牆門上鑲嵌浮雕、彩繪及交趾燒等歷史人物像,其他的門窗表現出客家人善用的竹節氣勢,呈現楊氏宗祠建築特色,也極富藝術價值。 楊氏宗祠的大木構造相當簡潔,反映日治時期混和傳統大木構造與洋灰材料作法的營造特色。

宗祠正門前的『太極兩儀池』,是全台僅存的建築造景。 楊氏宗祠由於太極兩儀池與正門抵觸都市計畫道路一度面臨拆除,經宗祠子孫全力護家產,申請列為國家三級古蹟始得保留完整。

楊氏子孫在每年的清明節前一天,都會在祠堂裏集合,舉行祭祖盛會,祠堂管理委員會都會準備豐盛的禮品,長者穿著傳統禮服,引領子弟祭祖,並賞給 70歲以上老人「壽儀」,賞給當年出生男丁「新丁儀」,賞給大專新生獎學金。

祭祖活動後,再將祭品調理,席開數十桌,宗親共享難得的聚餐,敘舊閒談,場面盛大。這個祭祖聚餐活動,具有發人「飲水思源」與「崇本念祖」的教育意義,歷時80餘載,未曾中斷過,成為楊氏宗祠可貴的傳統。


石頭伯公與榕樹伯公,就在楊氏宗祠斜對面轉角處,石頭伯公與榕樹伯公在此守護西片角,對以前的繁榮與沒落,不勝噓唏。


台灣早期發展的鄉鎮為了要抵禦外侮,所以都會建城以便防守,如恆春的古城,但較小的鄉村,則築牆建隘口,來確保鄉村內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佳冬西隘門就是佳東的一個隘口之一。

佳冬原本有東南西北四個隘口,但因為戰亂因素,目前僅剩西隘門保留的較完整,來到西隘門,可以看的到仿乾隆的字跡提字"褒忠",隘口上方有槍孔對外,目前已經列為古蹟保存,所以在西隘門的兩側,設有限高的鐵架,車量過高的,就無法通行,以維護古蹟的完整性。


佳冬源豐雜貨店


佳冬張家商樓創建於1910年,曾是六根村最繁華的商店,有「佳冬最美麗的轉角」稱號,位在清朝時期最熱鬧商街交易地帶的冬根路上,是佳冬唯一雙層的傳統紅磚樓房,兼具商用和居住及儲藏功能,商樓販賣水產、甘蔗及雜貨等。

張家商樓過去一直是當地居民生活的重心,是極具代表性的臨街常民文化建築。唯百年張宅因後人疏於管理維護,漸不敵歲月風霜,損壞情況越趨嚴重,八八風災後屋頂甚至出現坍塌。

為維護及活化年久失修的屏東縣佳冬鄉張家商樓(張阿丁舊宅),發起搶救張阿丁宅行動,從募款到取得張宅所有權,再由縣政府及客委會補助740萬元經費修復,歷時3年修復完成。

修復後的張家商樓仍維持原有面貎,古色古香,屋內一角規劃為臨時接待及商品展售區,重現過去商樓的功能。古厝重現新生,不僅找回歷史的記憶,更延續地方人文,是最佳的社區營造成果。

張家商樓位於佳冬客庄歷史聚落的核心地帶,冬根路上的張家商樓,東有縣定古蹟蕭家古厝及步月樓、蕭家洋樓與佳冬敬聖亭,西鄰縣定古蹟西隘門與楊氏宗祠,南接西邊路上的楊家祖祠,北接羅家理學堂四進大夥房與湧泉池。

張家商樓周圍有傳統客家夥房群、左營福德祠等各式伯公、東柵門遺跡、北柵門、洗衣場等,以聚落中心點的張家商樓,輻射出的客庄歷史聚落,形成結構緊密的客庄聚落人文景點。


距離楊氏宗祠約400公尺的另一個楊氏家族信仰中心「楊及芹祖堂」,重建是另外一個文化資產活化的典範。

自1925年改建以來,因廳下屋瓦樑柱嚴重損壞安全堪慮,經管理人不斷溝通討論,並運用神明祖先無形力量的庇佑等,終於取得共識決議照原屋樣式重建,相關經費完全由楊家子孫自籌,沒有政府部門的補助,歷經三年兩期工程約一千五百萬的自力監造,終於完成。

熟悉傳統合院的人都知道,其產權複雜、族人意見分歧,尤其當涉及與本身權益有關事項時,通常吵得不可開交。

在屏東縣佳冬鄉的楊家祖堂,其子孫們展現出通力合作、放棄私利、協調讓步共同完成重建祖堂的大業,樹立臺灣家族重建的典範,創造客庄文化重建的奇蹟。

重建祖堂最為特殊的是,因原有建物都已損毀,必須以現代建材來建造,但儘可能依原式樣重建,而為了能讓子孫感念前人,特別將原先祖堂的「透空花窗」和「垂花吊筒」鑲在新的祖堂裡,非常具有傳承的意味。

重建祖堂讓楊家子孫展現了團結合作、互相扶持的精神,重新打造這個屬於楊家,屬於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重建的不只是建築體,更珍貴的是無形的凝聚力與歸屬感。


五營福德祠


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為潮州府住民,包含潮州人(潮汕人)及潮州客家人的精神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

三山國王實指現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 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

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

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二月廿五。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十或十五。

三王簡介 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

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大國王,巾山國王)、助政明肅寧國王(二國王,明山國王)、惠威弘應豐國王(三國王,獨山國王),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


蕭家祖屋門堂~蕭家祖屋,又名蕭家古屋、蕭屋伙房、佳冬蕭宅,位於台灣屏東縣佳冬鄉,是台灣唯一客家圍龍夥房五堂大屋,198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並由蕭家子孫所組成的「佳冬蕭家祖屋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

蕭家發展史~蕭氏祖籍廣東梅縣,自第十九世遷台第一世祖蕭達梅渡海來台至今近兩百餘年。最初落腳於台南,最後定居於目前的佳冬鄉。以釀酒為業,逐漸累積財富,並購置大批田產。

其後人來台三世祖蕭光明更以「蕭協興」為商號名稱在台南、東港、佳冬一帶經營貿易活動,並從事碾米及染布生意,經營有成,逐漸成為佳冬地區的一大家族。

佳冬蕭屋合院~蕭家請來唐山師傅負責興建,並全部採用中國的建材,從安平港轉運東港再分送到六根莊(今佳冬),自清咸豐十年(1860年)開始,陸續興建了第二堂至第四堂,左右橫屋、染房、馬鹿廊部分,至光緒元年(1875年),又興建了第一堂屋及其左右橫屋,於光緒六年(1880年)增建了第五堂,並將左右橫屋聯結成完整的防禦外牆。

蕭屋使用的是馬背山牆,呈現樸質的客家人不好浮誇的表現。由於前後修改建的時間有好幾個段落,建材的使用也有所不同。

第一堂、第二堂與步月樓牆體的土角磚外覆薄磚的「金包玉」砌築,且因時制宜,工匠施作用其用料、施工的精細度,和雕工的精良,都具有高度的成就,足以作為傳統建築藝術價值的代表。

空間使用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室內外交互滲透。五堂雖各自獨立,但是堂屋與左右橫屋間四通八達,或漏明窗、八卦門轉化空間的區隔方式,豐富不同空間層的組合。室內外空間近密接合,左右兩條前後貫通天井,提供前後堂次要路徑,往來於堂屋內埕、橫屋間相當方便。

堂屋和橫屋之間則利用「騎馬廊」連接,平時家族會在這一個具開放性的半戶外空間圍坐聊天,或為婦女從事家務、縫補女紅之所在,形成休閒或工作空間。

蕭家洋樓建於昭和五年(1930年),原址本是蕭家馬廄,據說是台灣第一棟使用空心磚所蓋的洋樓,其功能主要是招待來佳冬巡視的日本官員,由於日本當局要借重蕭光明的名望,所以雖曾與日方為敵,但仍請其擔任保甲局長,自然免不了要經常接觸日本政府官員,雖然隔著一條街就氣派華麗的蕭家大院,但由於不想經常被打擾及時時要準備招待對方,所以才會在旁建立一座洋樓,戰後一度成為醫院,但目前荒廢中,是佳冬聚落裡,最具代表性的日治時期建築。


敬字亭(Jingzih oblation furnace),又稱「惜字爐」、「惜字亭」、「聖蹟亭」,崇敬倉頡所設置的焚燒字紙之字爐。

為闡揚崇文敬字的概念,明清以來廣設敬字亭,台灣最早出現的敬字亭,為雍正4年(1726年)台南府城大南門外的敬聖樓。

佳冬敬字亭興建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又名聖蹟亭,古人興建此亭用來訓示後人惜字,就在蕭家步月樓外的市場內,為三級古蹟。

佳冬敬聖亭共三層,下層是用來焚燒寫過文字的紙,兩側對聯分別是"虔具敬亭承聖教"、"敢將楮墨化煙雲",看似頗有意境的文字,卻幾乎都是後來才遵循古意補上的。

中層祭祀倉頡先師、文昌帝君、文魁星君,兩側對聯寫著"崇恆連北斗"、"文運振南天",目的是希望能夠祈求文運開通、求居好功名。


位於蕭家古宅南側的步月樓,原本是蕭家的書房兼藏書小閣,至於最外側的圍牆,則連接了佳冬四周密植荊竹叢的防衛缺口,不但地理位置顯要,也是當時蕭家出入的私有城門。

清朝割讓台灣後,不願屈服日人統治的六堆客家人,曾經集結成軍,阻擋日軍由枋寮及佳冬海岸登陸,最後,更在這裡發生了六堆史上著名的步月樓戰役。至今,牆壁上還留有許多彈孔,為佳冬地區留下了一頁無法抹滅的歷史見證。


羅家伙房~豫章堂 佳冬聚落中心地帶除了名氣極高的蕭家古厝外,還有一間同樣也以五堂二橫聞名的羅家古厝,凹壽格局的大門與偌大的禾程具有濃厚傳統建築風情。

羅家先祖羅金祥在清朝中過文秀才,日治時代(西元1910年)擔任茄苳腳區長,也是祖傳的中醫師。

而羅家是完整五進大厝的典型客家建築,因與蕭家女兒聯姻,女方帶來豐厚的嫁妝,因此奠定家族的根基,第一堂「理學第」為開放式間廳,第二堂「豫章堂」為祖堂,第三、四、五堂及兩側橫屋均為居家之用,第一堂後有化胎五行石是其特色。


影片欣賞:屏東~地靈人傑●古蹟之鄉~佳冬(茄苳腳)巡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JhwkMQGU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