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06 07:33:50台鈴(李道雄)

[台東縣]:卡地布部落~卑南族的傳統聚會所

 卡地布部落位於以溫泉馳名的知本,在卑南族語『卡地布』(kaTipuL),意思是「團結」或「合併在一起」,清朝時期依漢人發音取TipuL,因而轉譯成『知本』。(旅遊日期:2013/02)

卑南族人主要分布在台東卑南地區,人口不到一萬人,但是名人卻不少,如張惠妹、 紀曉君(再見普悠瑪)、陳建年(海洋)、前台東縣長、原住民委員會主委陳建年、現任立法委員陳瑩等等,是一個活動力十足的族群。

而卡地布,也正由一群年輕人帶領族人,極力鼓吹傳統祭典、建築或文化尋根等延續傳統命脈活動,從爭取活動中心成為文史展示空間及巴拉冠開始,逐步築起部落的夢想天地。

來到卡地布聚會所,大片空曠的草皮讓人心曠神怡。這裡有卑南族文史展示空間,巴拉冠、達古範以及主要三大家族的祖靈屋,已經成為卡地布卑南族人重要祭典場所。

▼入口處的"卡地布"標誌

 

▼原為卡地布社區活動中心,現為卡地布文化教育暨文教展示館,適逢春節其間,可惜未開放。

▼卡地布文化教育暨文教展示館

卡地布部落雖有古老的歷史,但因缺乏文字的記載,也只能由口語傳述及神話故事中略虧一二。相傳於遠古時,依其不同的氏族而形成不同的聚落,其中武力最強大的是Mavaliw (馬法溜) 氏族。曾經統治台灣東部。

他們由發祥地 (太麻里華源村)直接遷徒到青林山區屯落社。次大的是Pakaruku (巴卡露固) 氏族,由發祥地遷徒到屯落社下方的杜比社居住。

第三大的是排灣族氏族Ruvaniaw(路法鳥) ,由屏東來義社遷徒到知本崎仔頭附近居住。日治時期,在日人的管理制度下,各氏族被集中於現在的知本部落居住。

卡地布 (katatipul) 依母語之語意是「團結」或「合併一起」,光復後國民政府依日本人及漢族取ti-pul的演變音,音譯為「知本」二字,飲水思源則是它最新的詮釋。

▼卡地布部落三大家族祖靈屋

▼卡地布部落三大家族祖靈屋

▼卡地布部落三大家族祖靈屋之一

▼家族祖靈屋旁的圖騰

▼家族祖靈屋旁的圖騰

▼家族祖靈屋旁的圖騰

▼鴨嫂在家族祖靈屋旁留影

一座完全由竹子興建而成的「巴拉冠」,這是卑南原住民訓練年輕人的青年會館,每個卑南族男子大約十二歲起,就要進入巴拉冠接受軍事般的訓練,每三年一個階段,直到成年結婚之後就可以離開。

早期卑南族人只有三千多人,卻能在知本地區自立一方,主要就是靠巴拉冠這套從飢餓、戰爭、歷史、狩獵及社會規範等不同層次的訓練,為卑南族人奠定強大的軍事基礎,如果部落有年輕人不上巴拉冠受訓,那可是會遭到村人的笑話,而且卑南族少女也不喜歡嫁給沒有受過巴拉冠訓練的青年男子。

外表由竹子搭建而成的巴拉冠,內部由木板做成一排排的床位,其中最強壯及跑步最快的青年就睡在入口處側邊,只要部落發生任何事,便可迅速地出動。

即使在現代社會,巴拉冠的制度仍存在於卑南族部落裡,只是受到平常上課的限制,青年男子已改在暑假時間進行這項特殊的軍事訓練。

▼卡地布部落"巴拉冠"(卡地布青年會所)

▼卡地布部落"巴拉冠"(卡地布青年會所)

▼卡地布青年會所



▼卡地布部落的"巴拉冠"(卡地布青年會所)可是禁止婦女以及小孩進入的...


而為戰鬥培養期,男生約十二歲必須到少年會所,母語稱之為達古範古範(Takuvakuvan),以猴祭之抓猴、射猴及競技訓練,來培養少年獵敵首的膽識與戰鬥技能,平時則傳承文化及灌輸長幼有序的倫理觀念...

▼卡地布部落的"達古範"

▼卡地布部落的"達古範"

▼卡地布部落的"達古範"

▼達古範~Ta ku van

▼卡地布部落的"達古範",禁止婦女進入

▼卡地布部落的瞭望台

▼休憩帆布亭

▼休憩帆布亭

▼法拉撒手工坊

▼休憩石椅

◆卡地布聚會所地點:台東市知本里康定街116號

◆前往卡地布部落:沿台九線省道往知本溫泉方向,下知本橋右轉有三條叉路,請選擇中間那一較小的道路直走100公尺,就可看見「達古範」這棟房子了。

******************************

卡地布部落文化特色 歲時祭儀

◎猴祭:每年12月26日

猴祭是Katratripulr的歲時祭儀之首,猴祭完成後其他祭典及田間的工作才可以展開。猴祭是培養戰鬥舞士的基礎,以與人相似的猴子為假想敵,在每年初春,凡年滿12~14歲的少年必須上山抓猴,並將猴子帶回部落用箭射殺,以訓練少年殺敵膽識及保衛家園的魄力。

每年12月26日午餐後,少年們至之本溫泉山區抓猴(現今以草製的假猴替代),晚間夜宿溫泉橋下,部落耆老講述部落史、傳唱傳統歌謠及黑夜試膽。第二天,少年們自行料理伙食、野外求生訓練及摔角比賽。

28日清晨以馬拉松競跑返回部落,接著辦理射猴祭典,到了晚間少年及同年少女們以古老的猴祭歌舞共同歡樂,慶祝以完成艱苦的試煉。

◎狩獵祭:每年12/29~翌年元旦

狩獵祭期間男子均在野外營宿,白天年長者與喪家留在營地製作傳統器物,其三餐由少年侍奉,其餘男子上山狩獵,所獵得的獸肉依年齡分發,年長者獲得最美味的獸肉,年輕者只有少數的獸肉。

夜間大家吟唱古老的英雄詩,歌頌先古英雄的史事,青年及護衛營地的安全維護,層層體制的部落倫理,完全呈現在狩獵祭典中。

元月一日清晨拔營返回部落,全體婦女站立於彩裝過的迎獵門後,以花環迎接男子的歸來,而後大家和樂圍圈跳舞,狩獵祭典圓滿落幕。

◎除喪祭:每年1/1

當天,祭師團、長老團及青年會於祖靈屋會合,先由祭司長向上蒼、祖靈祭祀祝壽,而後青年會成員隨著祭司團至部落各喪家(當年家中有人去世)辦理除喪祭儀,祭司長入屋向喪家每一成員驅邪祈福,其意為:「由此開始你的哀傷已被解除,你可以被納入到喜樂的行列裡。」

當祭司祝福後,青年會則在守喪家庭院前依傳統習俗展演傳統除喪歌舞,藉以除哀慰問,該除喪歌舞的中途,長老邀請喪家入圈共舞,藉由歌詞的安慰,守喪者所帶的草冠換上花冠給予喪家溫馨的關懷。

儀式結束後,喪家自始才可參與部落的歡樂活動,這種以群體關懷弱勢者的祭儀是自古先祖們早已立下的倫理規範,是深具內涵的文化特色。

◎陸發安祭祖祭儀:每年4/3

民國四十九年Katratripulr多位地方熱心人士,在發祥地──陸發安豎立「台灣山地人發祥地」紀念碑,並建構祀堂,自始族人每年均到此祭祖。

當天上午十點前,每戶至少派一人至發祥地清理環境,而後祭司長先向造化人類的天神祭拜,再向歷代祖先祭祀祝禱並帶領女巫師以傳統祭儀祭拜,祈求先祖賜福村民、族裡同胞安和樂利,接續由全體族人獻禮及鞠躬、禮成後,不分男女老幼在紀念碑前廣場向祖靈展演傳統舞蹈。

舞蹈後,則移至發祥地前方海灘的木麻黃林,分群或分組共享午餐,參與聯誼活動及趣味競賽,直到下午三點結束。

◎潑水祈雨祭:大多在四月至八月。

傳統當氣候乾旱導致農作物生長不良時,由祭司召集相關人士討論祈雨的日期。祈雨隊伍以婦女為主體,身穿傳統服飾,以競走的方式沿街潑水祈雨,男子則負責水源運送。

依習俗凡被水淋濕者,在今年必有好運勢。祈雨祭後若未下雨,隔天則重複同向的祈雨行程,依據長老的經驗告知,若虔誠祈雨,上蒼必降甘霖,以滋潤大地復育。

◎小米收穫祭:每年的7/11~7/17早上

小米收穫祭是Katratripulr最盛大的祭典,在遠古小米視為所有穀類之首,是部落的主食,每年小米收割完成,巴拉冠(青年會所)同時也展開青年人軍事訓練。

小米收割後,必須經過祭司長的祈福才能運回村內,收穫祭才得以開始。每年7/11青年及青少年開始進駐巴拉冠,第二日青年們豎立精神圖騰及除舊布新,青少年們以警鈴,沿街通報祭典開始的訊息。

第三日為守齋日,只准喝水,不得進食,必須通過喝辣椒水、唇塗黑草汁。第四日清晨,全體青年於巴拉冠前集合後跑向發祥地,並在當地吃早餐,再跑回部落,路程遙遠。午餐後,下午則辦理男子各組的摔角比賽。

第五日中午十二點,全體族人共享午餐,下午二點青年們開始跳勇士精神舞遊街表演,直到黃昏結束;晚間全體族人以傳統歌舞慶祝豐收,同時安排遊客共舞時間。

第六日晚間活動亦同前項。第七日晚間,全體族人歡唱古老歌謠,並舂米製作年糕,通宵達旦至清晨,吃完早餐後即解散回家,祭司長走向知本陸橋北端的小溪旁,像早期知本入贅於南王部落的酋長Invilr祝禱,並通報小米收穫祭圓滿結束。

第八日晚上部落青年及青少年進行晉級儀式,青少年晉升為準青年,原準青年晉升為青年,原青年結婚後即可結束會所生活,成家立業。

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 - 小提琴演奏