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8 04:00:00台鈴(李道雄)

[嘉義縣]:嘉義市八獎溪義渡碑~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八掌溪」舊稱「八獎溪」,發源於嘉義縣阿里山奮起湖,為嘉義地區的重要河川。
 
台灣河川流短水急,行旅常需舟渡救濟,八掌溪是重要的水路運輸線,渡口甚多,其中最繁忙與重要的渡口在彌陀寺旁。 台灣渡口雖多,至今大都不留殘蹟,「八獎溪義渡碑」為台灣少數僅存之一,此種與環境相匹配的義渡碑,極為珍貴罕見。
 
相傳是在康熙 54年,諸羅知縣周鍾瑄號召捐款,於渡口編筏濟人。義渡之設置,在台灣早期交通路線之選定及城市發展,均有其重要意義。八獎溪義渡對來往嘉義市的商旅,貿易運輸,乃至嘉義地區的經濟繁榮,大有助益,遺留的義渡碑,正可為歷史做見證。
 
道光 27年(1847),嘉義城士紳、郊舖及50個村莊,共同鳩金,置義渡產業,「僉議鳩金,購田收息,僱工給食,宿於水濱,俾日晚利濟,毋苦苛求」,並立八獎溪義渡 碑記於渡口北岸。

大正 12年(1923)因商旅大增,且常受制於天候,船筏時有不便,乃以義渡產業資金,於阿彌陀寺前與建鐵線橋,原渡口遂廢,而鐵線橋的日常維修,仍以義渡產業孳息支付。

昭和 6年(1931)白鷺橋(現吳鳳南路軍輝橋)建成後,以橋寬與載重量均優於鐵線橋,遂使鐵線橋的重要性日益降低。 昭和 15年(1940)重修鐵線橋,立「八獎溪義渡鐵線橋」碑,以示不忘義渡故實。

「八獎溪義渡碑記」材質以花崗岩刻成,高156公分、寬81公分(含基座)、厚15公分。 民國 37年因來往人車擁擠,鐵線年久易朽,鐵索不堪負荷,終至折斷,人車墜入溪谷,死傷頗重。

同年即予重建,並建義渡護岸,且刻石立碑。此後維修或重建頻繁。唯交通量日大,非鐵線橋所能承擔,乃於東側新築水泥橋(忠義橋),於是鐵線橋 通行者日少,鐵索壞成危橋,終至封閉。 (旅遊日期:2009.05.29)
 
↓李道雄在八掌溪義渡記念碑前留影

 ↓八掌溪義渡記念碑

↓八掌溪義渡記念碑

 ↓八掌溪義渡記念碑

↓「八獎溪義渡碑記」材質以花崗岩刻成,高156公分、寬81公分(含基座)、厚15公分。
 
名    稱:八獎溪義渡
等    級:第三級
類    別:其他
位    置:嘉義市彌陀路一號
創建年代:義渡始設於康熙年間,或更早的年代
 
八獎溪義渡原址位於八掌溪北岸、彌陀寺西方500公尺處,為往來嘉義與中埔的渡口。
 
民國77年(1988)經內政部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民國80年(1991)及89年(2000)先後修護完成。
 
現存義渡碑記係清朝道光27年(1847)所立,於日治昭和15年(1940)移置於現址,碑材為花崗石,底座以混凝土灌注成馬櫃臺狀。
 
義民塔為六角形五層磚造,高約六公尺,係日治昭和13年(1938)市尹推行寺廟廢合措施時,將清朝三次守城戰役殉難義士義民靈骨合祀所建造;
 
旁邊豎立青斗石材質的清朝義民神位碑記乙坐座,詳列殉難者姓名,用以悼念。
 
彌陀禪寺為一古剎,「彌陀晨鐘」名列「諸羅八景」之一,乃嘉義市著名景點。

 ↓八獎溪義渡之解說

 ↓第三級古蹟八獎溪義渡整修碑記

 ↓八掌溪義渡古蹟整修紀事

 ↓土地公

彌陀禪寺西側有座義民塔,此塔建于昭和十三年(1938),塔中奉祀昭忠義民公五百又三人。
 
因明清年間,諸羅城為府治北方重鎮,也為兵家必爭之地,而嘉義人重俠義,每逢變亂,必誓死固城保民
 
此義民塔所供奉之靈骨係為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役、道光十二年張丙之亂及同治元年戴萬生之役,為嘉義市守城的殉難兵民,原分別祀於十九公廟、五百三公祠及昭忠祠
 
因日治末期市尹推行寺廟廢合措施時廢去,而於昭和十五年(1940)移至此集中祭祀,令人引發無限思古之幽情。
 
↓義民塔

 ↓義士、義民之神位

 ↓八獎溪義渡之解說

 ↓由停車場邊的階梯可通往「八獎溪義渡」

一個人的夜晚 - 樂器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