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安平十二軍伕墓~見證時代悲劇戰死於中國
台南市安平十二軍伕墓
由安平小砲台前往安平開台天后宮途中右側,盧經堂宅斜對面就是十二軍伕墓,據考證,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日本發動淞滬會戰,年底因擴大中國戰場,因應戰事的人力需求,便從台灣徵調軍伕支援。
台南安平區共有四百多人被徵集,大多是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最小的才十七歲,其中有叔姪檔或兄弟檔。這批軍伕的工作任期四個月到兩年不等,其中有不少人陣亡,被送回安平安葬,在湯匙山第一公墓設有十二座的軍伕墓。
當年曾擔任軍伕的耆老何亦盛指出,當時被日本政府派任到安平的區長為求表現,證明在安平實施皇民化教育的成功,主動向台南市役所建議徵調安平地區的人力。
日本軍部則考量安平是勞動人口地區,皆從事魚塭、捕撈、鹽務、鐵工、搬運等工作,比較耐操勞;安平有許多日資企業,與日本人有較相近的情感與生活經驗,且國民教育普及,熟諳日語。
徵調同一地區的人力共赴戰場,當面對險惡危難時,也較能互相扶持。在種種考量下,安平人遂成為日軍在發動中日戰爭時,被徵調為軍伕的首批主力。
何亦盛追憶起當年參戰情形,以為短期即可返台卻葬身異鄉,當年被日本徵召擔任軍伕時,日本原以為中國沒有抵抗能力,打算一舉攻下中國,沒想到遭到蔣介石率軍激烈抵抗。
他們原本計畫短期內即可返台,沒想到越打越久,一直深入到武昌,雖然只是協助搬運槍彈等物品,但還是相當危險,槍彈經常從頭上飛過,大家每天冒著生命危險,只想趕快回來台灣和家人團聚,可惜的是,其間有不少人因而喪生,他們能活著回來台灣,要算是很大的福氣。
安平文教基金會於2012年8月,在安平公墓前舉辦「安平十二軍伕祭」,邀請市府代表、軍伕後代子孫和倖存的軍伕共同祭拜,眾人以上香獻花方式紀念追思,還有不少地方人士聞訊到場觀禮,展現慎終追遠意義。
▼安平十二軍伕墓
▼安平十二軍伕墓
▼安平十二軍伕墓
▼安平十二軍伕墓
▼安平十二軍伕墓
▼安平十二軍伕墓
▼安平十二軍伕墓位置圖
南海姑娘- ㊁ 黑鴨子合唱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